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
(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00)
本項目位于成都市中和片區(qū),建設內容包括社區(qū)綜合體及地下車庫。建筑層數(shù):地上4層(塔1)、3層(塔2),地下2層;房屋高度:16.700 m(塔1)、14.200 m(塔2);建筑基底面積3 050.25 m2,總建筑面積13 301.36 m2。使用功能為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社區(qū)養(yǎng)老設施等。
所在地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倍重力加速度,抗震設防類別為重點設防類。結合建筑使用功能及房屋高度,社區(qū)綜合樓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樓梯采用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板式樓梯(梯板下端與梯梁的連接處設置滑動支座)。
根據(jù)SATWE的小震彈性振型分析反應譜法的計算結果,整體模型和各分塔模型中局部樓層最大位移比大于1.2,小于1.4,屬于扭轉不規(guī)則;各分塔平面均存在平面凸出尺寸大于相應邊長30%的情況,存在平面凹凸不規(guī)則;豎向構件在二層收進,屬于多塔結構。本工程存在三項不規(guī)則項,即扭轉不規(guī)則、凹凸不規(guī)則和尺寸突變。
針對不規(guī)則項的補充分析:①小震計算采用整體模型和各分塔模型包絡設計;②補充大底盤處小震作用下的樓板應力分析;③補充大底盤處樓板的溫度應力分析;④針對關鍵構件(基頂~三層板面豎向構件)提出中震作用下抗震承載力不屈服的性能目標,并采用等效彈性方法對構件的性能目標進行驗算。
本工程結構內力分析及構件計算使用SATWE(V4.3)進行計算分析,計算模型為空間有限元模型,計算地震作用時采用考慮雙向耦聯(lián)的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并考慮偶然偏心的影響,混凝土結構阻尼比0.05,采用整體模型和各分塔模型包絡設計,各項指標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說明結構布置及結構構件尺寸基本合理。主要指標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整體模型中二層大底盤處層間位移角與三層塔1和塔2層間位移角計算結果如表2所示。
表1 主要指標匯總
表2 整體模型2、3層處層間位移角
根據(jù)表2可知,3層各分塔的層間位移角小于2層處的層間位移角的1.15倍,滿足《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3—2010)上部體型收進結構的底部樓層層間位移角不宜大于相鄰下部區(qū)段最大層間位移角的1.15倍的要求[1]。
采用PMSAP軟件對大底盤處樓板進行了小震作用下的樓板應力分析。從計算結果可知,大底盤處樓板在X向小震作用下,最大正應力為0.21 MPa,在Y向小震作用下,最大正應力為0.28 MPa,樓板正應力值較低,未超過C30混凝土抗拉強度標準值2.01 MPa,表明小震作用下樓板均未開裂,處于彈性狀態(tài)。樓板應力分析如圖1~圖4所示。
圖1 二層樓板X向地震作用下X向正應力
圖2 二層樓板X向地震作用下Y向正應力
圖3 二層樓板Y向地震作用下X向正應力
圖4 二層樓板Y向地震作用下Y向正應力
從施工到使用,建筑結構所經(jīng)歷的整體溫差對結構受力性能影響較大,須予以分析。因升溫使混凝土膨脹產(chǎn)生壓應力,故本工程僅考慮降溫對混凝土收縮產(chǎn)生的影響。
通過降溫工況樓板應力的分析可知,大底盤處樓板在降溫工況下最大正應力為0.32 MPa,未超過C30混凝土抗拉強度標準值2.01 MPa,樓板正應力值較低,考慮到溫度應力影響的不確定及受徐變等因素,本層樓板采取雙層雙向通長配筋,配筋率不小于0.25%。
運用SATWE軟件對關鍵構件(基頂~三層板面豎向構件)定義中震不屈服的性能設計目標。根據(jù)《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3—2010)相關規(guī)定,采用等效彈性方法對構件的性能目標進行驗算。
整體模型中震不屈服計算的層間位移角:X方向1/255(4F),Y方向1/247(4F);
塔1中震不屈服計算的層間位移角:X方向1/260(3F),Y方向1/228(3F);
塔2中震不屈服計算的層間位移角:X方向1/237(4F),Y方向1/225(4F)。
計算結果表明,中震下結構的最大層間位移角滿足不大于1/185的規(guī)范限值的要求。
通過基頂~三層板面關鍵構件中震作用下抗震承載力不屈服的計算結果可知,關鍵構件的抗震承載力能滿足中震不屈服的性能目標的要求。關鍵構件在后續(xù)施工圖設計中,配筋應采取小震及中震不屈服結果的包絡設計,按照措施加強后,關鍵構件具有更高的強度儲備。
(1)針對大底盤多塔樓結構,參照《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 3—2010)及溫度作用。
①將二層處樓板厚度加厚至150 mm,配筋雙層雙向通長設置,配筋率不小于0.25%;②三層處的樓板的板厚度為130 mm,板面鋼筋拉通布置,配筋率不小于0.25%;③塔樓與裙房相連的外圍柱,基頂~四層樓面,柱抗震等級提高為一級,角柱縱向鋼筋的最小配筋率不小于1.2%,其余外圍柱縱向鋼筋最小配筋率不小于1.1%,一層板面~三層樓面柱箍筋全高加密。
(2)針對塔樓凹凸平面不規(guī)則,將三層~屋面處塔樓平面凸出部分框架梁加大截面,以加強塔樓凸出處與塔樓平面的連接。
(3)扭轉位移較大處的框架柱縱筋配筋率不小于1.2%,箍筋直徑不小于10 mm,并全高加密。
綜上所述,本工程有多項不規(guī)則的多層框架結構,設計中針對各不規(guī)則項進行抗震專項分析,各指標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對薄弱部位采取抗震構造加強措施,保證結構的整體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