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富勝
思維的起點是問題,所有思維過程的指向都是某一具體問題的體現。數學課程標準指明,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應該從數學的角度上提出、理解問題,并且能夠運用所學的有效知識與技能去解決問題,從而發(fā)展應用意識。
一、巧妙利用認知沖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問題是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與新知識發(fā)生沖突所產生的,教師要根據學生自身認知特點進行情境問題的設置,從而引導出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所布置學習任務之間所形成的認知沖突,令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小學三年級數學“噸的認識與換算”這一章節(jié)當中,為了營造課堂氣氛,我在多媒體中出示小明的作業(yè)情景圖,圖中顯示“一頭大象重7千克”“爺爺的體重是65噸”“一個蘋果100千克”“一瓶牛奶250克”等。然后跟學生說:“這是小明的作業(yè),麗麗覺得沒有問題,你們覺得有問題嗎?問題出在哪里?請?zhí)岢鰜恚蹅円黄饚蛶退脝??”學生在糾正錯誤的過程中對于“重量”的概念有了新的認識,從而產生強烈的獲得新知識的欲望,能夠較快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達到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
二、通過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在操作實踐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動手實踐培養(yǎng)質疑能力,達到自主學習的重要目的。例如在教學兩位數加法的過程中計算“15+8”時,如果讓學生直接進行計算,學生會感覺比較困難。教師可以在上課的過程中讓學生嘗試擺小棒來獲取結果,遇到問題可以求助老師。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將個位上的5根和8根湊成10根,然后再向十位進一,剩下的3根寫在個位上,就能快速得出結果。這樣的實踐操作活動,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能夠促使學生多方位地提出問題,從而培養(yǎng)以及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動手操作能力。
三、通過編寫童話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于童話故事有很強烈的興趣,教師以童話故事的模式來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景,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思維能力,引起學生追求新知識的主動性,產生積極的情感效應。
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拼組時,我創(chuàng)設了一個有趣的童話故事:“小熊建了一棟由各種平面圖形組成的新家,小羊想去它的新家參觀,小熊說:‘你要能找出我家藏著的平面圖形,就能前進一步,全部找出來了,我家大門會自動打開,你就可以進去參觀了。小羊很快就找出了答案,同學們你們能找出來嗎?”學生會把自己當成故事里的小羊,積極參與到情景中去,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
四、針對學生興趣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教師對于問題的情境設計也不是隨意的,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課本教材進行創(chuàng)設。只有問題能夠讓學生感興趣時,他們積極的學習情緒才能全面地發(fā)揮出來。
在教學“4的乘法口訣”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同學們,老師準備和你們進行一次比賽,如果你們贏了,老師可以答應你們一個要求,如果輸了,就要接受懲罰,你們敢接受挑戰(zhàn)嗎?”學生馬上來興趣了,接著我和他們進行了搶答比賽:“一只青蛙4條腿,2只青蛙( ?)條腿,4只呢?8只呢?12只呢?”我每次都能很快答出來,學生感到很納悶。這個時候我故作神秘地問學生:“想不想和老師一樣厲害,快速得出結果?”學生迫不及待想知道方法,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讓學生帶著興趣進行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新探索適應學生的教學模式;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以及課本教學內容有效地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教學效率;要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過程中,以學生的興趣為主體,注重突出問題,激發(fā)出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知能力以及鉆研能力。通過對問題情境的設計,不僅能夠提高數學教學課堂的質量,更能夠轉變學生對于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的看法。
責任編輯 ?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