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白當黑
大赦是對特定犯人實行刑罰同免的刑法措施。在影視劇中,封建皇帝經(jīng)常任性地大赦天下。其實,這只說對了一半。
對的是作為封建社會的象征,皇帝與大赦密切相關,通?;实垴{崩、新皇即位、更改年號、冊封皇后、冊立太子等重大事件,都可以成為大赦的理由。錯的是國家發(fā)生的大事,例如開疆拓土、受災遇瘟、天降祥瑞等,也會大赦罪犯,而且,大赦要經(jīng)過一定程序,在特定時期,只對一定范圍內(nèi)的罪犯進行赦免。
《尚書·舜典》中的“眚災肆赦”,是歷史上最早的大赦。隨著社會的進步,大赦由赦免過失罪行,擴大到“三赦”。據(jù)《周禮》解釋,“三赦”是指“壹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惷愚”。分別是8歲以下的兒童、80歲以上的老人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犯人。
不過,當時的大赦是少數(shù)特權階層的專利,“臨事制刑,不預為法”,表明法律是臨時制訂,并未形成系統(tǒng)性的法律體系,存在著隨意性,同時,赦免范圍限定在各諸侯國內(nèi)部,離大赦天下還有一定差距。
秦朝奉行法家,制訂了嚴酷的刑罰,用以加強君主集權,維護國家統(tǒng)治。百姓受到賦稅、徭役、兵役的壓榨,社會矛盾突出。秦二世二年(公元前 208年),胡亥首次實施了大赦天下,效果并不明顯,天下大亂已成定局。
劉邦斬蛇建漢,意識到秦亡于暴政,必須用寬厚仁慈的政策取代秦朝的法律制度,他宣布:“兵不得休八年,萬眾與苦甚,今天下事畢,其赦天下殊死以下?!贝舜紊饷饬怂佬桃韵碌淖镄小钕群?次大赦,大赦成為一項約定俗成的法律制度。漢朝享國405年,實行了186次大赦。
三國兩晉南北朝,國家內(nèi)憂外患,社會動蕩不安,大赦成為籠絡人心的工具。晉武帝司馬炎在位25年,大赦了14次;晉惠帝司馬衷在17年中,實行各種規(guī)模的赦免28次,甚至存在一年七赦的現(xiàn)象。在時局紛亂的369年中,共有428次大赦,平均0.86年大赦一次。
大赦制度在隋朝有了進一步完善。具體來說,涉及威脅皇帝人身安全,以及破壞國家形象的有謀反、謀大逆、謀判、大不敬等罪行,危及社會穩(wěn)定的有不道和不義等罪行,危害家庭或家族和睦的有惡逆、不孝、不睦、內(nèi)亂等罪行。
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大赦天下,不過他特別強調(diào)“官吏枉法貪財者不在赦例”。這么做的原因在于貪官不僅中飽私囊,損公利己,還敗壞吏治,影響惡劣,敗壞了社會風氣,罪行等同于十惡以及殺人、放火等重罪,因此,不在大赦之列。
唐朝延續(xù)了289年,大赦184次,周期為1.57年。不過,“貪官不赦”成為慣例,影響深遠,得到了后世的貫徹執(zhí)行。
宋朝政治開明,經(jīng)濟繁榮,司法制度同樣寬松。大宋國祚319年,大赦203次。即便如此,“官吏受賄者不赦”,“與十惡殺人者同罪”,可見宋朝也把貪官作為等同于十惡重犯,無法享受大赦福利。
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少數(shù)民族受到漢文化影響,同樣實行大赦制度。元朝享國97年,大赦了45次,頻率比宋朝略低。值得一提的是關漢卿在元曲《竇娥冤》中出現(xiàn)了“這藥死公公的罪名,犯在十惡不赦”的戲文,十惡不赦首次出現(xiàn),在民間迅速普及,廣為人知。
明朝的《大明律》首次提出了“常赦所不原”,意思是說情節(jié)特別嚴重的罪行,不在赦免范圍。在先前不赦罪行的基礎上,增加了搶劫、偷盜、掘墓、詐騙、強奸、拐賣人口等惡性犯罪。明朝實施了52次大赦,體現(xiàn)了當時嚴赦慎赦的特點。
中國最后一個王朝清朝享國276年,共有19次大赦,約需14.53年才大赦一次,這是歷史上大赦周期最長的王朝。在這一時期,赦免制度由隨意任性向科學合理轉(zhuǎn)變。
1908年,受西方法律影響,清廷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其中的“君上大權”第九條,賦予皇帝賞爵和赦免的權力,并明確“恩出自君上,非臣下所得擅專”。這是第一部關于赦免權歸屬權的憲法性文件,但其本質(zhì)與封建赦免制度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
大赦是把雙刃劍,用好了對緩解社會矛盾具有積極意義,用砸了淪為政治博弈的工具。有意思的是,社會繁榮安定,大赦頻率不高,反之,頻率加快。這是統(tǒng)治者意志、政治、社會和人文等因素綜合考量的結果,與現(xiàn)代的大赦差異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