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德祥
知恥,即知道羞愧、恥辱。古今先哲圣賢,都把一個人能否“知恥”作為修身做人的一種崇高境界。甚至將“知恥”與否,作為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標(biāo)志、辨別人與獸的標(biāo)準(zhǔn)??鬃?、孟子、荀子等先哲們對恥的知見很清澈,“行己有恥”“無羞惡之心,非人也”“不知羞恥,乃不能成人”。倘若一個人無“知恥”之心,別說做不成什么大事,連做個人都做不好,甚或不像個人。
為什么無“知恥”之心就做不好人呢?明末清初的大學(xué)問家顧炎武寫的一篇好文章《廉恥》中說:“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比?,一旦沒有了恥辱感,不要臉了,什么壞事都干得出來。無權(quán)的,造假售劣,坑蒙拐騙,甚至殺人越貨;有權(quán)的,貪污受賄,財色雙斂,甚至侵害百姓。一旦無恥,則會在“無所不為”中停不下來。所以,古人說:“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其源皆生于無恥也?!碑?dāng)然,他們以權(quán)力行無恥之事、拒絕“籠子”,到最后自己還是被關(guān)進(jìn)“籠子”(牢籠),鑄成終身之恥。此乃為不知恥者必自尋恥也。
知止,即知道停止、止息?!对鰪V賢文》有“知止常止,終身不恥”這句話,說的是人要學(xué)會適可而止,特別是做錯了的事,要知道懸崖勒馬,盡早回頭,這樣就不會帶來終身的恥辱了。
盧梭說:“人制造了自己的欲望,繼而成為欲望的奴隸。”人有欲望是正常的,為了實(shí)現(xiàn)、滿足自己的欲望,調(diào)動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拼盡全力去爭取也無可非議。但欲望須有度、要可控,“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jié)也?!笨v觀諸多落馬的貪官,皆為貪婪不“知止”,最后落得“如蛾撲火,焚身乃止;如猩嗜酒,鞭血方休?!卑蜖栐嗽凇栋钏咕司恕芬晃闹袑懙溃骸柏澬暮帽纫粋€套結(jié),把人的心越套越緊,結(jié)果把理智閉塞了?!比说睦碇且婚]塞,貪欲就不知止了,收不住手了,越貪越想貪。湖南郴州市委原書記因貪被囚后,其妹去探監(jiān)時問:“哥,你貪那么多錢干啥?”貪官答:“你不知道,到了這個份上,想不要都難?!闭媸秦濋T一開,如魔鬼出瓶,貪得再多,也不知止。看來,還得聽老子的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知己,即知道、認(rèn)識自己。人要“知恥”“知止”,前提是要“知己”。知道自己應(yīng)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知道自己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能做。一個人,看別人清楚,看自己模糊;看別人清醒,看自己糊涂;要求別人做容易,自己做起來難。往往認(rèn)不清自己、走不出自己、戰(zhàn)勝不了自己。你看,那些有權(quán)有勢的貪官們,作起反腐報告來講得頭頭是道,可自己貪腐起來也是頭頭是道;制定廉政措施頭頭是道,貪錢的門路也弄得頭頭是道。
要“知己”,即要看到自己人性的弱點(diǎn),對權(quán)力的渴望,對財色的奢望等。針對這些弱點(diǎn),切實(shí)加強(qiáng)自律。要知道,一個人干不干壞事,法紀(jì)的約束、組織和別人的監(jiān)督都是次要的,自己要不犯事,關(guān)鍵是自己要有個“籠子”關(guān)住自己、自己管好自己。
自己不往好里做,那當(dāng)然是“求神”神不靈,“拜佛”佛不理。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弄塊很大的“靠山石”放在家里,想保自己不倒,不也成了眾人茶余飯后的笑料嗎?
“知恥”有羞恥之心,惡事不為;“知止”有畏懼之心,畏法自重;“知己”有自律之心,不越雷池。羞恥、畏懼、自律,此乃人生免遭禍端的“三件寶”。有此“三件寶”護(hù)身,即可保你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公公道道做事。如此,你的一生就會如老子所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