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芬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30)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占所有腦卒中的 70 %[1~2],是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3]。我國居民急性腦梗死發(fā)病率高,由于院前和院內延誤等原因,導致溶栓和取栓率較低,患者致死率和致殘率處于較高水平[4]。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大約80 %急性腦梗死患者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主要表現(xiàn)為言語不清、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吞咽功能障礙等[5]。由于疾病造成的軀體殘疾,以及對生活、社交活動、工作的影響,患者容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不良的情緒,影響身心健康,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嚴重的醫(yī)療負擔[6]。因此,積極促進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康復,對降低后遺癥發(fā)生率和改善生活質量以及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治療方案主要以藥物治療、護理和康復等為主,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缺損功能,但患者的致殘率仍居高不下[7]。有研究顯示:中醫(yī)護理康復方案可以改善腦梗死患者的神經(jīng)缺損功能,但是相關研究較少,循證醫(yī)學證據(jù)缺乏,影響其臨床應用推廣[8]。我院將中頻中藥透穴療法應用于治療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1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14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73例,男46例,女27例;年齡41歲~72歲,平均(61.35±9.57)歲;病程2周~12周,平均(5.13±0.68)周。觀察組73例,男43例,女30例;年齡39歲~74歲,平均(60.24±8.26)歲;病程2周~12周,平均(4.93±0.35)周。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腦梗死的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9]。
①符合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經(jīng)頭顱CT或MR確診;②處于恢復期,病程2周~12周;③年齡30歲~75歲;④病情穩(wěn)定,生命體征平穩(wěn)。
①年齡<30歲,或>75歲;②合并腦出血、神經(jīng)系統(tǒng)腫瘤、帕金森病等其他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者;③病情不穩(wěn)定、生命體征不平穩(wěn)者;④癡呆或精神異常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⑥病程>12周;⑦合并肝、腎、血液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者;⑧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⑨既往骨關節(jié)疾病或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致殘疾者。
給予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①常規(guī)治療:遵照相關指南予以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穩(wěn)斑、調控血壓、控制血糖、營養(yǎng)神經(jīng)等治療。②常規(guī)護理:a.病情觀察:低流量吸氧,心電監(jiān)護,密切觀察瞳孔、血壓、心率、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言語功能、吞咽功能、肢體功能恢復情況、二便情況等。b.心理護理: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其信任,詳細解釋病情,提高患者及家屬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使其樂觀、開朗。c.生活護理:囑咐其清淡飲食,戒辛辣油膩刺激食物,按時就餐,注意嗆咳,每天作息規(guī)律,鍛煉患者洗漱、吃飯、穿衣、解二便、梳頭等日常生活能力。d.用藥護理:根據(jù)醫(yī)囑給予相應的處理,密切關注藥物的不良反應。e.康復鍛煉:積極對患者進行被動和主動康復功能鍛煉。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使用中頻中藥透穴療法。①組成:黃芪30 g,當歸15 g,赤芍15 g,地龍15 g,川芎15 g,紅花15 g,桃仁15 g。由越秀區(qū)中醫(yī)醫(yī)院中藥房提供。②操作方法:將上述中藥飲片加水400 mL煎煮至50 mL,過濾藥渣,留存中藥液,置于4 ℃的冰箱中保存。每次操作前將中藥墊放置中藥液中浸泡,然后稍擠壓以拿出藥墊后水不滴出為度。采用超聲中頻治療儀,將藥墊置于患肢穴位,上肢選擇曲池、合谷、肩髃三個穴位,下肢選擇足三里、太沖、環(huán)跳三個穴位。然后接通電源,電流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宜。每次中頻治療30 min,1 d 2次,連續(xù)治療4周。
①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NHISS)[12]:NHISS量表是臨床上使用最廣泛的評價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的量表,包括意識、構音障礙、共濟失調等,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與分數(shù)呈正比,評分越高,神經(jīng)缺損功能越嚴重。②簡易智力狀態(tài)檢查量表(MMSE)評分:MMSE量表被廣泛應用于評價腦梗死患者的智力和認知功能,包括定向力、記憶力等,評分越高,患者的認知功能和智力越好。③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13]:ADL量表評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分數(shù)越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好。④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15]:Fugl-Meyer量表是臨床使用最廣泛評價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的量表,評分越高,患者的肢體功能越好。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4]:痊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NIHSS評分減少≥90 %;顯著進步:癥狀、體征明顯改善,NIHSS評分減少46 %~89 %;進步:臨床癥狀、體征好轉,NIHSS評分減少18 %~45 %;無效:臨床癥狀或體征無改善,NIHSS評分減少<17 % 或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著進步+進步)/總例數(shù)×100 %。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百分比(%)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4.52 %,對照組總有效率83.56 %,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 例
3.4.2 兩組患者NHISS、MMSE、ADL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NHISS、MMSE、ADL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NHISS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NHISS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MMSE、ADL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MMSE、ADL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NHISS、MMSE、ADL評分的比較分)
3.4.3 兩組FMA評分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FM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FMA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0.05),且治療后觀察組FM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FMA評分的比較分)
急性腦梗死高居我國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其引起的后遺癥是我國居民殘疾的最主要原因。急性腦梗死主要遺留肢體偏癱、言語障礙、吞咽功能障礙、認知障礙等,并且可以導致睡眠、墜積性肺炎、便秘、焦慮、抑郁等,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危害,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積極促進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康復對改善生活質量和降低致殘率,使其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主要以藥物治療、肢體功能康復和護理等為主,但是療效不甚理想。中頻、中藥離子導入、推拿按摩、針灸等中醫(yī)護理康復措施具有療效顯著、操作簡便、副作用小等優(yōu)點,在急性腦梗死的康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6]。
急性腦梗死屬于中醫(yī)學“中風病”范疇。中醫(yī)學認為,肝腎不足,正氣虧虛,氣不能行血,瘀血內生,閉阻腦絡,發(fā)為中風[17]。因此,治療以益氣行氣、活血化瘀為主。中頻中藥透療法屬于中醫(yī)護理康復范疇,是中頻電治療和中藥離子導入的有機結合。一方面,中頻電刺激可以刺激肌肉,防止肌肉萎縮,促進神經(jīng)系統(tǒng)重構,從而改善患者的神經(jīng)缺損功能;另一方面,中藥離子導入可以直接作用于患處,中藥有效成分通過局部血液循環(huán)直接到達患處[18]。而且中頻中藥透療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使偏癱肢體得到血液供應。因此,中頻中藥透療法具有刺激肌肉、促進血液循環(huán)、活血化瘀等功效,是中醫(yī)康復重要的治療方法[19]。本方中黃芪益氣補中,當歸補血活血,赤芍涼血、活血止痛,地龍活血通絡,川芎、紅花、桃仁活血化瘀。曲池調和氣血;合谷疏風、宣通氣血;肩髃疏經(jīng)利節(jié)、祛風通絡;足三里調和氣血;太沖平肝熄風、理氣;環(huán)跳益氣、祛風化濕、強健腰膝。上述中藥方對穴位進行中頻透療法具有益氣、活血化瘀、疏經(jīng)通絡等功效。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4.52 %,對照組為83.56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NIHS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降低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兩組的MMSE、ADL、FMA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觀察組升高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中頻中藥透療法可以改善急性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恢復肢體運動功能和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