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旺 趙兵川
[摘 要]學風建設事關高校發(fā)展大局。新時期,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優(yōu)良學風的培育更顯緊迫性與影響的廣泛性。廣義而言,應用型本科高校學風建設是在習近平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對教育者的教育管理之風,受教育者學習探究之風,以及教育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建設之風進行富有時代蘊意的、以評估和認證為推動力,促進校風、學風、教風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應用型本科高校在學風建設中存在學習者高受教育期望與低學業(yè)成就之間的矛盾;教育者學風建設認知與學風建設實踐之間的矛盾;教育管理言教育治理之名與行教育管理之實之間的矛盾。應秉持以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指引,將立德樹人、三全育人有機融合,持續(xù)改進教學質量為宗旨的理念,采取以學風建設思想教育活動為先遣,以學風建設長效機制構建為要務,以學風建設評估制度為保障的建設策略。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學風;學風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21)03-0046-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3-009
加快發(fā)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應用型本科教育是實現(xiàn)中國高等教育現(xiàn)代化2035整體戰(zhàn)略目標的基本內容[1]。該戰(zhàn)略目標能否真正實現(xiàn),關鍵環(huán)節(jié)還在于應用型本科高校有沒有良好的學風。應用型本科高校只有不斷加強和改進學風建設,形成良好的學風,才能完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斷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才可能真正形成中國特色,打造世界一流應用型本科教育。在教育領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及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新時代,探討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風建設,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學風建設的內涵
(一)學風的內涵
學風可簡單的理解為學習的風氣。但這樣的理解似乎又太過于概括。對于學風建設而言不具有可操作性。綜合國內外學術研究對學風內涵的闡述,從兩個層面來理解相對比較全面。廣義而言,學風涉及學校中教育者的教學之風、學術研究之風,受教育者的學習之風、探究之風,以及校園人文環(huán)境與物理環(huán)境的教育影響之風。狹義而言,學風主要是指在大學文化的熏陶下,經過歷史的積淀,學生在學習探究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學習態(tài)度與認識、學習習慣與方法、學習行為與作風的顯性和隱性表現(xiàn)[2]。
(二)學風建設的內涵及特點
參照原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為使地方本科高校學風建設更具可操作性,在此從廣義的學風視角出發(fā),認為應用型本科高校學風建設是在習近平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對教育者的教育管理之風、受教育者學習探究之風、以及教育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建設之風進行富有時代蘊意的、以評估和認證為推動力、促進校風、學風、教風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
學風建設是一個常談常新而又亙古不變的主題。時代在交替更新,學風的內涵在不同時期增添了新的蘊意,但不同時期、各級各類教育都強調學風建設則是亙古不變的永恒主題。黨的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落實要依靠學風建設;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需要依靠學風建設;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依靠學風建設。學風是高校辦學治校理念的集中體現(xiàn),是全體師生員工人文情懷與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良好的學風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巨大而無形的精神力量,無時無刻不在對學習者產生著強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勵學習者奮發(fā)努力,健康成長。對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由于其弱比較優(yōu)勢,學風建設顯得更為重要。在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后期向普及階段邁進的新的歷史發(fā)展時期,在高等教育經歷規(guī)模擴張轉向內涵提升的新的發(fā)展階段,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能否建設形成良好的學風是事關其生死存亡的大事。
學風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學風建設永遠在路上。從功效來看,學風建設對受教育者而言,是通過教育者對其施以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而促使學習者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科學的方法論,以及優(yōu)秀的心理品質逐漸成熟,且表現(xiàn)出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傾向的過程。此外,由于學校教育的影響相對于社會教育而言作用有限,所以社會教育與影響對受教育者的良好學風形成更為重要。社會教育對教育者的教育管理之風建設功效也十分明顯。優(yōu)良學風的建設是涉及多個要素的一項長期系統(tǒng)工程,除社會劇變外,其發(fā)展過程一般不會有突變和飛躍,更多時候是緩慢漸變的過程,是基于傳統(tǒng)學風并對傳統(tǒng)學風進行改良的過程。優(yōu)良學風一旦形成,就可以使學習者獲得根本性、方向性和長效性的做學問、做事、做人的精神指導和實踐途徑,使其受益終身。但不可否認,學風建設具有復雜性、反復性的特點。優(yōu)良學風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精心培育,但優(yōu)良學風的破壞則相對容易,稍有松懈又可能前功盡棄。
學風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學風建設的內容包括教育者的教風建設、教育管理者的工作作風建設,以及學習者學習風氣建設3個方面的內容。這3個方面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缺一不可,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
二、應用型本科高校學風及其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應用型本科高校學風及其建設存在的共性問題,可概括如下。
(一)學習者層面:高受教育期望與低學業(yè)成就之間的矛盾
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邁向大眾教育乃至于實現(xiàn)普及教育的過程中,應用型本科高校起到了重要的“擴容器”作用。學習者及家庭的需求已經從傳統(tǒng)精英教育階段的能不能接受高等教育,轉變到大眾化教育后期的能不能接受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習者而言,雖然上大學的目標是實現(xiàn)了,但受就業(yè)競爭壓力,以及學校帶給他們相對低的名譽地位雙重因素的影響,學業(yè)成就感普遍偏低。相當一部分學習者在校表現(xiàn)出學習動機不明確、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不高、學習過程受現(xiàn)代電子媒體“負”作用大等不良現(xiàn)象。學習者中不同程度存在對自己所處院校不滿意、認可度低等思想。親其師則信其道。對學校的不認可、不滿意,加之應用型本科高校固有的一些不足,學習者對日常非持久穩(wěn)定的學校學風建設表現(xiàn)出應付、不接納,有“風頭來了躲一躲,風頭過后,任自我”的得過且過思想。
(二)教育者層面:學風建設認知與學風建設實踐之間的矛盾
教育者是學風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實踐者。教育者作為教學活動的具體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其思想素質、職業(yè)道德,以及教學水平直接對學風建設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但受學校傳統(tǒng)行政化管理傾向明顯,以及管理水平相對低下等因素的影響與制約,教育者自身主觀上存在“雖我有責,并非全責,領導主責,我負次責,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等”“靠”“要”思想,以及敷衍塞責的思想。相當一部分教育者自我效能感不強,學習主動性不強,對新時期黨的先進思想與理論學習不深刻、不系統(tǒng)、不全面,將先進思想與理論融合于學風建設的能力更是較差。知易行難。相當一部分教育者,受職稱評價體系指揮棒的影響,重科研、輕教學,對自身科研之風、教學之風、對學習者學習之風把關不嚴。認認真真培養(yǎng)自己、馬馬虎虎培養(yǎng)學生的情況仍然存在。
(三)教育管理者層面:言教育治理之名與行教育管理之實之間的矛盾
201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將此后全國教育工作的目標確定為“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響應會議精神,各應用型本科高校在相關文件會議中,也及時提出建設現(xiàn)代大學治理體系字樣的表述。“管理”與“治理”一字之別蘊含著深刻的差異。從“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對我國的教育系統(tǒng)提出了諸多全新要求:一是參與力量將更加多元;二是主體權責將更加明晰;三是體系運行將更加高效[3]。學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構建是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治理體系建設與教育治理能力提升的應有之義。但目前多數(shù)高校言教育治理之名、行教育管理之實的現(xiàn)象很普遍。學風建設的主要參與力量單一,只看作是黨務工作部門的重任。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管理者的治理意識與水平仍比較薄弱,“掌控”的意味比較濃厚,導致教育管理者與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間形成了管控與反管控力量博弈。
三、應用型本科高校學風建設的理念
當前,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風總體上是好的,但在象牙塔內從事高深學術研究中不時受到個別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學與科研活動中的急功近利、浮躁浮夸、抄襲剽竊、偽造篡改、買賣論文、考試舞弊等不良現(xiàn)象和不端行為的踐踏和影響,使得本身就處于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中相對弱勢地位的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形象被拉低,嚴重破壞了高校教書育人的學術風氣,也造成了極其負面的社會影響,使得認識水平本就不高的社會公民對其的認可度進一步降低。應用型本科高校學風建設應樹立以下理念。
(一)以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指引學風建設
教育興則人才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視,并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闡明了高等教育應把握的根本政治原則,凸顯了新時期地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極端重要性,為地方高校發(fā)展指明了前進方向。總書記的講話具有全面性、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是對當今高等教育辦學方向與內在靈魂的規(guī)定,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學風建設的精神指引。學風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牢牢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動搖,貫徹落實好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應用型本科高校學風建設,必須深刻領會并把握習近平關于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內涵。對教育管理者而言,要把握馬克思主義學風的精髓、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因地制宜,結合學校實際,扎根地方、融通中外,立足時代、面向未來,發(fā)展具有地方特色、國內一流水平的現(xiàn)代教育[4]。堅決貫徹習近平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和發(fā)揚馬克思主義學風,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習者和施教者為本的理念,要營造一種鼓勵創(chuàng)新、開放包容、資源共享、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而不是設置變革創(chuàng)新的障礙、相互排擠拆臺、資源唯我獨享、各自為政的不和諧發(fā)展。對于教育實踐者的教風建設而言,一切實踐活動都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出發(fā)點,要認識到教書育人是自己天職和使命,以學習者為本,以培養(yǎng)學習者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要始終堅持不碰教師職業(yè)道德紅線,不越學術規(guī)范底線,潛心教學,崇實科研,避免急功近利。對學習者的學風建設而言,既要立足自身的專業(yè)實際,突出專業(yè)特色,將專業(yè)學習與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fā)展緊密結合,又要樹立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貢獻力量的遠大理想,積極主動踐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活動,要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開闊視野和胸懷。
(二)將立德樹人、三全育人有機融入學風建設
德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實現(xiàn)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證,是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道德支撐的重要條件。立德樹人,以德為先。德育是學校的首要工作。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大力推進發(fā)展且亟需提高的一類高校,承擔著適應、融入、引領所在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要任務,是推動區(qū)域社會經濟發(fā)展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繁榮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寓道德教育于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風建設,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道德教育是人類傳承道德的一種重要機制。隨著社會歷史制度的變遷,人類社會的道德在遺傳先驗與社會先驗的雙重制約中發(fā)生持續(xù)改變。人類諸多道德規(guī)范中,那些可以發(fā)生改變的必然會逐漸演變,那些經久不變的道德規(guī)范則逐漸恒定下來[5]。相比智育強調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性而言,德育則更強調傳承性、繼承性。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學風建設而言,要將那些經歷歷史考驗而持久不衰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典范或道德律令作為德育的核心內容,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固守本分。但這并不等于說德育只是因循守舊。應將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與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緊密結合,將道德教育一般無法超越當下但又葆有超越當下的可能相結合,著力完善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質,營造涵育優(yōu)良學風的文化氛圍,構建健康的學術生態(tài)。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笨倳浀恼撌鰹楫敶鷳眯捅究聘咝H瞬排囵B(yǎng)工作指明了方向。
學風建設事關高校全體人員,沒有人是局外人。教育管理者首先要對“三全育人”的育人理念、育人思路、育人方式有戰(zhàn)略性、全局性、系統(tǒng)性的綜合考慮。教育者要秉持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理念,兢兢業(yè)業(yè)、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不斷在工作實際中錘煉自己,提升學術修養(yǎng)與教育教學水平,自覺擔負起受教育者成長的引路人。受教育者要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學習的內生動力,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道德修養(yǎng),樹立誠信意識,端正學習態(tài)度。應用型本科高校學風建設要把強化管理者的素質作為基本前提,加強教育過程中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xiàn)全員育人。
學風建設事關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貫穿始終。教育管理者的理念、方略、思維模式、實踐路徑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與滲透作用。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從新生入學的迎來到畢業(yè)生的送往貫穿始終,整個過程都事關學風建設。受教育者在學校的課內外學習活動、日常生活過程、社會交往活動都是對學風建設的感知和實踐。
學風建設應整合多種資源,實現(xiàn)全方位育人。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起來,同向同行,不斷完成課程育人。從廣義課程的視角進行課程建設,以課程建設促進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管理者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不斷拓展網絡教育平臺和教育方式,使全體師生和教職員工在具有新時期品格特征的、學習型社會營造的氛圍中實現(xiàn)學風潛移默化的根本轉變。
(三)以提升教學質量為宗旨開展學風建設
質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對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由于其弱比較優(yōu)勢,提質增效更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學風建設的根本宗旨是為了提升地方高校的教學質量。學風建設是涉及眾多要素的系統(tǒng)工程??傮w來說,首先要發(fā)揮學習者的主體性作用;其次,要重視提升教育者及教育管理者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再次,要發(fā)揮學校的宏觀作用[6] 。
首先,以學習者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持續(xù)不斷改進教學質量,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下簡稱《國標》)把握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最先進理念的同時突出的三大原則。應用型本科高校學風建設過程中,首先要以學習者為中心。各高校應根據不同專業(yè)類別的《國標》要求,結合學校自身的辦學定位及人才培養(yǎng)目標,實現(xiàn)從“傳授模式”向“學習模式”的轉變,以全面提升學習者的知識、 能力和素質為根本要義[7]。充分調動學習者的主動積極性,通過學風建設教育活動,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觀念,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
其次,要重視提升教育者及教育管理者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的使命。學風建設以提升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學質量為宗旨。而教學質量高低衡量的首要依據是,是否體現(xiàn)中國特色、是否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盵8]加強對教育者教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加強道德品質教育,以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引導學習者樹立良好的學習風尚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抓手。
再次,要發(fā)揮學校的宏觀作用,在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質量評價方面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通過大學精神這種隱性課程激發(fā)和保證學習者樂學、好學;通過規(guī)范合理的大學制度去感染學生的日常言行,讓學習者的在校生活和學習有章可循,逐步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文化氛圍。 唯有如此,才能凸顯應用性、不斷提升教育質量。
四、應用型本科高校學風建設的策略
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學風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推進學風建設專項教育和治理行動,是加強應用型本科高校學風建設的總體指導思想。具體在學風建設過程中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以學風建設思想教育活動為先遣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經提出“思想決定行動、行動養(yǎng)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優(yōu)良的工作作風和較高的思想水平,以及踏實的業(yè)務基礎,是一個人能在工作中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取得較大成就的必備條件[9]。作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構成要素,應用型本科高校以培養(yǎng)為區(qū)域社會經濟發(fā)展服務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己任,其學風建設更具影響的廣域性、緊迫性。毫不夸張地說,不注重學風建設的應用型本科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注重學風建設的應用型本科高校領導不是合格的領導,不注重學風建設的應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工作者不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學風建設是學校工作的一項綜合系統(tǒng)工程,事關高校的生存發(fā)展?!兑庖姟分赋?,切實加強和改進高校學風建設工作已經刻不容緩。應用型本科高校廣泛深入地開展學風建設思想教育活動,是改善和加強學風建設的首要前提和基礎。
(二)以學風建設長效機制構建為要務
雖然“思想決定行動”,但思想畢竟不等于行動。俗話說“知易行難”。2011《意見》出臺,2019年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期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以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等系列文件的密集出臺,足見學風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對于應用型本科高校而言,為提升其比較優(yōu)勢,更應該加強改進學風建設。新時期應用型本科高校加強學風建設應以現(xiàn)代大學治理體系建設為突破點。大學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治理現(xiàn)代化既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對大學治理提出的目標要求,也是扎根中國大地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障[10]。以大學治理體系建設為突破點,構建一種學風建設的長效機制,是時代賦予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責任。應用型本科高校內部治理體系與治理結構改革的邏輯起點,需要其依據自身的辦學定位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制訂適合自身發(fā)展需要的現(xiàn)代大學章程。
(三)以學風建設評估制度為保障
學風建設長效機制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續(xù)不斷的改進。而合適的評價制度是促進學風建設長效機制構建的有力保障。應用型本科高校由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轉變,建設現(xiàn)代大學治理體系是時代要求。因應這種變化,對學風建設成效的評價需要采取相應的基于公共治理的評價反饋模式。政府、社會、高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管理者等利益相關者都是評價主體,要相互協(xié)調,凝聚力量,使評估反饋盡可能地實現(xiàn)科學公正,并最大程度地體現(xiàn)公共利益。要樹立共同治理的理念,促進政府轉變職能,推動各利益相關者充分參與到評價中,構建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的學風建設評價制度[11]。
綜上所述,本文從應用型本科高校學風建設的內涵出發(fā),指出了目前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闡釋了應用型本科高校學風建設的理念,并提出了治理學風建設的策略,以期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獻計獻策,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魏中林.面向2035的一流應用型本科教育發(fā)展[J].高教探索,2019(11):5-8-
[2]鄭家茂,潘曉卉.關于加強大學生學風建設的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04):39-43-
[3]杜占元.以教育管理信息化推動教育治理現(xiàn)代化[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5(03):71-
[4]陳寶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EB/OL].http://www.12371.cn/2020/03/18/ARTI1584521637064503.shtml, 2020-03-
[5]王建華.道德及其教育的省思[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04):30-36-
[6]苗洪霞,王志華,劉群.高校學風建設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09):51-58-
[7]孟波,白云.地方普通高校大學生學風建設的思考與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05):31-35-
[8]萬鵬,趙晶,沈王一.習近平談高等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把思政工作貫穿全程[EB/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2016/1209/c385474-28938271.html, 2016-12.
[9]張三慧.培養(yǎng)優(yōu)良學風二三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0(02):59-61-
[10]袁貴仁.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J].人民論壇,2014(13):10-13-
[11]王德林.積極推進公共治理的高等教育評估制度[J].中國高等教育,2016(23):55-57-
(責任編輯:勞麗麗)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is related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t is more urgent and influential for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excellent academic atmosphere. In the light of the broad sense of academic atmosphere,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s a process which is guided by the new socialist ideology of China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Xi Jinping, which is full of epochal implications for th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educators, for the learning and inquiry of the educated, and for the cre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also taking evaluation and certification as the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spirit, learning style and teaching style. There exits several contradic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cademic atmosphere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hese are learners' high expectations of education and low academic achievements, educators' cognition and practice, education managers' talking education governance and doing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it should adhere to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education as the guideline, to integrate virtue education with “threewide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peopl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continuously; also it should take measures such as, taking the ideology education activities for academic atmosphere as the first step, taking the longterm mechanism construction as the main task, tak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as the guarante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academic atmosphere.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cademic atmosphere;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