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麗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活動的開展和積累是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標志。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通過探究與反思來豐富其活動經驗,從而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計算學科作為最基本的一門數學知識,在我們的數學課堂和社會實踐中貫穿于始終,我們在小學數學的課堂和實踐教學中,老師需要充分地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和能力培養(yǎng),幫助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關鍵字】數學活動;經驗積累;計算能力;學習習慣
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以雙基基礎為依據,提出“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及基本的活動經驗。這就需要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在繼承和保證“雙基”的教學基礎上,還必須培養(yǎng)和啟發(fā)我們的學生認真理解數學的根源和思想,積累一系列活動的基礎和經驗。因此,讓我們的學生在參加數學課堂教育的活動中親身經歷“做”數學,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下在課堂教學中,怎樣通過對數學活動的經驗積累來進行計算能力培養(yǎng)。
一、計算的知識和技能方面
數學實踐活動的經驗不是老師自己傳授給學生的,需要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操作經驗去對其進行積累的。因此,老師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發(fā)展水平和對已有知識運用的經驗作為教學基礎,給予學生豐富的實踐學習情境,幫助他們在這種情境中積累實踐活動的經驗。在數學實踐教學中,結合具體的情境,從數位或數的表示意義上去經歷數學知識產生的活動全過程,是學生計算能力培養(yǎng)的一個重要途徑。
要正確認識算理與算法之音的聯系。算法其實也就是一個解決如何算的問題,而它所說的算理就是一個解決為什么這樣算的問題。算理的深入探究與對算法的掌握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例如計算326+143等于幾,首先結合方格圖,把326看成是3個百加2個十加6個一,143就是1個百加4個十加3個一,我們先把6個一和3個一相加得9個一,也就是9。所以個位上是寫9,再把2個十和4個一相加得6個十,也就是60,在十位上寫6,最后把3個一百和1個一百相加,等于4個100,也就是400,得出400+60+9=469。學生在方格圖的拼湊過程中,感受算理的產生過程。而列豎式計算實際上就是把計算過程展示出來。先把個位上的6+3=9,所以在個位上寫9,再算十位上的2+4=6,在十位上寫6,再算百位上的3+1=4,在百位上寫4。而且要讓學生形成習慣,每次列豎式計算的時候,我們都要在心中一邊算一邊說,學生通過勤說多說,自然就會對整個計算過程形成了系統(tǒng)的認知。
再例如,三年級上冊的一節(jié)新課《螞蟻做操》,讓學生根據主題圖列出算式12×4,而12×4可以看成是12個4相加。并且在點子圖上圈一圈,算一算。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圈法,并且用乘法算式把圈法展示出來,再把這幾種圈法進行一個總結,從而引出我們都無論是哪種圈法,都是把這些小圓點分成幾部分,先分別乘,再把他們的積相加。再引出這種分法,把12分成10和2,也就是把12個4看成10個4和2個4,再把他們的和相加。接著,讓學生根據點子圖,試著用豎式表示,再和同學說說為什么這樣列豎式,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通過講解,把“分—合”的過程表示出來。先用4×個位上的2等于8,在個位上寫8,也就是8個一,再用4×十位上的1,也就是10×4=40。在十位上寫4,表示4個十,最后用40+8=42,也就是說12×4=48。并通過這種方法,試著算一算112×4=?先用4×個位上的2等于8,在個位上寫8,也同樣就是8個一,再用4×十位上的1,也同樣就是10×4=40,在十位上分別依次寫4,表示4個十,再用4×百位上的1,也同樣就是100×4=400。在百位上寫4,表示4個百,最后計算400+40+8=448,所以112×4=448。同時,讓學生思考十位上的4和百位上的4表示的意思相同嗎?為什么?加深了學生對豎式每一步表示意義的理解,把豎式和算理聯系起來,學生對于算理的理解也更加透徹。
計算課堂教學必須從傳統(tǒng)的算理入手,只有真正理解了計算的基本道理,才會“創(chuàng)造”得出計算的途徑和方法,并對其進行正確的計算。上述兩例均以學習者的思維觀念為基礎和主線、以活動的方式,以運用算理技術為教學先導、以創(chuàng)新性的算理為課堂契機,學生不僅充分理解了算理,而且總結出了計算的原理和法則,實現了算理與其他算法的和諧統(tǒng)一。通過自己親身經歷,充分地思考和不斷積累,把課本知識直接轉化成了學生所需要的特有知識,數學素養(yǎng)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提升。
二、計算的心理和習慣方法
數學活動的組織和開展,能夠寓教于樂,極大地調動和激發(fā)了學生自主性和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從不得不學到愿意學到喜歡去學。因此通過積累自己參加數學活動的經驗,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興趣熱情對所研究的數學問題進行探討,提高學生對于數學教育的效率,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并且擁有濃厚的興趣和好的行為習慣,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1. 著眼于對學生的計算興趣培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計算技術的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我國傳統(tǒng)的數學計育教學中,首先我們不僅需要充分利用激發(fā)和教育培養(yǎng)每個學生的教學興趣,讓我們的計算學生更加樂于動手自己去做和學,激發(fā)中小學生對計算的學習興趣。為了有效培養(yǎng)和不斷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可以結合每日的口算教學內容,設計多種不同形式的口算練習,在充分發(fā)揮強調科學計算性的基礎同時,講究計算訓練的多樣性。如,可以采取網絡游戲、比賽等多種手段形式進行數學訓練;利用大量紙質數學卡片、小報或黑板形式進行數學視算,聽算;規(guī)定限時進行口算,自編數學計算題。通過各類各種形式的計算練習,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還有效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計算思維習慣。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地向每個學生詳細列舉中外著名中小數學家的幾個典型成功案例,或者說就是以一個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人物作為數學小故事的主角,用以幫助我們數學課堂的歡樂氣氛,吸引和喚起每個學生的更多注意力,可以充分激發(fā)起每個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的學習興趣,使得每個學生完全能夠集中精神地學習進行數學計算,提高其在實際課堂上的學習積極性和實際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