梁軍 陳月炎
海豐紅宮已經(jīng)聞名天下,但鮮為人知的是,陸豐也有一座同樣的“紅宮”,只是由于年代久遠,它曾被湮沒在歷史的記憶中。
從陸豐市東海鎮(zhèn)迎仙橋頭沿北堤路走300米,向北拐進新馬路就是附城糧所。在一片寬闊的曬谷町中品字形排列著3個糧倉,南面與陸豐老舊縣政府駐地一墻之隔。
最早發(fā)現(xiàn)陸豐紅宮的汕尾市地方志專家?guī)鞂<覅侵拒S,走到2號糧倉的正門,仔細地看著斑駁的墻壁,高興地說:“你們看,紅墻雖然歷經(jīng)風雨,但依然保存完好。它原來是清朝陸豐設(shè)縣的時候政府的一個配套機構(gòu),當時叫學宮。后來成了陸豐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的會址?!?/p>
時間回到1927年11月5日,紅二師董朗部為主力,陸豐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趕走了陳學順、楊作梅兩支保安隊,陸豐又回到人民懷抱,為創(chuàng)建蘇維埃掃清了障礙。
1927年11月13日,陸豐310名工農(nóng)兵代表在雄壯的軍樂聲中信步走進會場,陸豐縣委書記張威致開幕詞后,中央政治局委員彭湃在會上作政治報告。采取差額選舉的辦法,選舉張威、莊夢祥、吳鑒良、陳國蓀、范照南、張紹良、林兆禧等15人為陸豐縣蘇維埃政府委員,組成陸豐縣蘇維埃政府。蘇維埃政府下設(shè)經(jīng)濟、軍事、教育、建設(shè)、工商業(yè)、交通等委員會,領(lǐng)導全縣的各項工作。大會討論通過了《沒收土地案》《鎮(zhèn)壓反革命案》等八大施政綱領(lǐng)。
“當時的會場就是在這里?!眳侵拒S說,這一帶的建筑也是久經(jīng)滄桑,陸豐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結(jié)束以后,這里作為陸豐赤衛(wèi)隊隊部,到抗日戰(zhàn)爭的時候,抗日遣鄉(xiāng)服務(wù)團在這里駐扎過,到解放前夕就作為一個學校。期間,舊縣衙和相關(guān)建筑物都被拆除了,所以后來的史學界普遍認為陸豐縣的“紅宮”已經(jīng)不復存在。
2018年3月,吳志躍被借調(diào)到汕尾市黨史研究室集中審核紅色史料。他在搜集史料中碰到一位80多歲的老人陳潤貞。談吐不凡的老人告訴他,自己小的時候在陸豐“紅學”讀過2年書。
老人的話引起了吳志躍的興趣,早年他在縣落實房產(chǎn)政策辦公室工作的時候,就聽說過“紅學”。當時有人回陸豐尋找祖屋,房屋契據(jù)上的四至寫著與紅學相鄰,但當事人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是從南京過來的,原址四周早就面目全非,所以他也找不到自家房屋的位置。他只記得紅學是老學宮改成的,因四周墻體是紅色的,所以叫“紅學”。
“紅學不是早就拆除了嗎?”吳志躍問。
“我記得紅學只是改成了糧倉,作了加高的改建,應(yīng)該還在。”老人的話給了吳志躍希望,他央求老人帶他回陸豐一起尋找昔日的陸豐“紅宮”。
幾經(jīng)周折,沉寂了80多年的陸豐“紅宮”終于又重回人們的視線。
吳志躍說:“現(xiàn)在看到的外墻白灰是后來刷上去的,白灰脫離里面的墻體就是紅色的?!?/p>
汕尾市黨史辦莫春云主任等專家經(jīng)過考證,并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最終得到確認,這就是當年召開陸豐蘇維埃(政府)成立大會的會址—陸豐“紅宮”。
陸豐“紅宮”一直被湮沒在鬧市而鮮為人知。吳志躍的最大愿望,就是重修陸豐“紅宮”,恢復它的本來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