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青 張春燕 徐志華
(合肥市濱湖醫(yī)院耳鼻咽喉科,安徽 合肥 230000)
全球人口老齡化是目前的重要人口變化趨勢,前庭神經(jīng)損傷在老年人中高發(fā),60歲以上有近50%表現(xiàn)出某種形式的前庭生理損失。眩暈和失衡是居住在社區(qū)老年人最常見的癥狀之一。老年人前庭功能降低預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活質量顯著降低。內耳病變通常是引起眩暈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導致患者旋轉性眩暈發(fā)作、波動性聽力下降等,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1〕。研究指出,早期診斷與治療對改善老年性前庭神經(jīng)病患者預后意義重大〔2〕。但目前臨床較少有可準確診斷的檢查方法〔3〕。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和常規(guī)磁共振成像(MRI)是以往臨床常用于診斷、判斷內耳病變情況的兩種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反饋內耳病變情況,但無法對內耳結構進行有效區(qū)分,應用效果不理想〔4〕。而高分辨率三維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的分辨率更高和層厚更薄,可更加清晰顯現(xiàn)內耳軟組織病變和液體信號變化,從而降低漏診誤診率〔5〕。但目前臨床有關診斷老年性前庭神經(jīng)病的相關研究較少,針對性分析高分辨率 3D-SPACE診斷老年性前庭神經(jīng)病的相關研究更不多見,其有效性尚不明確。本研究旨在探討高分辨率 3D-SPACE在老年性前庭神經(jīng)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合肥市濱湖醫(yī)院98例疑似老年性前庭神經(jīng)病患者,其中男50例,女48例;年齡60~73歲,平均(66.81±4.16)歲;頭暈病程1~12年,平均(6.25±1.03)年;體重指數(shù)17.91~25.33 kg/m2,平均(21.15±1.26)kg/m2。納入標準:①符合老年性前庭神經(jīng)病相關診斷標準〔6〕;②近2 w內未接受相關治療;③均接受常規(guī)MRI和高分辨率 3D-SPACE檢查。排除標準:①臟器功能障礙;②惡性腫瘤;③精神疾病史;④有MRI檢查禁忌。
1.2檢查方法 使用西門子MAGIVET0M Trio Tim 3.0T MR檢查。常規(guī)掃描:在患耳部行常規(guī)平掃,冠狀面快速自旋回波脂肪抑制T2WI參數(shù)設置:重復時間(TR)7 160 ms,回波時間(TE)79 ms,層厚3.0 mm,層間距0.3 mm;軸面快速自旋回波脂肪抑制T2WI參數(shù)設置:TR 7 160 ms,TE 79 ms,層厚3.0 mm,層間距0.3 mm;FLAIR序列T2WI參數(shù)設置:TR 8 500 ms,TE 91 ms,TI 2 400 ms,層厚3 mm,層間距0.2~0.3 mm。3D-SPACE序列參數(shù)設置:TR 1 000 ms,TE 133 ms,層厚0.7 mm,3D無間隔采集,帶寬(BW)289 Hz,回波間隙(ES)6.44 ms。均由同兩名放射科醫(yī)師共同閱片,分析病變情況。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Shapiro-Wilk正態(tài)性檢驗、χ2檢驗、Fisher精確檢驗、Kappa 檢驗。
2.1常規(guī)MRI與高分辨率診斷結果 98例疑似患者經(jīng)基本檢查確診老年性前庭神經(jīng)病92例(93.88%)高分辨率3D-SPACE和常規(guī)MRI掃描診斷老年性前庭神經(jīng)病與基本檢查的一致性K值分別為0.138、0.693,高分辨率 3D-SPACE增強掃描與基本檢查的一致性更好。見表1,表2。
表1 常規(guī)MRI診斷結果(n)
表2 高分辨率3D-SPACE診斷結果(n)
2.2診斷效能 相較于常規(guī)MRI掃描,高分辨率 3D-SPACE診斷老年性前庭神經(jīng)病的敏感度、準確度均較高(P<0.05)。見表3。
表3 常規(guī)MRI、高分辨率3D-SPACE診斷價值比較〔%(n/N)〕
2.3常規(guī)MRI影像學特征 半規(guī)管起始部位或局部存在擴張,且粗細不等、邊緣粗糙,部分呈“串珠”樣改變,球囊及橢圓囊合并不同程度的擴張,同時耳蝸管示輕微不均勻增生,且以耳蝸底轉部位最為明顯。
2.4高分辨率3D-SPACE影像學特征 部分患者可見迷路信號高,且前庭內可見明顯高信號區(qū),耳蝸信號輕度升高。少數(shù)患者前庭和半規(guī)管內同時可見明顯高信號區(qū)。增強掃描可見聽道底和前庭內結節(jié)狀強化區(qū),右側耳蝸低旋信號減低,前庭內結節(jié)狀強化。
1)連續(xù)校正檢驗,2)精確檢驗
頭暈是影響老年人總體生活質量最具影響力的癥狀之一。有研究報道,年齡≥65歲的老年人中眩暈和失衡的發(fā)生率為20%~30%,24%為頭暈,17%確定頭暈為主要主訴。隨著年齡增長,前庭感覺功能下降,常與遺傳等內源性因素、前庭毒性刺激如感染、炎癥、血管病變、藥物和創(chuàng)傷等均有關。尤其是目前老年人前庭損傷對空間認知等功能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證據(jù)來證明前庭損傷和認知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行高分辨率MRI等相關檢查同時可以掃描腦部結構,排除中樞器質性病變可能。
有病理研究發(fā)現(xiàn)在前庭神經(jīng)終末器官存在年齡相關性退化。耳蝸及骨迷路病變是引起老年性前庭神經(jīng)病的常見原因,目前臨床對該疾病的常規(guī)西醫(yī)藥物治療方法及治療效果均有限〔7〕。臨床以往通常采用X線對老年性前庭神經(jīng)病患者進行檢查,雖可反饋一定病理信息,但仍無法對內耳精細結構及微小病變進行有效區(qū)分〔8,9〕。
CT也是目前診斷內耳相關病變的主要影像學方法,因內耳的結構微小精細,耳部高分辨率CT可有效反饋內耳骨迷路的病變情況;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高分辨率的CT檢查也無法準確反饋膜迷路病變情況,診斷準確度欠佳〔10〕。同時CT平掃常不包括小腦及腦干,且掃描層厚1 cm,很可能漏掉病變,加上后顱窩的骨質結構較厚,CT掃描很可能出現(xiàn)明顯偽影掩蓋病變〔11〕。MRI也是常用的影像學技術,主要根據(jù)在不同化合物中的信號差異,從而有效區(qū)分病灶組織與正常組織〔12〕。目前MRI已廣泛用于臨床,已被證實具有無電離輻射損傷,可清晰反饋軟組織和解剖結構等,且可多序列、多方向成像,同時可與多種功能成像技術相互配合診斷,提供更豐富的影像信息〔13,14〕。但值得注意的是,常規(guī)MRI雖軟組織分辨能力較好,但因內耳結構微小精細,常規(guī)MRI層厚相對比迷路病變仍較厚,無法準確反饋迷路內異常信號,很可能遺漏部分微小病變,同時對膜迷路病變情況反饋情況較差〔15〕。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MRI技術也得到了升級,高分辨率 3D-SPACE逐漸被臨床應用,該技術在診斷迷路內病變的價值也被證實〔16〕。本研究結果表明高分辨率 3D-SPACE在老年性前庭神經(jīng)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更好。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高分辨3D-SPACE掃描后可以發(fā)現(xiàn)迷路信號高、前庭內明顯高信號區(qū)、耳蝸信號輕度升高等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學表現(xiàn)??梢姼叻直鍹RI增強掃描可提供更多的病理信息,可更加清晰反饋內耳的病變情況。同時高分辨率 3D-SPACE檢查中的3D-SPACE序列可實現(xiàn)快速高分辨率三維成像,獲取更加高質量圖像,相比于T2WI可更加清晰反饋迷路內的小占位,且可顯示病灶與迷路間的良好對比,故檢出率更高〔17,18〕。
綜上,高分辨率 3D-SPACE在老年性前庭神經(jīng)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較好,相比于常規(guī)MRI檢查,可更加清晰反饋內耳情況及迷路內微小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