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靜
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幼兒參加戶外體育鍛煉活動能增強其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幼兒園要重視幼兒每天的體育鍛煉活動。但是如何在惡劣天氣下也能保證鍛煉成為思考的重點。面對室內空間有限、材料局限等問題,可以整合場地、材料、人員這些要素,在場地上重新盤點分區(qū)域、在材料上進行適宜性探究、在人員上實現自主自選多元互動,形成惡劣天氣下“自主式”的室內運動性區(qū)域活動的實施體系,讓幼兒可以像在室內“游樂園”一樣體驗體育鍛煉的快樂。
關鍵詞:自主模式;室內;運動性區(qū)域活動;惡劣天氣;幼兒園
《指南》在健康領域中明確了幼兒每天的戶外活動不少于2小時,其中不少于1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因此,各幼兒園也都積極參照執(zhí)行,也將戶外活動的內容、形式、材料等都做了優(yōu)化以提升質量。但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在惡劣天氣下如何達成《指南》所提出的要求成為思考點。雖然當前大家均能利用室內的空間材料來組織運動,也有效改變了惡劣天氣下幼兒只能在教室開展安靜活動的現狀,但不難發(fā)現,在室內運動下幼兒參與鍛煉的積極性不高。所以如何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更合理的優(yōu)化,提高惡劣天氣下幼兒室內運動的質量也成了探究點。
一、幼兒園惡劣天氣下活動實施現狀
要解決問題首先要尋根源,面對幼兒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我們也分析出了以下的一些制約因素。
(一)場地固定空間小
在惡劣天氣的場地運用上,一般均是利用班級外走廊以及教室內的有限場地,對于孩子來說場地空間十分狹小,特別是一些室內空間本就狹小的園所,幼兒要在有限的空間里盡情玩耍、運動比較難,興趣自然不高。另外,孩子一日活動均待在同一個地方,沒有任何新鮮感,不僅降低了體育活動的參與度,其他各類活動的參與度也會降低。
(二)材料受限,趣味低
為了增加室內運動的趣味性、豐富性,教師前期也會有很多思考和準備。如桌子、椅子、各類小器械均運用起來,但是實際的運用中發(fā)現這些器械都屬于小器械,從趣味性上來說不夠。另外,由于器械材料的選擇本就受場地限制,讓幼兒天天在同樣的地方玩同樣的材料,他們的參與性肯定不高。
(三)互動評價質量不高
從教師層面出發(fā),惡劣天氣下的室內運動活動在組織上難度會更大。教師除了要想盡辦法投放盡量多的材料讓幼兒能玩起來,還要針對不同材料給予幼兒不同的專業(yè)互動指導,難度很大。教師觀察指導能力的有限也使幼兒的運動水平停滯不前或者發(fā)展緩慢,沒有成就感的活動也會導致幼兒參與度的降低。
二、“自主式”室內運動性區(qū)域活動的實施策略
面對現狀和原因,教師需要改變場地、材料、人員這種分散的局面,將其看成一個整體,“集零為整”,從整體出發(fā)來統籌、優(yōu)化室內運動活動。參照“游園”形式,從整體性出發(fā),以自主為基本模式,從場地、材料、互動評價上來進行優(yōu)化提升。
(一)場地運用求“合”
《指南》在健康領域中指出特殊天氣下空間的選擇要求中就提出要根據不同活動內容選擇和設置不同的場地。因此,要更好地開展室內體育鍛煉活動,足夠的場地是非常必要的,那么,作為教師需要發(fā)掘幼兒園現有條件下各種可利用的場地,將其有效運用到幼兒的室內運動中,凸顯在場地運用中的“合”。
1.場地空間多元結合
對于幼兒來說,在更大、更充足的室內空間才能更好地玩起來。所以在場地空間的運用上,我們首先考慮的是班級的現有場地走廊和教室,然后再去挖掘幼兒園的公共場地和環(huán)境,如專用室、公共走廊、大廳、樓道等,并將這些可利用的空間結合起來看成一個整體。同時,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這些場地如何為全園幼兒服務,比如開展同樓層幼兒的“自主式”室內體育活動的,將所有場地按樓層來進行分配,并創(chuàng)建運動區(qū)域,打破了以往各班只允許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活動的狀態(tài),讓活動的空間拓展到其他的功能場地上。
2.場地內容有機融合
對空間進行合理的布局和創(chuàng)設,需要創(chuàng)設幾個運動功能區(qū)?這些區(qū)域設置在哪個場地上更加適宜?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每個年齡段幼兒運動技能發(fā)展的核心目標,再結合這些技能發(fā)展目標來規(guī)劃場地,讓區(qū)域內容的分布與場地的空間特點相融合。比如,我們可以利用樓梯的坡度開發(fā)一些攀登、滑道類的運動區(qū)域;長形的走廊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跑動類的運動區(qū)域。不同的區(qū)域伴隨它地理位置的特點、附近或現有材料的特點就可以創(chuàng)建適合的運動游戲區(qū)域。
3.場地聯動有效組合
在進行場地的合理挖掘和內容的規(guī)劃后,在每一個樓層就會形成一個區(qū)域式的室內運動場地。每一個運動區(qū)域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一個開放、自主的“游樂園”,同年齡段各班的幼兒就可以在這些區(qū)域中自由活動,改變了以往老師讓我們玩什么我們就玩什么的情況,同時也解決了只要是惡劣天氣就每次都玩同一種活動的局面。這樣的自由、自主的室內運動形式真正使每一塊場地和每一個區(qū)域在孩子的活動中實現了聯動,體現了它們之間的有效組合。
(二)材料運用重“宜”
場地是幼兒室內體育運動的保障,材料則是讓幼兒動起來的關鍵。因為是惡劣天氣下的室內運動,場地有限,所以像一些能在操場上玩的大件玩具就不能入選。因此,投放什么樣的運動材料,投放在哪兒,怎么玩,這些適宜性問題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1.材料選擇年齡適宜
每一個年齡段都有其相對應的動作技能發(fā)展要求,因此,對于一些材料的投放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年齡段適宜性的問題。首先,需要盤點幼兒園的現有器械,從分類上可以將其分為低結構運動器械及高結構運動器械。如像一些圈、沙包、墊子等玩法多樣,玩的時候對年齡層沒有特別要求的就可以歸為低結構運動器械;對于一些高蹺、平衡木、拉力器等一些小型、玩法相對單一的,但核心技能突出的器械就可以歸類為高結構運動器械。那么,我們在材料的分配和選擇上就可以按照這樣的原則,低結構的器械可以不考慮年齡層,而高結構的技能核心明確的器械就可以按照年齡段近期動作發(fā)展目標進行選擇。這樣做能讓幼兒的室內運動活動更有目的性,滿足不同年齡層次幼兒發(fā)展的需求。
2.材料投放區(qū)域相宜
材料的選擇要適宜,材料的投放就要體現相宜。首先,材料與運動區(qū)域的相宜。比如,在大班游園式的室內運動區(qū)中,我們創(chuàng)設了平衡區(qū),那么一些能促進幼兒平衡技能發(fā)展的材料就可以投放在該區(qū)域中,如平衡球、平衡木、跳跳床等,讓材料與區(qū)域核心發(fā)展要素相宜,凸顯每一個運動區(qū)域特有的價值。其次,材料的“高低”相宜。一般在同一個區(qū)域中除了投放一些核心技能明顯的高結構運動材料外,還需增加低結構的輔助運動材料,豐富運動游戲情節(jié),增加趣味性。因此,高低結構材料的共同投放也是材料“相宜”的重要體現。
(三)互動評價變“寬”
互動評價的目的指向的是幼兒的發(fā)展,所以在每一個活動中有效的評價能促進幼兒更好地發(fā)展。在混班“游園式”室內運動性區(qū)域活動中的評價就需要把握其中的“寬度”,因為與以往分班定點定內容的形式相比,它有著對評價對象、評價內容、評價方法更高的要求。
1.評價內容維度變寬
由于是混班的游園式體育活動,因此在評價的內容維度上更寬。涉及的評價方向包括幼兒運動游戲過程中的技能掌握情況、學習品質、合作交往等。而對于合作交往的評價較以往班內交往有了更大的挑戰(zhàn),幼兒交往的對象不再局限在自己班的老師和小朋友,在游園過程中,他們需要與別的班的老師、同伴互動交往、合作分享等。因此,在評價的內容維度上變得更寬了,我們需要在合作交往方面有更深入的評價關注。
2.評價方式策略變寬
《指南》指出,發(fā)展性評價的評價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以往定班定點定人的室內運動活動,教師會更加注重活動后的集體分享評價,而游園自主式的室內分區(qū)域運動活動,每個班的老師不可能知道自己班每一個孩子當天的活動情況。因此,會更注重過程中的即時評價,在過程中進行個別化的觀察評價會更加有效。另外,也會采用幼兒經驗留痕評價的方式,鼓勵幼兒將自己的活動過程和內容進行表征、分享,這也是一種重要的評價方式。因此,評價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過程評價。
“自主式”運動性區(qū)域活動的實施,能有效解決惡劣天氣下幼兒室內運動活動場地缺乏且材料固定化的問題,聯合性共用的場地,讓每一個幼兒都擁有更大的活動空間,挑戰(zhàn)更多的項目和內容,運動技能得到更多的鍛煉與發(fā)展。同時,在混班的過程中,幼幼、師幼的交往互動范圍變大,促進了幼兒互動交往水平的提升。而最可貴的是能讓自主性在室內運動活動中得到更好的體現,讓幼兒在過程中獲得更多成長的機會和可能。
參考文獻:
[1]葉平枝.幼兒園健康教育精要:關鍵經驗與活動指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2]邱學青.學前兒童游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