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禹瑞
小區(qū)里的竹林,雖飽經風霜,卻越來越茂盛,春去秋來,郁郁蔥蔥。眺望,是一片綠海;俯視,是幾乎沒有一點兒空隙的綠云;仰視,卻能發(fā)現在深綠中,夾雜著星星點點的青綠。
初春,大地還未蘇醒,孩童們還穿著厚厚的棉衣,竹林里卻熱鬧非凡:一個個調皮的小腦袋爭先恐后地從泥土里鉆了出來,來到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盛夏,艷陽高照,嫩芽漸漸長成了飽滿的竹葉,青翠欲滴。竹枝也粗壯起來,一節(jié)一節(jié)地往上躥。在這些節(jié)枝的頂端,生長著兩片或三片細而長的葉子。一根又一根的節(jié)枝與一片又一片的葉子交錯,使它看著十分茂盛,幾乎找不著一點兒空隙。葉子隨著陣陣清風盡情搖曳,無風時,枝葉則向下低垂或向上倒立著;風若大一點兒,它們則與風一起合唱一首蕭瑟的歌。
突然,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竹子被吹得四處亂晃,有的甚至被吹彎了腰,碩大的雨點好像要把竹葉打穿。不一會兒,雨停了,竹林停止了搖曳。被大雨沖刷過的竹葉看上去仿佛更加翠綠,被雨水浸潤過的竹枝和竹竿看起來更加豐盈,也更挺拔了。
瑟瑟秋風過后,大雪紛飛,竹子依然賣力地生長著,零零星星幾片卷曲的黃葉絲毫遮掩不住那翠綠的身姿。正如詩云:“心秉虛兮節(jié)挺直,嘯傲空山人弗識。任他雨露又風霜,四時不改青青色?!?/p>
竹子是一種常見的植物,雖不粗壯,但韌性極好,折也折不斷,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喜愛。更有清代詩人鄭燮寫出了那首千古名詩——《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石,那才是它真正的名字!
竹石,給人以多么形象的闡述。古往今來,不也出現了很多如竹石般的人物嗎?上下求索而成《離騷》的屈原,歷經磨難著《史記》的司馬遷……如竹石般堅韌頑強,生活才會如雨后彩虹般燦爛!
(指導教師:黃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