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其能否堪當民族復興大任,取決于是否具有堅定而科學的理想信念。用好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歷史時期留下的寶貴紅色資源,對青少年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鄭州市二七區(qū)以弘揚和傳承“二七精神”為主線,以創(chuàng)建基于紅色資源的理想信念教育示范區(qū)為抓手,注重挖掘、用好身邊的紅色資源,創(chuàng)新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構建了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遵循德育工作規(guī)律、較為系統(tǒng)完善的理想信念育人體系,探索形成了“目標—實施—評價”一體化的中小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區(qū)域實踐范式。
一、現實背景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在于培植理想信念。二七區(qū)基于紅色資源開展理想信念教育主要從政策背景、現實問題、資源優(yōu)勢三方面來考慮。
從政策背景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在吉林視察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中,理想信念教育是德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現實問題看,理想信念教育存在重視程度高和落實效果模糊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為:雖然許多地方采取了依托紅色資源的教育方式,但理想信念教育的階段目標、落實路徑、效果評價欠缺系統(tǒng)設計,存在著形式化、碎片化、走過場的問題;在實施方式上,對承載革命歷史的紅色資源較少結合時代發(fā)展進行教育價值的再挖掘,從而遠離學生實際,制約了教育效果;在實施方法上,存在著偏重說教、深度體驗不足等問題,難以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從資源優(yōu)勢看,二七區(qū)是全國唯一因紀念重大革命歷史事件而命名的城區(qū),區(qū)域內紅色教育資源豐富。二七區(qū)物質形態(tài)的紅色資源主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七紀念堂、二七紀念塔,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鄭州烈士陵園以及中原英烈紀念館、水磨農民協會等革命基地。非物質形態(tài)的紅色資源主要有“二七精神”、二七紅色故事等?!岸呔瘛痹从谥袊伯a黨領導的京漢鐵路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二七精神”有不同的內涵,“二七精神”在新時代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堅定信仰、忠誠為民、敢于斗爭、勇于擔當。二七區(qū)豐富的紅色資源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撐,架起了家庭、學校、社會協同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橋梁”。
二、頂層設計
二七區(qū)結合新時代“二七精神”的內涵和學生發(fā)展實際,以身邊的紅色資源為載體,著眼于目標體系建構和實施方式創(chuàng)新,形成了基于紅色資源的理想信念教育區(qū)域實踐模型。
(一)明確理想信念教育目標體系
理想信念教育著眼于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將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結合起來,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二七區(qū)結合新時代“二七精神”的內涵和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建構了“一核三維三階”目標體系,明確了各學段的具體目標。所謂“一核”,即以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核心追求;所謂“三維”,即領會國家發(fā)展使命、樹立遠大奮斗理想、堅定社會主義信念三個基本維度;所謂“三階”,即以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立足點,依托二七區(qū)紅色資源,遵循德育工作知情意行相統(tǒng)一的基本規(guī)律,把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細化為小學低段、小學中高段、中學段三個階段性要求,遵循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基本過程,最終達成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一總目標。
依據“一核三維三階”目標體系,二七區(qū)對小學和初中各學段理想信念教育的學段要求和具體目標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和研究,最終加以確定,并發(fā)布給每一所中小學校。
(二)建構理想信念教育區(qū)域實踐模型
基于紅色資源的理想信念教育區(qū)域實踐模型包括目標體系、實施體系、評價體系三個部分,三者相互聯系,具有內在一致性,旨在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依據“一核三維三階”理想信念教育目標體系,遵循融入時代特征、融入地域資源、融入學情特質、融入區(qū)域發(fā)展要求、融入多元方式“五融入”原則,二七區(qū)充分挖掘紅色資源的教育價值,通過活用資源和方式創(chuàng)新全方位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形成了“提升認知、涵養(yǎng)情感、砥礪意志、知行合一”的實施路徑和“觀察評價、成長記錄評價、作品評價、達成水平評價”等多維評價方式。(見圖1)
三、實施路徑
二七區(qū)以紅色資源為載體,以“二七精神”為內核,以知情意行的學習進階為主線,形成了“目標—實施—評價”一體化的理想信念教育落實路徑,致力實現不同學段目標、內容、資源和方式的層次化、差異化,從而達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的。
(一)提升認知:“二七精神”我感知
1.依托二七紅色資源,優(yōu)化國家課程中的理想信念教育
對理想信念教育來說,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三門國家課程是核心課程與基礎,藝術課程是重要載體,其他學科課程是一般載體。我們基于紅色資源實施“3+1+N”全科滲透,結合學科特點,將身邊的紅色資源轉化為課程資源,依托學生親身所知、所觸、所感,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實現在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中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標。
2.開發(fā)“紅色二七”區(qū)域課程,系統(tǒng)開展理想信念教育
我們以弘揚和傳承“二七精神”為主線,以身邊的紅色資源為載體,結合新時代背景對二七紅色資源的教育價值進行再挖掘。小學以“我在二七”“我知二七”“我愛二七”為經,以紅色二七的“人、事、物、魂”為緯;中學以“感知二七”“研讀二七”“篤行二七”為經,同樣以紅色二七的“人、事、物、魂”為緯,以此研發(fā)和實施“紅色二七”區(qū)域課程,讓學生知道二七區(qū)名的來歷,初步了解二七革命故事,感知“二七精神”。
3.進行學科整合,開展系列化“二七精神”項目式學習
我們引導學校基于身邊的紅色資源設計以“二七精神”為研究主題的項目式學習,例如,整合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綜合實踐活動等,設計“尋訪紅色足跡,我為家鄉(xiāng)代言”項目式學習,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設計學習任務單。項目啟動和實施階段,學生自主選擇身邊的紅色資源,設計尋訪路線和任務,小組合作進行實施;項目交流階段,采用辯論賽、演講比賽、紅色征文、情景劇表演等多種形式進行全班交流;項目評價階段,采用表現性評價、過程性評價、檔案袋評價等方式,以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感知。
(二)涵養(yǎng)情感:“二七精神”我研習
1.廣泛開展“二七精神”研究性學習
小學階段重在開展啟蒙性學習,開展“走進二七紀念塔,弘揚‘二七精神”研究性學習,設計“二七故事我來講”“革命歷史永不忘”等研究性學習任務,研習“二七精神”,增強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初中階段重在開展探究、體驗和感悟學習,圍繞“人、事、物、魂”四個方面,對“二七精神”進行深入研究和感悟,引導學生認同二七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增強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情感。
2.組織實施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
二七區(qū)堅持依托身邊的紅色資源,開展傳統(tǒng)節(jié)日、黨和國家的紀念性節(jié)日、儀式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主題活動,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感悟革命精神,堅定黨的領導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比如,在理想信念教育主題活動方面,我們設計開展了“紅色尋根”基地研學、“紅色英烈”事跡宣講、“紅色情懷”專題展覽、“紅色記憶”故事征文、“紅色傳情”歌曲傳唱、“紅色經典”書籍共讀等一系列活動,學生參與積極性高漲,育人效果顯著。
3.打造以“二七精神”為主題的育人環(huán)境
我們引導學校依據辦學理念,結合紅色資源,設計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充分利用墻壁、櫥窗、走廊、板報、校園網等載體,開辟“二七精神”宣傳欄,讓校園處處彰顯文化育人氛圍。各個學校充分挖掘身邊的紅色資源,采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紅色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如通過線上紅色二七課程、紅色二七故事推送、紅色微電影、紅色二七微課等,營造時時可學、處處可學的育人氛圍。
(三)砥礪意志:“二七精神”我弘揚
1.聚焦“二七精神”,開展研學實踐
二七區(qū)教育局和二七紀念塔管理處、二七紀念堂、中原英烈紀念館等紅色基地建立了常態(tài)化的共育機制,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的育人作用。開展“追尋紅色足跡,傳承‘二七精神”研學實踐,設計研學手冊和集目標、內容和評價功能于一體的研學任務單,引導學生設計研學目標、任務等,形成研學報告,從而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深化學生認同理想信念,增進作為二七人的自信心、自豪感。
2.舉辦“‘二七精神我弘揚”活動,深化提升學習效果
依托“‘二七精神我弘揚”活動,通過看、聽、學、做、研、辯、思等方式,在學習、辯論、反思的過程中砥礪意志。比如,隴西小學和汝河路小學建立黨史館,學生將學習內容、過程、成果在黨史館進行展示;鄭州市第二初級中學以辯論賽活動引導學生弘揚“二七精神”,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
3.人人行動,為“二七精神”代言
二七區(qū)中小學生通過多種方式,以實際行動為“二七精神”代言。如培育小學建立“二七精神”傳習所,學生以剪紙的方式展示二七的標志、英雄、故事,傳播“二七精神”。人和路小學的學生走進老紅軍家中,基于訪談提綱開展訪談,自發(fā)撰寫革命回憶錄,供全校學生學習。鑫苑小學開設“二七精神”紅領巾網站,借助互聯網,講好身邊的紅色故事,傳播“二七精神”。解放路小學、德化街小學、長江東路第二小學等組織學生定期到二七紀念塔擔任“紅色二七小導游”,講述二七的革命故事和歷史故事,自覺為“二七精神”代言。
(四)知行合一:“二七發(fā)展”我擔當
1.樹立報國之志,將努力學習和建設二七相結合
二七區(qū)引導中小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和報國之志,將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和建設二七相結合,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一點一滴積累,以實際行動報效祖國。如鄭州市第八十二中學開展了“愛國心、報國情、強國志”主題演講活動,汝河路小學開展了“新聞人人報”活動,隴海中路小學開展了“百家講壇”活動,引導學生從小了解國家歷史和二七發(fā)展,堅定努力學習、建設二七和發(fā)奮強國的決心。
2.參與社會實踐,增進建設二七使命感
二七區(qū)各學校積極開展“紅領巾尋訪”“紅領巾服務日”“共青團服務日”“學習身邊的小雷鋒”“爭做社會志愿者”“社區(qū)公益服務我參與”等活動,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傳承“二七精神”。如隴海中路小學學生走進鐵路局和火車站,在對鐵路進行調查的基礎上,爭當鐵路志愿者;銘功路小學學生開展“尋訪身邊榜樣”活動,制訂學雷鋒行動計劃,踐行“二七精神”;幸福路小學和政通路小學學生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為社區(qū)提供公共衛(wèi)生、困難幫扶、科普宣傳等力所能及的服務,增進建設二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我是二七小主人,我為二七發(fā)展作貢獻
二七區(qū)中小學生在了解二七區(qū)基本區(qū)情、發(fā)展現狀的基礎上,為二七區(qū)的發(fā)展提出合理化建議,把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懷轉化為服務國家和人民的實際行動。如隴西小學學生開展“我為‘二七發(fā)展提議案”活動,春暉小學學生調查和發(fā)現身邊存在的環(huán)境問題,為二七環(huán)保提建議等,將個人發(fā)展與二七建設、中國夢結合起來,以實際行動為二七發(fā)展貢獻力量。
四、評價方式
二七區(qū)綜合運用多元評價方式,對理想信念教育的水平和效果進行評價,以評價促進教育效果不斷改進和提升。
(一)觀察評價
各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學生在看待二七、家鄉(xiāng)、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tài)度、能力和行為,并記錄下來,作為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評價的依據。
(二)成長記錄評價
各校利用紙筆、電子平臺等方式,記錄學生理想信念的成長足跡,特別是主要進步和獲得的成績,以學生自主記錄為主,學校、教師、家長、紅色教育基地輔導員等共同參與,見證學生理想信念逐步形成和確立的過程。
(三)作品評價
學校將學生在學習、研學、活動過程中的調研報告、人物訪談錄等作品進行有組織的序列化展示,并開展相關交流和研討活動,以生生互評、師生互動的方式進行評價,以評價促進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達成。
(四)達成水平評價
學校組織靈活多樣的水平評價活動,如情景表演、知識競賽、辯論、情景測驗等,對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及水平作出評價。
經過10年探索,二七區(qū)已經形成了基于紅色資源的“目標—實施—評價”一體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區(qū)域實踐范式,能較好地挖掘、利用身邊的紅色資源,引導學生積極參觀紅色基地,講好革命故事,弘揚“二七精神”,傳承紅色基因,進一步堅定了中小學生的理想信念,培育了家國情懷?!盀辄h育人,為國育才”是教育的責任和使命,今后,二七區(qū)將繼續(xù)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新時代發(fā)展要求,更好地挖掘區(qū)域紅色資源的育人價值,不斷豐富教育形式,探索更有效的評價方式,進一步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不斷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孫巖梅,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qū)教育局副局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丨趙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