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晉,孫榮,楊志,姚健,王軍
(江蘇省金湖縣人民醫(yī)院 消化內科,江蘇 金湖 211600)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病率為50%~70%,在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眾多病因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為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老年群體由于自身機體機能衰減,具備更高的消化系統(tǒng)發(fā)病率,因此其感染幽門螺桿菌的風險更高[1]。同時老年患者自身機體肝腎功能減退,用于幽門螺桿菌清除治療的抗生素導致的不良反應也呈高發(fā)趨勢[2]。有研究報道顯示,通過根除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使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治療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尤其是具備較好地遠期治療效果[3]。本次研究就選取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126例,探討根除幽門螺桿菌在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江蘇省金湖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126例,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63例。對照組男30例,女33例,年齡60~85歲,平均(71.28±4.63)歲。觀察組男28例,女35例,年齡60~85歲,平均(71.20±4.55)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標準,且經臨床胃鏡病理檢查確診[4];年齡≥60歲;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4]。排除標準:血液系統(tǒng)疾病患者;肝腎功能嚴重降低患者;精神異常患者;研究用藥過敏患者。
1.2 研究方法。全部患者入組前均停止應用其他藥物治療,開展常規(guī)生化、離子與肝腎功能檢查。對照組采用甲硝唑片(遠大醫(y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1947,規(guī)格:0.2 g/片)0.4 g,tid、艾司奧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625,規(guī)格:20 mg/片)20 mg,bid與左氧氟沙星片(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387,規(guī)格:500 mg/片)500 mg,qd治療;觀察組采用阿莫西林(香港聯(lián)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4693,規(guī)格:0.5 g/片)1.0 g,bid、呋喃唑酮(河南創(chuàng)新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36052,規(guī)格:0.1 g/片)0.1 g,bid、艾司奧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23625,規(guī)格:20 mg/片)20 mg,bid與膠體果膠鉍干混懸劑(華納大藥廠,國藥準字:H19054632,規(guī)格:150 mg/片)300 mg,bid進行治療,兩組均治療2周為1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①兩組治療后1個月與3個月的炎癥程度;②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3個月的胃功能指標,包括胃泌素17(GA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與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采集患者的晨起空腹靜脈血,采集量為5 mL,放入離心機內以3000 r/min離心15 min,檢查方法均為ELISA法;③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統(tǒng)計學軟件為SPSS 23.0。計量數(shù)據(jù)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炎癥程度比較。觀察組治療3個月后無炎癥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炎癥程度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胃功能指標比較。觀察組治療3個月后的血清GA17、PGⅠ水平高于對照組,PGⅡ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GA17(nmol/L) PGⅠ(μg/L) PGⅡ(μg/L)治療前 治療3個月 治療前 治療3個月 治療前 治療3個月對照組 63 0.60±0.11 0.92±0.24 65.40±10.23 80.55±12.65 15.20±2.65 13.16±2.20觀察組 63 0.61±0.15 1.15±0.28 65.17±10.11 92.47±15.23 15.42±2.17 10.75±1.85 χ2 - 0.427 4.950 0.127 4.779 0.510 6.655 P-0.670 0.001 0.899 0.001 0.611 0.001
2.3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兩組用藥過程中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
萎縮性胃炎在臨床消化內科屬常見病與多發(fā)病,其容易誘發(fā)胃癌,做好萎縮性胃炎的診治工作,對于患者疾病預后改善具有積極作用[5]。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萎縮性胃炎之間具備一定關聯(lián),可促使病情加重,甚至發(fā)展為胃癌的重要因素。目前臨床上在對幽門螺桿菌陽性萎縮性胃炎進行治療時,可應用的方法眾多,其中以三聯(lián)療法為主,但隨著抗生素的濫用加重,使得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治療難度進一步提高[6]。
目前四聯(lián)療法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中屬于主要方案,即采用一種質子泵抑制劑、兩種抗生素以及一種鉍劑進行治療。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3個月后無炎癥率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治療3個月后的血清GA17、PGⅠ水平高于對照組,PGⅡ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應用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奧美拉唑與膠體果膠鉍干混懸劑四聯(lián)方案根除幽門螺桿菌在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治療中具備較好地應用效果,可促使患者胃部炎癥改善,并提升其胃功能。分析原因,大量研究證實了呋喃唑酮對于幽門螺桿菌具備很好的清除效率;阿莫西林是一種β內酰胺類抗生素,具備極強的殺菌能力;艾司奧美拉唑屬于常用的質子泵抑制劑,其可通過抑制H-K-ATP酶,由此達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7];鉍劑是對胃黏膜局部產生作用,難以被人體吸收的藥物,其可將黏蛋白黏度降低,結合幽門螺桿菌產生的毒素,來避免細菌定植以及在胃黏膜上皮黏附,由此使胃黏膜屏障具備的保護作用增強。除此之下,鉍劑可對幽門螺桿菌進行直接抑殺,可和抗生素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在四種藥物的聯(lián)合作用下,使胃黏膜得到保護,抑制幽門螺桿菌活性,有效提升患者胃功能[8]。
綜上所述,根除幽門螺桿菌在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確切,可改善胃功能,對于預防胃癌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