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碧
6月,在福州舉辦了系列與建筑學家林徽因相關的活動,包括《林徽因與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一書出版,以及“林徽因:福州古厝走出的文化遺產(chǎn)守護者”分享會及展覽等。作為福州的女兒,這里有她的血脈和文化的根。她有什么樣的家族傳承,有一位什么樣的父親呢?讓我們走近林家,認識她的父親林長民——
福州林家雖是書香門第,但一直到1889年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中光緒己丑科進士時,家境都不好。入仕后林孝恂先授翰林,1893年后任金華、仁和知縣等職。
林孝恂身逢國家危亡之際,又是塾師出身,很早就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1893年,他在杭州萬安橋側(cè)建了林氏家塾,分東西兩齋,東齋講授經(jīng)史子集詩詞歌賦,即舊學,塾師是閩中名士林紓;西齋講的是經(jīng)世之學中外時事,塾師中有年輕的福州人林白水。
林孝恂視野開闊,1897年,他分別聘請加拿大人華惠德、日本人嵯峨峙在家教兒輩們學英文和日文。仁和縣去職后,他曾東渡日本游歷學習。
林長民(1876-1925),字宗孟,為林孝恂長子,少時受業(yè)于林紓。21歲時,中秀才,后放棄科舉。林紓曾寫過《贈林長民序》:“長民固不愿取決于庸俗之眼,求幸于蒙昧之獲,宜可肆力自進于古之立言者……”以此激勵林長民。等林白水到杭州時,林長民22歲,思想基本成型了。
1900年11月,日本學者伊藤賢道在杭州重開日文學堂,林長民等學堂學生相約出版《譯林》,廣譯東西之書,以開民智。次年初,第一期《譯林》雜志于杭州銀洞橋創(chuàng)刊。
《譯林》的譯者多是年輕人,如林長民、林文潛、王兆枏、林白水、金保康、陳福民等,后來都去日本留學,且都加入了“激烈派”??镏饕澲咧辉S豫生在浙江長期任要職,曾下發(fā)《飭通省購閱〈譯林〉札》,稱:“《譯林》一書所列政學、史學、商學、法律等,俱深得東西各國富強之旨……”命令省內(nèi)機關訂購該刊。
從第七期開始,《譯林》編輯部移至杭州萬安橋林氏家塾的地址。雜志共出了13期,月印一冊,每冊30頁,全為譯書連載,短短一年多,翻譯出版了9本書,以財政和商業(yè)類居多,另外還有軍政戰(zhàn)史及法律類的譯作,包括《理財學》《國債論》《明治法制史》《軍國論》《印度蠶食戰(zhàn)史》《日本近世名人事略》等。
1902年,林長民留學日本(因林長民與諸譯者中多人留學,《譯林》停辦),當年翻譯了日本歷史學家齋藤阿具的《西方侵東史》一書并由金港堂書籍株式會社出版發(fā)行。作為揭露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史的著作,該書在清末有廣泛影響。魯迅與周作人等均購讀過此書。
1906年,林長民第二次赴日留學。當年留日學生分“共和”“立憲”兩派,林氏屬于后者,不贊同激進革命,而是認同梁啟超等人以漸近改革實現(xiàn)立憲政治的主張,因而與梁結(jié)成莫逆。他與黃興、宋教仁雖政治主張不同,但交誼不錯。
不久后林長民回到杭州,在杭州東文學校畢業(yè)后再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法律,被選為留日福建同學會會長。
留日經(jīng)歷對林長民產(chǎn)生兩點影響:其一,成為堅定的愛國者;其二,堅持法政思想。他說:“國之中有一人明法政,則國之中多一勁旅……有千百人明法政,有億萬人明法政,則多千百億萬之勁旅;舉全國之人盡明法政,則全國皆勁旅也?!?/p>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林長民留日歸來,任福建官立法政學堂教務長。他深感中國民主法治缺失,社會民眾普遍缺乏法政知識。
當時社會有志學習法政知識的人日益增多,而官立法政學堂招生有限。林長民與學堂監(jiān)督鄭錫光不和,遂離職創(chuàng)辦私立法政學堂,自任校長。
私立法政學堂于1911年招收第一批學生100人,次年開課,改名為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1925年擬改組為福建大學,推劉崇佑為董事長,林長民任校長。但就在此時,林長民身亡,校務籌備被迫停頓。至1929年,因應政府決策,改組為私立福建學院,辦學至1951年。
在1916年全國專門以上學校成績展覽會上,該校成績在全國38所法政學校中名列第四,全國16所私立法政學校中名列第一。
1912年2月,林長民與程德全等組織統(tǒng)一黨。臨時參議院遷往北京后,他被選為秘書長。1913年4月,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在北京召開,林長民被選為眾議院議員兼憲法起草委員,積極參與起草制定《中華民國憲法》。次年他參加共和建設討論會,主張通過穩(wěn)健的改革實行資產(chǎn)階級民主制度,對當時的政治思想界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1913年10月,國會選舉袁世凱為第一任大總統(tǒng)。袁世凱當政其間,林長民任政事堂參議和參政院代理秘書長。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改中華民國為“中華帝國”。
林長民曾向人解釋他入袁內(nèi)閣的因由:1914年父親林孝恂去世,他在《申報》上登了一篇“哀啟”。袁世凱為了籠絡他,曾在一次召見時,把他寫的這篇追思父親的文稿當他的面背了一遍,讓他感恩戴德。他認為像袁世凱這般手握大權(quán)、日理萬機的人,還費盡心機地背誦他的文章,自己如果不肯為他所用,恐招殺身之禍。另有傳聞說袁世凱在林長民父親去世前后曾向他贈送巨資。這些傳聞未必確鑿,卻對林長民的名聲帶來傷害。
1917年,段祺瑞主政的內(nèi)閣中,林長民做過幾個月司法總長。其間一件事為林長民的名聲加分不少——曾擁護袁世凱稱帝的軍閥張鎮(zhèn)芳,為逃避治罪,賄賂林長民十萬巨款以謀特赦,被他斷然拒絕,并由此辭官。他很為自己的正氣自得,治了一枚閑章曰“三月司寇”。
林長民在司法總長任上與梁啟超同僚,梁任財政總長。兩位總長意氣相投,攜手鼎力推動憲政運動,是政壇“研究系”的兩柱頂梁。章士釗很佩服林長民,說林“長處在善于了解,萬物萬事,一落此君之眼,無不煥然”。林長民本人亦每每自負其政治稟賦,以為必將有一番大的作為。
1918年10月,徐世昌任大總統(tǒng),為擺脫皖系軍閥段祺瑞的控制,聘林長民為顧問,擔任總統(tǒng)府外交委員會委員兼事務長,參與外交機密。次年,林長民作為發(fā)起人之一,成立國際聯(lián)合協(xié)會中國分會,為國聯(lián)事務常住歐洲,并任巴黎和會觀察員。
回顧歷史,林長民的“五四運動導火索”的作用一再被提起。
北京《晨報》是當時以梁啟超、林長民為主導的“研究系”的喉舌。該報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是五四時期著名的刊物,有極大的社會影響力。林長民參與創(chuàng)辦《晨報》,并積極撰文宣傳救國。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外交警報敬告國民》的署名文章。
1919年4月,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山東權(quán)益將轉(zhuǎn)讓給日本的消息,由中國外交代表團密電報告北京。林長民得知消息后,非常氣憤,連夜趕寫《外交警報敬告國民》,5月2日登于《晨報》《國民公報》上,文中疾呼:“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國亡無日,愿合四萬萬民眾誓死圖之!”
同時,林長民把這一消息通告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蔡元培當即轉(zhuǎn)告北大學生傅斯年、羅家倫和許德珩等。學生們于5月4日舉行大規(guī)模游行示威,發(fā)起震撼中華的“五四”運動。
為激起廣大學生與民眾更大的愛國熱情,林長民在北京大學附近演說時,身邊擺著棺材,說道:“曹汝霖有權(quán)力,可能殺我;我拼一條命,要跟他斗到底!棺材已預備在此?!睌?shù)百名聽眾向林長民報以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林長民因這個舉動,被徐世昌斥責為“放野火”,召他到總統(tǒng)府訓話。最終雖因“愛惜人才,未予嚴懲”,但徐與林的交誼至此中斷。林長民遂辭去擔任不到半年的外交委員會委員一職,辭職呈文公開刊登《晨報》。
林長民之后又發(fā)表告日本人書,奉勸日本不要再繼續(xù)其侵華的錯誤政策。
為避開政治風波,1920年,林長民赴英國倫敦,與梁啟超、汪大燮倡組講學社。這也是他帶林徽因留學英國的原因之一。
次年5月,世界國聯(lián)總會在意大利米蘭開會,林長民被推為中國首席代表,從英國前往出席會議,并發(fā)表演說。當年10月,林長民回國,與梁啟超、蔡元培、王寵惠一道向政府建議恢復國會、制訂憲法,被任命為憲法起草委員會的委員長。
1923年10月,就在林長民主持制訂的憲法剛剛經(jīng)過小組會三讀通過的時候,直系軍閥曹錕以賄選手段當上大總統(tǒng)?!安苠K憲法”隨即草草頒布。林長民為之費盡心血的經(jīng)濟民生部分及地方自治部分則被廢棄一旁。
林長民為此感到十分痛心,于是憤而離開北京,到上海參加聲討曹錕賄選的活動。他曾與章士釗、楊永泰等人發(fā)表聲明,提出修憲要點十四條,其中一條就是要求現(xiàn)役軍人不能競選總統(tǒng)。
1924年10月,段祺瑞重新執(zhí)掌北京政權(quán),林長民再次受命擔任了憲法起草委員會的委員長,并終于主持起草了一部憲法,共14章,160條。他的政治觀點在其中得到了最大的反映。憲法草案中特別規(guī)定了教育經(jīng)費的預算不能少于政府支出總額的20%,這也是林長民赴歐游歷所得到的另一個啟發(fā)。
林長民對這部憲法是十分滿意的。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主持制定的憲法。政局的詭變已經(jīng)使他厭煩政治生活,他想把這部憲法當作自己從政生涯的一個了結(jié),翌年他將“謝絕俗緣,親自教課膝前的子女”,回復到“書生逸士的生涯”。
然而就在這時,政局又變,鹿鐘麟釋放曹錕,禁閉段祺瑞,以討好吳佩孚。當時,駐京奉軍將領郭松齡決定脫離張作霖自立。
郭松齡起兵后,托人游說林長民出關。林長民感念郭松齡知遇之恩,于1925年11月乘郭松齡專車秘密離京,途中受到奉軍王永清部的襲擊,林長民下車躲避時被流彈擊中身亡。后來,林長民的弟弟、留日電氣工程師林天民和堂弟林肇民為之收骨。
據(jù)林天民所編撰、梁啟超手書的未刊《林長民先生》中所述:林長民之所以接受郭松齡之聘,是因為在京時發(fā)表言論受到政府的監(jiān)視,行動不得自由,故此想借郭松齡的邀請離開北京。不料卻踏上了不歸路。
林長民也給林徽因?qū)懥嗽S多信?;找蛴啄陼r,他囑咐女兒要“好好讀書,好好伺候祖父”。當時她不過五六歲,卻也知道把父親的書信珍藏成冊。
朱紫坊街區(qū)的一間小小的福澗麻王廟里近年發(fā)現(xiàn)一件文物,一座“辛亥蒲月 林長民立”的香爐。人們回想起林徽因6歲時曾生“水珠”——麻疹,林長民當時在福州參政。
麻王廟祭祀的是掌管孩子風疹麻疹之類病情的一位神靈。按照福州的風俗,小兒患上這類疾病后,家長會在廟內(nèi)祈福,若心愿達成,則會還愿。于是專家們推測,這個香爐可能是林長民在林徽因病好后第二年還愿時所立。
父愛殷殷,一路照耀這位才女成長。16歲時,林長民要帶她游歷歐洲,行前用毛筆寫了一封信給女兒:“我此次遠游攜汝同行,第一要汝觀覽諸國事物增長見識。第二要汝近我身邊能領悟我的胸次懷抱……第三要汝暫時離去家庭煩惱生活,俾得擴大眼光,養(yǎng)成將來改良社會的見解與能力?!睆闹胁浑y可以看到一個成功才女背后的家教,及一位父親對愛女著意培養(yǎng)的良苦用心。
八集電視紀錄片《梁思成 林徽因》播出了多篇林長民致女兒的信件。在一封信中,林長民寫道:“做一個有天分的女兒的父親,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倫的輩分,先求做到友誼的了解?!?/p>
他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比如,1921年旅歐回國后林徽因生病,囑爸爸替她給梁思成寫信。林長民在信中用行楷書寫著:“……這爸爸真是秘書翩翩也,比你爸爸如何?”并且紙張有隱隱的花底紋,相當精美。
這樣倜儻的父親,有林徽因那樣的女兒不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然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