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麗,張思路
江西省九江市中醫(yī)醫(yī)院骨傷一科 (江西九江 332000)
下肢骨折患者術后需長期臥床休息,易出現(xiàn)肌肉僵硬、萎縮或關節(jié)活動不適等現(xiàn)象,甚至引發(fā)褥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的骨折愈合效果和肢體功能恢復效果,嚴重者還可誘發(fā)肺血栓,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針對下肢骨折患者,在術后多采用康復訓練幫助患者活動患肢,促使患肢活動功能恢復至最佳狀態(tài)。隨著醫(yī)療設備的不斷更新,充氣波氣壓治療儀逐漸被應用于臨床,其治療成本低、操作簡單、無創(chuàng),對患者的骨折肢體有一定的康復作用[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充氣波氣壓治療儀在下肢骨折患者康復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我院治療的70例下肢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16例,女19例;年齡25~70歲,平均(45.26±8.21)歲;骨折部位,左側14例,右側21例。觀察組男17例,女18例;年齡25~70歲,平均(45.46±8.38)歲;骨折部位,左側15例,右側2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開展前已獲得倫理委員會的同意。納入標準:(1)經磁共振檢查確診為下肢骨折,符合充氣波氣壓治療儀治療指征;(2)患肢皮膚完好,無感染、破損;(3)心臟未安裝人工起搏器;(4)無先天性骨骼畸形。排除標準:(1)合并不穩(wěn)定性高血壓;(2)伴有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3)既往有下肢手術史。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護理:指導患者進行下肢關節(jié)被動運動以及股四頭肌收縮、舒展運動鍛煉,15 min/次,3次/d,根據(jù)患肢功能恢復情況循序漸進地增加訓練強度和次數(shù);幫助患者按摩患肢肌肉,用手掌大小魚際適當施力按揉腿部肌肉,緩解肌肉緊張狀態(tài);護理人員還可指導患者家屬用拇指按摩患肢,尤其是受壓部位,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生;護理人員需每日主動詢問患者的康復效果和心理狀況,適當鼓勵患者堅持康復訓練,必要時陪同患者完成各項運動,積極夸贊患者進步之處,幫助其建立康復的自信心。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于術后第1日開始應用充氣波氣壓治療儀(LIFE韓國大星,型號DSM1200s-12腔)進行康復護理:詳細為患者介紹充氣波氣壓治療儀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康復優(yōu)勢、安全性、有效性等,正確指導患者使用,消除其恐懼心理;患者取平臥位,將配套的套筒套入患肢,拉緊拉鏈后根據(jù)骨折情況選擇合適的康復模式,通常選擇1+2+8或者1+2+7的模式,壓力設置需從最低檔逐漸上調,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骨折部位的壓力設置為0,根據(jù)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漸增加壓力值,30 min/次,2次/d;在使用過程中,時刻留意患者的生命體征和感受,多與患者溝通轉移其注意力,促使其放松。
兩組的護理時間均為3個月。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的運動功能、患肢周徑、疼痛程度,以及骨折愈合時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1)運動功能采用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xiàn)MA)進行評定,項目包括站位、仰臥位、坐位、射亢進等,總分34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下肢活動功能越好。(2)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定,在白紙上畫一條直線,分成10段,分別標注0~10共10個刻度(代表0~10分),讓患者在相應的位置打鉤表示自身的疼痛感,數(shù)值越高說明患者的疼痛感越強。(3)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飛利浦,型號HY6000)檢查進行判定,發(fā)現(xiàn)患者的下肢靜脈血管未出現(xiàn)血流信號或頻譜信號,血流速度異常,肢體腫脹、疼痛,腓腸肌有明顯的觸壓痛感,患肢體表溫度高,即可診斷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護理前,兩組FMA評分、患肢周徑、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FMA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肢周徑小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的骨折愈合時間為(7.26±0.74)周,明顯短于對照組的(9.23±1.05)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03,P<0.05)。觀察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為5.71% (2/3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86% (8/3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0,P<0.05)。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FMA評分、患肢周徑、VAS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FMA評分、患肢周徑、VAS評分比較(±s)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a P<0.05;FMA為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VAS為視覺模擬評分
?aa
康復功能訓練是下肢骨折患者術后常見的護理方法,通過被動或主動運動、關節(jié)鍛煉等能有效促進骨折的愈合,減少術后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患者在術后的恢復速度往往較慢,臨床亟需找尋一種更有效、安全、顯著的方法來推動患者的康復進程。充氣波氣壓治療儀主要通過多腔氣囊反復放氣、充氣,均勻擠壓患肢,進而起到改善下肢血液循環(huán)、增加組織液回流的目的,可有效緩解肢體腫脹、疼痛,預防血栓的形成[3];在使用過程中,護理人員詳細告知患者儀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治療安全性等,有助于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提高其治療配合度[4];此外,充氣波氣壓治療儀能消除患者下肢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促使炎癥消退,防止肌肉纖維化,提升肌肉含氧量,從而避免肢體出現(xiàn)循環(huán)障礙,利于促進骨折部位的愈合及肢體功能的恢復,達到預防并發(fā)癥的目的[5]。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3個月后,觀察組FMA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肢周徑小于對照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充氣波氣壓治療儀應用于下肢骨折患者的康復訓練過程中,可顯著改善患者患肢疼痛、腫脹現(xiàn)象,提高肢體運動功能,促進骨折快速愈合,并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