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光
南寧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提籃系桿拱橋?qū)儆诔o定結構,由于拱肋的內(nèi)傾,使得拱肋線形較其他常規(guī)平行拱要復雜,拱肋受力更加復雜,結構的空間效應較強。本文提籃式系桿拱橋采用先梁后拱的施工順序,在施工過程中影響橋梁線形和結構受力的因素很多,其中張拉吊桿階段屬于結構體系轉(zhuǎn)換階段,直接關系到拱肋和縱梁的線形和施工安全,在施工過程中盡可能精確的測量吊桿的內(nèi)力,是整個施工監(jiān)控任務中的重中之重[1],本次監(jiān)控的主要內(nèi)容有吊桿張拉階段吊桿索力、拱肋及縱梁的應力和變形。
主橋結構為下承式系桿拱橋,主跨99m,采用兩榀拱肋,拱肋向內(nèi)斜靠22度,拱頂采用拱板結構將兩榀拱肋連在一起,拱頂開橢圓孔,空間拱軸線的立面為二次拋物線,矢跨比1∕5,拱高19.8m,拱肋采用鋼箱截面,高1.8m,寬2.0m,全橋雙索面,共34根吊桿。
吊桿張拉階段分為兩次張拉,每次張拉為上、下游同時對稱張拉,張拉順序為D4-D5-D3-D6-D2-D7-D1-D8-D0,第一次張拉完成后,重復上述張拉過程。
利用Midas∕Civil 軟件將整個主拱結構離散為空間梁單元,縱梁及橫梁均采用梁單元模擬,吊索采用只受拉索單元模擬。全橋模型共有個909 節(jié)點,1419 個梁單元,34 個受拉單元,其結構計算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全橋Midas Civil 模型
張拉施工過程中,吊桿索力采用張拉油壓表進行測量,張拉完成后采用頻率法測量索力。頻率法是利用附著在吊桿上的高靈敏傳感器(索力計)拾取吊桿的振動信號,得到吊桿的自振頻率,根據(jù)吊桿自振頻率與索力的關系確定索力[2]。
在吊桿張拉階段,拱肋和縱梁各控制截面應力是判斷目前結構是否安全最直接的參數(shù),如果應力明顯大于理論值或出現(xiàn)異常情況,可能會導致橋梁拱肋和縱梁出現(xiàn)破壞[3]。本次拱肋控制截面為兩拱腳、L∕4 截面、L∕2 截面和3L∕4 截面,每個控制截面布置8個鋼結構應變測點;縱梁控制截面為兩端部和跨中截面,每個控制截面布置8個混凝土應變測點。
拱肋和縱梁是系桿拱橋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拱肋或縱梁變形與設計值偏差較大,就會對拱結構產(chǎn)生附加應力,從而改變拱橋各部分的受力狀況,嚴重時會影響到結構安全[3]。位移及變形測試的主要目的是獲得已形成的結構的實際幾何形態(tài),本次采用全站儀、水準儀和測距儀對拱肋和縱梁進行變形監(jiān)測[4]。拱肋和縱梁測點位置為拱肋和縱梁八等分點位置。
兩次調(diào)索張拉后,吊桿實測索力值與理論索力值對比分析如圖2所示。
圖2 吊桿索力實測值與理論值對比圖
從上圖可知,兩次吊桿張拉階段,吊桿索力實測值與設計理論值基本相符,相對誤差均能控制在±5%以內(nèi),滿足施工監(jiān)控的允許誤差范圍。第二次張拉完成后,索力分布更加均勻,吊桿索力實測值與理論值的相對偏差比第一次張拉階段小,各吊桿索力更加接近設計理論值,兩次調(diào)索效果較好。
4.2.1 拱肋應力
由于結構對稱,本文僅列出0#拱腳截面、L∕4 截面和拱頂截面進行描述,拱肋上、下緣鋼管應力實測值與理論值如圖3和圖4所示。
圖3 拱肋上緣鋼管應力實測值與理論值對比圖
圖4 拱肋下緣鋼管應力實測值與理論值對比圖
從圖中可知,吊桿張拉階段拱肋上、下緣鋼管應力實測值與理論值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均控制在規(guī)范允許誤差范圍之內(nèi),拱肋下緣鋼管應力最大發(fā)生在拱腳截面,最大達到101.0MPa,拱肋上緣鋼管應力最大發(fā)生在拱頂截面,最大達到79.2MPa。吊桿第一次張拉階段,拱肋上、下緣鋼管應力波動均較大,應力分布不均勻,拱肋L∕4 截面下緣鋼管應力出現(xiàn)拉應力,拉應力最大達到21.6MPa,分析原因是張拉D5 對索時,由于拱肋L∕4 截面下緣應力集中所致,施工過程中應予以重視。
4.2.2 縱梁應力
由于結構對稱,本文僅列出0#端部和L∕2截面進行描述,縱梁上、下翼緣鋼管應力實測值與理論值如圖5和圖6所示。
圖5 縱梁上翼緣應力實測值與理論值對比圖
圖6 縱梁下翼緣應力實測值與理論值對比圖
從圖中可知,在吊桿張拉過程中,縱梁上、下翼緣應力實測值與理論值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均控制在規(guī)范允許誤差范圍之內(nèi),縱梁應力控制符合要求??v梁L∕2 截面上、下翼緣應力為拉應力,吊桿張拉完成后,上、下翼緣應力控制在3MPa左右??v梁端部截面受力較為復雜,呈現(xiàn)上翼緣受壓,壓應力逐漸增大,下翼緣受拉,拉應力逐漸減小的特點。
本文僅列出L∕4 截面和拱頂截面進行描述,撓度向下為負,向上為正,拱肋和縱梁撓度實測值與理論值如圖7和圖8所示。
圖7 拱肋撓度實測值與理論值對比圖
圖8 縱梁撓度實測值與理論值對比圖
分析上圖可知,在吊桿張拉過程中,拱肋和縱梁撓度實測值與理論值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均控制在規(guī)范允許誤差范圍之內(nèi)。拱肋各控制截面在第一次張拉階段撓度變化幅度較大,隨著橋梁結構體系轉(zhuǎn)換后,在第二次張拉階段撓度波動較小。拱頂截面在第一次張拉第2對吊桿時,出現(xiàn)了小范圍的上撓,上撓值為2.24mm,最終張拉完成后,拱頂下?lián)?8.84mm。吊桿張拉階段,縱梁總體呈上撓狀態(tài),其中跨中截面上撓最大達9.42mm。
通過對某99m 提籃系桿拱橋吊桿張拉階段進行施工監(jiān)控,監(jiān)測內(nèi)容包括吊桿索力、拱肋及縱梁控制截面的應力、變形,得出結論如下。
(1)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與橋梁實際受力和變形狀況基本一致,能準確反映橋梁吊桿張拉階段吊桿索力、拱肋及縱梁控制截面的應力、變形情況。
(2)在吊桿張拉過程中,吊桿索力分布均勻,拱肋、縱梁實測應力和撓度變化趨勢與理論值基本一致,各監(jiān)測參數(shù)反映出第一次張拉階段的變化幅度均較大,在第一次張拉完成后,橋梁結構體系發(fā)生轉(zhuǎn)換,各監(jiān)測參數(shù)在第二次調(diào)索階段的變化幅度均較小。
(3)監(jiān)測結果表明橋梁在各工況下吊桿索力、各控制截面的應力、變形實測值與理論值的偏差均控制在規(guī)范允許誤差范圍內(nèi),基本達到設計預期的效果,施工控制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