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良杰 劉培剛
(南開大學附屬醫(yī)院(天津市第四醫(yī)院)神經外科,天津 300222)
高血壓腦出血(HICH)早期因血壓仍持續(xù)性升高可出現(xiàn)血腫擴大現(xiàn)象,易引起腦水腫,導致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腦組織和神經功能受損,致殘率和病死率均較高〔1〕。而老年HICH患者因機體多系統(tǒng)衰退,血管彈性已存在不同程度下降,耐受力減弱,致殘和病死風險均可進一步增加〔2〕。可見,對于HICH患者合理控制血壓尤為重要。目前,臨床對于老年HICH患者降壓治療方案爭議較多,理論上早期降壓可縮小血腫體積,避免出血繼續(xù)增加及二次出血,但過度降壓易引起病灶周圍水腫擴大,導致神經功能惡化,可能會增加病死風險〔3〕。故如何選擇降壓方案對老年HICH患者的病情轉歸、預后改善尤為關鍵。早期強化控壓可有效避免或減少腦出血患者血腫擴大,減弱神經功能受損〔4〕。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HICH患者早期強力控壓對血腫病灶及腦水腫程度的影響。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南開大學附屬醫(yī)院84例老年HICH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年齡60~73歲,平均(66.64±2.05)歲;高血壓病程2~13年,平均(7.54±1.16)年。觀察組男20例,女22例;年齡60~74歲,平均(66.78±2.08)歲;高血壓病程2~14年,平均(7.68±1.20)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對本次研究設計內容知情,并批準同意實施;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2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HICH相關診斷標準,且均經頭顱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確診〔5〕;②均為首次發(fā)作,出血部位在基底核區(qū)或丘腦;③發(fā)病時間未超過6 h,出血量≤30 ml;④年齡≥60周歲;⑤患者入院后測量兩次血壓,均在160~220 mmHg范圍內;⑥未接受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腦腫瘤、顱內動脈狹窄者;②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衰竭、腎衰竭等疾病者;③合并腦血管畸形者;④入院時重度昏迷者。
1.3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降壓治療。入院后均行臥床休息、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等常規(guī)治療。常規(guī)降壓治療具體內容如下:當收縮壓<180 mmHg時,不給予降壓藥物;當收縮壓≥180 mmHg時,靜脈滴注硝酸甘油(河南潤弘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71123,規(guī)格:1 ml∶5 mg),在1 h內控制收縮壓降低至130~140 mmHg范圍內。連續(xù)動態(tài)監(jiān)測血壓水平,在達標前,每間隔5 min監(jiān)測1次,達標后,調整為間隔15 min監(jiān)測1次。并保證在130~140 mmHg范圍內維持2 w。觀察組:實施早期強化控壓治療。常規(guī)治療同對照組一致。早期強化控壓治療具體內容如下:靜脈泵注40 μg/ml硝酸甘油,初始劑量設置為5 μg/min,每間隔3~5 min逐漸增加5 μg/min,再調整時以10~20 μg/min的速度增加至100 μg/min,20 min后,若收縮壓水平仍>140 mmHg,則靜脈滴注烏拉地爾(通化金馬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71021,規(guī)格:5 ml∶25 mg)50 mg+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混合液,滴注速度控制在100~400 μg/min范圍內,在1 h內控制收縮壓處于130~140 mmHg范圍內。連續(xù)動態(tài)監(jiān)測血壓水平,在達標前,每間隔5 min監(jiān)測1次,達標后,調整為間隔15 min監(jiān)測1次。并在130~140 mmHg范圍內維持2 w。
1.4觀察指標 (1)血腫和腦水腫程度:采用頭顱CT檢測評估兩組治療前,治療1、7、14 d時血腫和腦水腫程度。血腫程度=最大橫截面的長軸×短軸×出血層面或水腫層面×π/6。水腫程度=水腫帶體積-腦血腫體積。(2)神經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6〕評估并對比兩組治療前,治療1、7、14 d時神經功能,該量表主要包括意識程度、上下肢肌力等維度,滿分42分,分值越高神經功能越差。(3)血清因子:分別采集兩組治療前、治療14 d時清晨空腹外周血4 ml,進行離心處理,以3 500 r/min離心5 min,離心完畢后取上清液待檢。使用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試劑盒,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兩組血漿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核因子(NF)-κB、高遷移率族蛋白(HMGB)-1水平。(4)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治療14 d內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及胸悶等不良反應現(xiàn)象。上述不良反應均通過臨床表現(xiàn)及患者主訴判定。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Shapiro-Wilk正態(tài)性檢驗、t檢驗、重復度量方差檢驗、χ2檢驗。
2.1兩組治療前后血腫和腦水腫程度比較 兩組治療1 d時血腫和腦水腫程度均較治療前升高,但在治療7、14 d時下降,且觀察組各時點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腫和腦水腫程度對比
2.2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比較 兩組治療1 d時NIHSS較治療前升高,但在治療7、14 d時逐漸下降,且觀察組各時點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功能對比分,n=42)
2.3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因子比較 治療14 d,兩組vWF、NF-κB、HMGB-1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01)。見表3。
表3 兩組血清因子對比
2.4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n=42〕
腦出血后早期血腫擴大可增加神經功能受損程度,是導致近期病死或遠期預后不良的高危因素之一〔7〕。另有研究指出,血腫的進一步擴大與患者血壓水平、血腫部位等多個因素密切相關〔8〕。
既往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HICH患者在腦出血急性期血壓升高是一種保護性自我調節(jié),此時若積極降低血壓可降低腦灌注壓,加重血腫周圍組織的缺血狀態(tài),可能會增加預后不良風險〔9,10〕。同時,腦組織缺血后產生的細胞毒性物質可導致顱內壓增加,故臨床應予以患者降低顱內壓為主要治療原則的治療方案〔11〕。但也有觀點認為,HICH患者自我調節(jié)可能發(fā)生過度或失控調節(jié),血壓升高與高顱內壓力、應激反應等多種因素有關,若不及時治療也可增加預后風險〔12〕。同時腦組織只有在血流量無法滿足代謝需求時才會出現(xiàn)缺血狀態(tài)〔13〕。研究指出,相比于正常情況下,腦出血患者腦組織代謝水平有所減少,但降低血壓后,減少的血流量仍可滿足組織代謝〔14〕。另有研究表明,血壓水平降低后,血腫周圍組織的灌注量有所降低,但腦血流量與降低血壓前相差無幾,故積極降壓后仍可確保腦代謝正常運轉〔15〕??梢娫缙诜e極降壓對HICH患者較為關鍵。
本研究結果表明早期強力控壓可能短期內無法確?;颊哐[和水腫程度顯著降低,但長期降血腫及水腫效果理想,且早期血腫、水腫增長程度不及常規(guī)降壓治療,更利于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改善。但具體機制尚不清楚,臨床認為可能是由于治療早期,血液尚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故血腫和腦水腫量仍在增加。而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可逐步清除血腫,緩解釋放顱內壓力,可在最早時間階段緩解患者顱內壓力,減少腦組織受壓時間,從而減輕血腫和腦水腫,促進神經功能恢復。同時移位腦組織隨著血腫和水腫的減輕可逐漸回到原解剖部位,減輕腦血管損傷,保護血腦屏障,進一步減輕血腫和腦水腫。vWF是一種可反饋血管內皮細胞損傷程度的指標,可提高血漿黏度,為血栓前狀態(tài)提供基礎〔16〕。NF-κB是一種腦出血后炎癥反應中的轉錄調節(jié)因子,可介導腦出血后的炎癥反應〔17〕。而HMGB-1可促進多種炎癥因子分泌,介導多種炎癥反應發(fā)生,且誘導細胞增殖、分化和凋亡〔18〕。上述指標在HICH患者接受早期強力控壓后均有所降低,表明早期強力控壓可有效減輕HICH患者的炎癥反應和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程度。同時,本研究還表明早期強力控壓不會增加HICH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安全性高。但因HICH患者的血腫和腦水腫發(fā)生機制復雜,且病程不同階段的表現(xiàn)存在差異,加上本研究觀察時間較短,尚未平衡患者腦室內血腫偏差,若糾正這種偏差,可能會導致結果偏倚,故未來仍需進一步研究探索,以證實早期強力控壓在HICH患者中應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探討更為合理有效的控壓方案找到更理想的血壓水平。
綜上,早期強力控壓更利于減輕老年HICH患者的血腫和腦水重程度,改善神經功能,患者相關血清指標改善,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風險,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