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晞
很喜歡某部劇中的一個小家庭。
那是舊上海時的一戶普通人家,住在老式的巷弄里,有份祖屋,不很大,但有個小小的院落和一方露臺,夠一家人安居。左鄰右舍,也都是尋常度日的百姓人家。
劇中,男主人的工作收入不高,僅夠一家人溫飽。他胸無大志,對時事不滿時也只是關起門來偷偷抱怨幾句。女主人是位傳統(tǒng)的家庭主婦,每日煮飯打掃,習慣性地算計著一日三餐,對著男人嘮嘮叨叨。
他們已出嫁的女兒因為丈夫常年跑船在外,就總是帶著孩子住在娘家,跟父母耍賴撒嬌,是個心思簡單的女子。
而讀了大學的兒子則是一家人的驕傲。他們會跟左鄰右舍顯擺兒子進了警局的“體面”職業(yè),也偶爾會庸俗地讓兒子去給上司送送小禮,拉拉關系……
然而,在這個再普通不過的家庭里,卻有著最好的愛和人性的柔軟。
當父母知道原本可以做刑警的兒子卻只做了最沒出息的戶籍警時,一家人在短暫的愕然后,立馬態(tài)度一致地鼓勵兒子“戶籍警也是蠻好的”。
一向在家里表現(xiàn)強硬的姐姐,更是當即站出來維護弟弟。她發(fā)現(xiàn)弟弟因為傷心躲進了廚房的柜子不想讓人看到,便選擇了悄悄關上柜門,告訴大家“弟弟不在這里”。
那一幕,柔軟入心。
在對兒子的教育上,胸無大志的父親自始至終就一句話:走大道。這讓兒子在那個陰暗年代里,始終朝著光明的方向,一路前行。
每日算計著小日子的母親,在鄰居遭受不白之冤,以及得知兒子同事的母親身患重病時,毫不猶豫拿出了家中的所有積蓄。后來,她還收養(yǎng)了鄰居家年少的孤女,說“緊一緊,日子總過得下去”。
這個平日里也會因為各種瑣事雞飛狗跳的家,內里的干凈和柔軟,一次次打動了我。
這樣的人家,生活中,我也見到過。
小栗是我小學同學,兒時的我們住在同一個家屬院,我家和小栗家在一排平房的東西兩頭,中間隔了七八戶人家。
那時候我特別喜歡去小栗家串門,因為她家“比別人家都好”。
先是窗明幾凈的整潔。同樣的院落同樣的房屋,一進門便覺得她家更亮堂更清爽。平日里的雜物,小栗媽媽都收攏得整整齊齊。院子一側種著齊整的蔬菜,另一側有棵葡萄藤,架下有幾盆簡單的花草。
小栗家是我年少時見過的唯一種花的人家。那時的日子過得緊促,用大人的話說,就是“吃飽就不錯了,哪有空閑擺弄那些沒用的東西”。小栗媽媽卻會擺弄?;ú菝⒌耐粱疑ㄅ柰鈧?,也都收拾得干干凈凈。
屋內的桌幾更是纖塵不染。床單、窗簾同色,都是小栗媽媽找來便宜的花布,自己手工縫制的。那個老式的木頭沙發(fā)中間的小茶幾,已經褪了色,上面搭了純白底色繡了淺藍小花的罩布,好看又雅致。
連灰撲撲的水泥地板,都被小栗媽媽擦得光滑照人。
小栗很早沒了爸爸,家中只有媽媽、哥哥和小栗。
小栗媽媽曾經沒有工作,小栗爸爸過世后,廠里照顧她,讓她頂替了小栗爸爸的工作。車間的流水線很辛苦,但從來沒見她神情中有過疲憊和厭煩。她總是溫柔的,和緩的。
小栗哥哥則有著一身書卷氣,很少在外頭打鬧,喜歡讀書。
那時的孩子到了十七八歲,父母就著急讓他們找工作賺錢補貼家用了??杉揖称D難的小栗媽媽,卻一直讓兒子讀完了高中。后來,他們兄妹雙雙考上了省城的大學。
多年后,說起當年的人與事,母親感慨最多的便是小栗媽媽——說不知道當年她到底有多辛苦,才獨自把兩個孩子養(yǎng)大,并送他們都去讀了大學。
母親不止一次地說“那真是一個好人家”。她說,小栗媽媽大半輩子都沒有跟誰爭執(zhí)過,一直都是平和沉著地過著自己的日子。
好的人家,不是大富大貴,不是每個人都光彩奪目,卻有著一種相同的氣質:干凈、溫暖、柔和。不管哪種處境,也從不頹廢,從無戾氣,更不會彼此放棄。
而是,一家人習慣性地擰在一起,相互陪伴和鼓勵。即使清貧簡單,也自有動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