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濤, 楊佳曼, 蘇美意, 張振寧, 歐志文, 黃穎姿, 范德輝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yī)學院,廣東廣州 510405;2.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095)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選取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針灸康復科門診及住院部就診的明確診斷為NLBP的患者,共70例。根據(jù)就診先后順序,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5例。
1.2 診斷標準參照2007年美國醫(yī)師協(xié)會疼痛分會(APS)制定的《LBP評估和管理指南》[9]及中國康復醫(yī)學會脊柱脊髓專業(yè)委員會頒布的《中國急/慢性非特異性腰背痛診療專家共識》[10]制訂非特異性腰痛的診斷標準。①疼痛部位在腰背部、臀骶部、髂翼部,以脹痛、刺痛或走竄痛為主,或有拒按,勞累后或夜間疼痛加重,休息后減輕;②腰痛反復發(fā)作;③排除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腫瘤、骨折、感染、椎間盤突出、馬尾神經綜合征等明確病理改變引起的腰痛;④影像學檢查無陽性體征。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NLBP診斷標準;②年齡介于20~65歲,性別不限;③意識清楚,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4 排除標準①嚴重的椎管內疾病引發(fā)的腰痛,如腰椎管狹窄癥、脊柱結核、多發(fā)性硬化、脊膜囊腫等疾病患者;②內臟性腰痛和椎體滑脫患者;③合并有肝腎功能障礙和惡性腫瘤的患者;④合并有出血性疾病和皮膚疾病的患者;⑤年齡<20歲或>65歲的患者;⑥依從性差,不能配合龍氏治脊療法及針灸治療的患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推拿手法治療,主要參考羅才貴主編的《推拿治療學》[11]擬定?;颊吒┡P位,醫(yī)者先由上向下掌推患者腰背肌群,推到骶部后停頓3 s,從腰椎中間向兩側分推。隨后掌揉腰背兩側肌群,放松腰背兩側軟組織。再用雙拇指點壓雙側關節(jié)突關節(jié)后側,點按壓力宜緩慢滲透,并在最深處稍停2 s后再緩慢撤力。點按結束后用肘或者拇指彈撥腰背部兩側的豎脊肌,由棘突到橫突方向,撥法宜緩慢滲透,切勿用力過猛,避免造成損傷。隨后用掌揉腰背部深層肌群使其放松。再用法進一步放松腰背部各層肌肉,使腰背氣血通暢,最后用拍法由上而下平穩(wěn)地拍打腰背部,力量以患者耐受為度。每次治療時長為30 min。
1.5.2 治療組 采用龍氏治脊療法[12]治療。手法的操作依次分為4步進行:①放松手法。即以患椎為中心的上下6個椎體間的軟組織為中心,以線或片用柔和、輕巧的手法進行捏揉、掌揉或拇指揉。②正骨手法。包含搖正法、扳正法、牽正法、推正法、反向運動法,按不同的錯位部位、類型、方向而選擇一種或多種正骨手法。③強壯手法。在正骨后患椎旁仍存在的條索狀、結節(jié)狀軟組織,以及深肌和韌帶筋膜等手法難以起作用的組織行彈撥、拍打、拿捏、點按法。④痛區(qū)手法。根據(jù)不同病癥選用興奮或鎮(zhèn)靜手法作為結束手法,主要以傳統(tǒng)推拿手法為主,如摩、拍、推、彈撥、重力點穴等;在治療中,根據(jù)病情輕重緩急而適當選擇手法,不必全用。每次治療時長為30 min。
1.5.3 針刺治療 2組患者在傳統(tǒng)推拿手法或龍氏治脊療法治療后均采用傳統(tǒng)針刺治療。取穴以行氣活血、通經止痛為法,處方以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腧穴為主。操作:取委中、脊中、腰陽關、腎俞、大腸俞、膀胱俞、環(huán)跳、足三里、命門、阿是穴,用規(guī)格為0.3 mm×(25~40)mm的環(huán)球牌針灸針(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環(huán)球無菌針灸針,蘇械標準20162270588)針刺,其中脊中穴斜刺0.5~1寸,其余穴位直刺0.5~1寸,行平補平瀉手法,待針刺得氣后,取委中-足三里、腎俞-大腸俞、膀胱俞-環(huán)跳3組分別接通脈沖針灸治療儀(常州英迪電子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選擇連續(xù)波,頻率為10~50 Hz,調節(jié)電流強度為1.0~10.0 mA,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治療時長為30 min。
2.1.2 原因分析(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影響醫(yī)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感興趣的因素主要有:(1)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32.7%的醫(yī)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單一,基本以理論教學為主,太枯燥。(2)醫(yī)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水平。有17.7%的醫(yī)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學好專業(yè)課才是根本。(3)學習負擔過重。11.3%的醫(yī)學生認為學習負擔過重,無暇顧及思想政治學習,在有限的時間內,首當其沖先學習專業(yè)課程。
1.5.4 療程 2組患者均給予隔日治療1次,14 d為1個療程,以3個療程為限,共計42 d。
1.6 觀察指標和療效判定標準
1.6.1 日本骨科協(xié)會(JOA)評分 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JOA評分[13]的變化情況。JOA總評分最高為29分,最低為0分。分數(shù)越低,表明功能障礙越明顯。其中,小于10分為差,10~15分為中等,16~24分為良好,25~29分為優(yōu)。為了便于統(tǒng)計,用JOA改善指數(shù)評價治療前后腰部功能改善情況,JOA改善指數(shù)=29-JOA評分。其中,小于5分為優(yōu),6~14分為良好,15~20分為中等,20~29分為差。JOA改善指數(shù)越高,則表示患者功能障礙越明顯。
1.6.2 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分 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ODI評分[14]的變化情況。ODI是評估腰腿痛患者日常功能狀況的常用評價量表,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和效度。主要從疼痛程度、單項功能及綜合功能三大方面進行評估,問卷中共有10個問題,每個問題均有6個選項,每個問題最高5分,最低0分,根據(jù)功能障礙程度選擇。本研究選取疼痛、生活自理能力、提物、步行、坐位、站立、睡眠、社會活動、旅游等9個問題,由于隱私去除了“性生活”項目,故總評分=總得分/45×100%。得分越高,則表示患者功能障礙越嚴重。
1.6.3 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 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14]的變化情況。VAS評分的范圍為0~10分,0分表示無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不適,4~6分表示中度疼痛和中度不適,7~9分表示重度疼痛和重度不適,10分表示劇痛無法忍受,患者根據(jù)自身疼痛情況選取對應數(shù)字描述。
1.6.4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jù)國家衛(wèi)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5]中關于腰痛治療效果的評定方法來計算療效指數(shù)和擬定療效標準。療效指數(shù)(Y)計算公式為:Y=(D1-D2)/D1×100%。其中,D1=治療前JOA改善指數(shù)+治療前ODI評分+治療前VAS評分;D2=治療后JOA改善指數(shù)+治療后ODI評分+治療后VAS評分。痊愈:疼痛基本消失,腰部活動度正常,療效指數(shù)≥90%;顯效:疼痛明顯緩解,腰部活動度改善明顯,60%≤療效指數(shù)<90%;有效:疼痛癥狀有好轉,腰部活動稍改善,30%≤療效指數(shù)<60%;無效:癥狀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好轉,療效指數(shù)<3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
1.7 統(tǒng)計方法應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對照組35例患者中,男16例,女19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56歲,平均(41.46±8.57)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13個月,平均(6.11±2.90)個月。治療組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60歲,平均(41.54±8.33)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11個月,平均(5.51±2.28)個月。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2組患者治療前后JOA改善指數(shù)比較表1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的JOA改善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JOA改善指數(shù)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且治療組對JOA改善指數(shù)的降低作用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非特異性腰痛(NLBP)患者治療前后JOA改善指數(shù)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improvement index for JOA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of NLBP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1 2組非特異性腰痛(NLBP)患者治療前后JOA改善指數(shù)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improvement index for JOA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of NLBP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1,與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2.32組患者治療前后ODI評分比較表2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的OD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ODI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且治療組對ODI評分的降低作用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2 2組非特異性腰痛(NLBP)患者治療前后ODI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ODI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of NLBP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2 2組非特異性腰痛(NLBP)患者治療前后ODI評分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ODI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of NLBP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①P<0.01,與治療前比較;②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2.42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表3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的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1),且治療組對VAS評分的降低作用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2組非特異性腰痛(NLBP)患者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pain VAS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of NLBP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3 2組非特異性腰痛(NLBP)患者治療前后疼痛VAS評分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pain VAS 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of NLBP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1,與治療前比較;②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2.5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4結果顯示:療程結束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7.1%(34/35),對照組為82.9%(29/35);組間比較(秩和檢驗),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4 2組非特異性腰痛(NLBP)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clinicalefficacy in the two groups of NLBP patients [例(%)]
腰痛是臨床常見病與多發(fā)病,尤其在康復科和骨科,其主要是一組以下背部、腰骶部及臀腿疼痛或不適為主要癥狀的臨床綜合征。腰痛十分普遍,有研究[16]表明,全球約80%的人患有腰痛,而臨床上85%以上的腰痛為非特異性腰痛(NLBP)。目前NLBP的病因尚不確切,但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其與不當運動或某些不良習慣導致的椎間盤退變、小關節(jié)損傷、腰椎穩(wěn)定性下降、腰肌勞損、筋膜炎或心理因素有關。中醫(yī)學認為,腰痛的基本病機為經脈痹阻,腰府失養(yǎng),多因外感、內傷與閃挫跌撲所致。《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薄端貑枴す强照摗酚衷唬骸岸矫}為病,脊強反折?!敝赋隽搜吹牟∥辉谀I,與督脈相關。李用粹在《證治匯補·腰痛》中提出腰痛的治療應以輕重緩急為原則,即“治惟補腎為先,而后隨邪之所見者以施治。標急則治標,本急則治本。初痛宜疏邪滯、理經隧,久痛宜補真元、養(yǎng)氣血?!薄饵S帝內經》中的“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敝赋隽私罟窍到y(tǒng)正常、經絡氣血通暢是保證身體健康的基礎?!妒備洝芬蔡岢觥肮钦钊帷钡耐颇弥委熢瓌t?!夺t(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中載:“若脊筋隴起,骨縫必錯,則成傴僂之形。當先,揉筋令其和軟,再按其骨徐徐合縫,脊膂始直。”而從經脈循行看,主要歸于足太陽膀胱經、督脈、帶脈和腎經,故治療宜從腰脊部筋、肉、骨整體聯(lián)系著手。
對于NLBP的治療,目前常用的是藥物治療、物理療法、運動療法、心理療法及手術等[17-18]。藥物治療雖然能減輕急性腰痛,但長期服用不良反應明顯且患者病情易反復。物理療法等亦可緩解NLBP,但無法恢復紊亂的小關節(jié)和增強腰椎結構的穩(wěn)定性[19]。目前,中醫(yī)傳統(tǒng)的療法如中藥及針刺推拿等多從氣血經絡入手治療NLBP,但治療未能把骨、筋、肉聯(lián)系成一個整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龍氏治脊療法是以脊椎病因理論為指導,以正骨推拿、牽引正骨法為主的中西醫(yī)綜合治療方案。其把祖國醫(yī)學的傷科正骨、推拿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脊柱解剖學、生物力學相結合,從而開辟出一條新的診治途徑。在診斷中,本療法總結出脊椎相關疾病的“三步定位”診斷方法,包括第一步的神經(臨床癥狀)定位診斷,第二步的觸診(檢診)定位診斷和第三步的X線(影像學)定位診斷。三步定位診斷法能夠快速找到病位,明確發(fā)病椎體及其錯位方式,用于指導治療具有“穩(wěn)、準、輕、巧、安全有效”的特點。把骨、筋、肉作為一個整體系統(tǒng)來看,龍氏治脊療法通過調整由椎間盤退變、小關節(jié)損傷、腰椎穩(wěn)定性改變等引起的腰椎穩(wěn)定性下降和腰椎小關節(jié)紊亂,從而減少紊亂的椎體序列而引起的異常壓迫力,以促進脊柱生物力學平衡狀態(tài)的恢復,進而使得周圍神經、血管及軟組織的壓迫得到解除,并通過痛區(qū)手法使經絡氣血得以通暢,肌肉筋骨得以濡養(yǎng),進而使其逐步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達到骨、筋、肉整體調節(jié)而治療NLBP的目的。
本研究采用龍氏治脊療法來治療NLBP,研究結果顯示,龍氏治脊療法對NLBP的治療效果確切,且安全性高,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借鑒。但由于本研究樣本量較少,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偏倚,故確切的結論有待進一步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研究加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