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疆·宋伯航
清明前后,一場接一場的春雨,讓農(nóng)家房前屋后的竹園,村溪溝坡的竹林,拱出一棵棵、一簇簇竹筍。人們剝?nèi)е嗤恋奶ヒ?,嫩實的肥筍袒露在春光里,給山民帶來鮮亮的美好生活。
記得兒時,村河邊有片茂密的竹林,是我和小伙伴玩耍的樂園。每到下學,我們在竹林里捉迷藏,打鬧嬉戲,直到聽村頭有大人們喊自家的孩子吃飯,大家依然玩得不肯回家,就連住在竹林邊的二奶,也會經(jīng)常跑進竹林嚇唬說:“再不回家,你們大人拿著牛鞭來了!”攆我們回家。
麗春山竹,翠綠成茵,明媚婆娑,鳥鳴婉轉,空氣清新,環(huán)境幽靜,春筍密匝。人們早起帶上孩子,拿著鐵鍬,背籮提筐,鉆進竹林,不一會兒,便挖滿一籮一筐嫩筍,帶著笑聲,迎著清晨第一縷陽光與收獲滿載而歸。
挖回的竹筍,帶著新鮮的雨露,夾著泥土的芬芳,全家人歡喜地剝著筍衣。新筍脆嫩,根白尖綠,經(jīng)母親精心烹制,無論炒、燉、蒸、煮,或春筍燉肉,筍片素炒,筍蒸丸子,筍煮涼拌,筍絲煲湯,咬上一嘴或喝進口中,都能品嘗出春鮮美味。
我最喜歡吃油燜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們物資匱乏,一年當中,除過年節(jié),極少吃肉。春荒不接,每家用竹筍填充日子。母親拿春筍焯水后,切成塊狀,鍋燒熱倒入香油翻炒,加少許蔥花、大蒜和適量醬油、白糖、鹽,再加水過筍,蓋鍋蓋燜8分鐘,等水收完,油燜筍裝盤即成。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兒時懵懂的我不解。對我來說,最幸福的是,一年都有竹筍吃。春天采回的竹筍,家人吃不完,切成筍片曬干,裝袋掛置在通風的房梁上,想吃現(xiàn)做,十分方便。
春筍入饌,菜中珍品。其味甘,性寒,無毒,富含植物纖維、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糖類、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等,有開胃、促消化、增食欲作用,還能降低體內(nèi)多余脂肪,強化機體免疫力,治療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癥。體寒者、老人、小孩不宜多食。
家鄉(xiāng)產(chǎn)竹,養(yǎng)育山民。有人專門做起竹活,編織竹筐、竹簍、竹籮、竹席、竹椅、竹凳、竹床等生活用品,除自家用外,拿到集市上賣,不僅貼補家用開支,還能帶來副業(yè)收入。人們起家蓋房,用木頭做梁,用竹笆鋪墊,用青瓦封頂,既結實又保暖。
隨著時代的變遷,今天很少看到有家庭用竹制品,從事竹活的藝人也逐漸消失。家鄉(xiāng)過去大片的竹林,如今變成桃園、蘋果林。昔日一家一戶的土木屋不見了,鱗次櫛比的樓房,規(guī)劃整齊的農(nóng)家小院,掩映宅前院后的翠竹,似乎提醒人們,不要忘記竹筍的味道。
前天,父親從鄉(xiāng)下托人捎來一袋春筍,讓久居城里的我與妻兒嘗鮮。愛人做好竹筍炒肉絲,我細品一口,筍味濃郁,清爽不膩,與米飯搭配,提振食欲,香嫩鮮美,頓覺吃到了春天的氣息和家鄉(xiāng)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