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逸帆, 王瑞瑞, 李林蔚, 于秋雨, 李玨, 徐心怡, 何曉瑾(指導:金實)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江蘇南京 210029)
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是一種慢性進展性自身免疫疾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口干、眼干等癥狀,并可見有腺體外其他器官的受累而出現(xiàn)的多系統(tǒng)損害癥狀。PSS在風濕性疾病中患病率高,在國外老年人中的患病率為2%,在我國人群中的患病率為0.3%~0.7%,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為3%~4%,且其發(fā)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1]。目前,該病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與免疫應答、基因遺傳、病毒感染、性激素等因素有關[2],目前暫無根治方法。馬銀玲等[3]的Meta分析結(jié)果表明,白芍總苷膠囊治療PSS的臨床療效確切,具有較好的抗炎與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干燥癥狀。何曉瑾教授長期從事中醫(yī)藥治療PSS的研究,臨床上用自擬經(jīng)驗方健脾通絡方治療PSS患者,往往能獲得滿意的療效?;诖?,本研究采用隨機對照試驗方法,觀察健脾通絡方治療PSS脾虛絡阻證患者的臨床療效,并與白芍總苷膠囊治療作對照,以客觀評估其治療PSS的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將研究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即江蘇省中醫(yī)院)風濕免疫科門診、普通內(nèi)科門診及病房收治的PSS脾虛絡阻證患者,共6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02年美國歐洲合作聯(lián)盟(American-European Consensus Group,AECG)提出的PSS診斷分類標準。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實用中醫(yī)風濕病學》[4]及《中醫(yī)診斷學》[5]中“脾與胃病辨證”的論述,并根據(jù)何曉瑾教授多年臨床經(jīng)驗體會,擬定中醫(yī)證型診斷標準。主癥:口燥咽干、兩目干澀;次癥:納差、腹脹、腹瀉、乏力、關節(jié)痛;舌脈:舌暗,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符合主癥中至少1項,次癥中至少2項,并結(jié)合舌脈,即可辨證為脾虛絡阻證。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PSS的診斷分類標準;②符合上述脾虛絡阻證的中醫(yī)辨證標準;③年齡為18~65歲;④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4 排除標準①繼發(fā)性PSS患者;②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③過敏體質(zhì)及對多種藥物過敏的患者;④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的患者;⑤精神病患者;⑥近1個月內(nèi)應用過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或免疫調(diào)節(jié)劑的患者;⑦正在參加其他臨床試驗的患者。
1.5 剔除標準①未能堅持定期門診隨診的患者;②研究期間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的患者;③自行停藥或加用其他治療PSS藥物的患者。
1.6 治療方法
1.6.1 治療組 給予健脾通絡方治療。方藥組成如下:太子參15 g,麥冬15 g,白術10 g,白芍10 g,烏梅10 g,黃連3 g,黃芩10 g,鬼針草30 g,路路通10 g,赤芍10 g。臨證加減:口干嚴重者,加南沙參、北沙參、玉竹等;眼干嚴重者,加石斛、密蒙花等;關節(jié)疼痛者,加地龍、桑枝等;潮熱、盜汗嚴重者,加浮小麥、女貞子等。上述中藥均由江蘇省中醫(yī)院中藥房提供,每日1劑,常規(guī)煎取200 mL,分2次溫服。
1.6.2 對照組 給予白芍總苷膠囊治療。用法:白芍總苷膠囊(寧波立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5058;規(guī)格:0.3 g/粒),口服,每日3次,每次0.6 g。
1.6.3 療程 2組患者均以連續(xù)服用1個月為1個療程,療程結(jié)束后評價療效。
1.7 觀察指標
1.7.1 中醫(yī)證候評分 參照《實用中醫(yī)風濕病學》[4]燥痹脾陰虛證的診斷標準,制定了中醫(yī)證候評分表。中醫(yī)癥狀或體征包括口燥咽干、兩目干澀、腹脹、納差、腹瀉、乏力、關節(jié)痛等;在計算中醫(yī)證候總分時,其中口燥咽干、兩目干澀這2種主要癥狀、體征按輕、中、重3級分別計2、4、6分,其余癥狀或體征按輕、中、重3級分別計1、2、3分。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及總分的變化情況。
1.7.2 主觀癥狀評分 參照歐洲抗風濕病聯(lián)盟(EULAR)制定的PSS患者報告指標(EULAR Sjogren’s syndrome patient reported index,ESSPRI)評分標準[6]進行主觀癥狀評分,采用癥狀程度數(shù)字等級量表,將口干、口腔燒灼感、眼干、眼異物感的嚴重程度分為0~10分,0分為無癥狀,10分為癥狀極為嚴重。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主觀癥狀評分及總分的變化情況。
1.7.3 免疫相關炎性指標測定 主要觀察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免疫球蛋白G(IgG)、類風濕因子(RF)等免疫相關炎性指標的變化情況。
1.7.4 安全性指標 治療前后對2組患者進行基礎生命體征、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等檢查,觀察2組患者有無過敏、中毒及其他不良反應,并根據(jù)藥物不良反應情況給予相應的處理。
1.8 療效判定標準
1.8.1 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根據(jù)治療前后證候總積分的變化情況判定中醫(yī)證候療效。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公式為:證候總積分減少率=(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顯效:臨床癥狀、體征顯著改善,證候總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50%≤證候總積分減少<70%;改善:臨床癥狀、體征有所好轉(zhuǎn),20%≤證候總積分減少<5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證候總積分減少<20%。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改善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
1.8.2 疾病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制定,以EULAR干燥綜合征患者主觀癥狀評分為主要觀察指標,以ESR、CRP、IgG、RF為實驗室指標。顯效:癥狀、體征顯著改善,癥狀積分減少≥70%,且相關實驗室指標顯著改善;有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50%≤癥狀積分減少<70%,且相關實驗室指標明顯改善;改善:癥狀、體征有所好轉(zhuǎn),20%≤癥狀積分減少<50%,且相關實驗室指標有所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加重,癥狀積分減少<20%,且相關實驗室指標無明顯改善??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改善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
1.9 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當滿足正態(tài)分布和方差齊性時采用t檢驗,當不滿足正態(tài)分布和方差齊性時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或構(gòu)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治療組30例患者中,男1例,女29例;年齡最小32歲,最大65歲,平均(52.60±8.90)歲;病程最短0.5年,最長10年,平均(3.82±3.02)年。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1例,女29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62歲,平均(51.17±9.72)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25年,平均(5.89±5.38)年。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表1結(jié)果顯示:治療1個月后,治療組中醫(yī)證候療效的總有效率為93.3%(28/30),對照組為63.3%(19/30),組間比較,治療組的中醫(yī)證候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950,P<0.01)。
2.32組患者疾病療效比較表2結(jié)果顯示:治療1個月后,治療組疾病療效的總有效率為90.0%(27/30),對照組為70.0%(21/30),組間比較,治療組的疾病療效有優(yōu)于對照組趨勢,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3.75,P>0.05)。
表2 2組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PSS)患者疾病療效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efficacy for the disease in the two groups of PSS patients [例(%)]
2.4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表3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的口燥咽干、兩目干澀、納差、腹脹、腹瀉、乏力、關節(jié)痛等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除2組的腹脹和對照組的納差、腹瀉、乏力等證候外,2組患者的各項證候評分及總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或P<0.01),且治療組在降低兩目干澀、納差、腹脹、腹瀉等證候評分及總分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
表3 2組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PSS)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TCM syndrome in the two groups of PS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3 2組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PSS)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TCM syndrome in the two groups of PS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②P<0.01,與治療前比較;③P<0.05,④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2.52組患者治療前后主觀癥狀評分比較表4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的口干、口腔灼燒感、眼干、眼異物感等各項主觀癥狀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口干、口腔燒灼感、眼干、眼異物感等主觀癥狀評分及總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或P<0.01),且治療組在降低口腔燒灼感、眼干、眼異物感等主觀癥狀評分及總分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
表4 2組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PSS)患者治療前后主觀癥狀評分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subjective symptoms in the two groups of PS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4 2組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PSS)患者治療前后主觀癥狀評分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scores of subjective symptoms in the two groups of PS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②P<0.01,與治療前比較;③P<0.05,④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2.62組患者治療前后免疫相關炎性指標比較表5 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的ESR、CRP、IgG、RF等免疫相關炎性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ESR、CRP、IgG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或P<0.01),而RF水平均下降不明顯(P>0.05);組間比較,治療組在降低ESR水平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5 2組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PSS)患者治療前后免疫相關炎性指標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immun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icators in the two groups of PS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5 2組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PSS)患者治療前后免疫相關炎性指標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immun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dicators in the two groups of PSS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①P<0.05,②P<0.01,與治療前比較;③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
2.7 安全性評價治療期間,2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且患者的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和心電圖等也均無異常改變。
原發(fā)性干燥綜合征(PSS)是風濕免疫科常見病,目前治療以緩解癥狀、阻止疾病發(fā)展為主。局部治療包括外用唾液替代物和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8],但僅限于緩解刺激癥狀,作用持續(xù)時間短。羥氯喹、白芍總苷膠囊等免疫抑制劑常用于控制臨床病情,但羥氯喹療效有限且有眼底損害、皮疹、心律失常等副作用[9],白芍總苷膠囊常產(chǎn)生胃痛、腹瀉等不良反應。當臨床癥狀難以控制時,亦使用糖皮質(zhì)激素、非甾體類抗炎藥等緩解不適,但治療過程中常產(chǎn)生胃腸道反應及肝腎功能損傷等副作用。目前生物制劑為國際研究熱點,但仍缺乏有力證據(jù)證實其有效性。
中醫(yī)學方面,PSS屬于“燥痹”范疇?!霸铩碑敗皾櫋敝逝R床上以滋陰潤燥為主治療本病,常可取得較好的療效,但對于素體脾虛患者,投以大量滋膩之品,將更加阻礙脾的運化功能,導致濕濁內(nèi)生而產(chǎn)生納差、腹瀉等不良反應。何曉瑾教授認為,PSS患者多為更年期女性,先天陰液漸衰,加之后天飲食不節(jié)、憂思傷脾,脾虛失運,津液不布,燥而血澀,血行不利,絡脈閉阻而發(fā)為本病。脾胃為津液化生之源,脾為胃行其津液,脾虛津液難以敷布,不能上潤諸竅,則見口干咽燥、眼目干澀;脾主運化,脾氣受損,水谷不化,則見納差;脾虛水濕不運,阻滯中焦,氣機不暢,則見腹脹;若水濕積久不散,痹阻經(jīng)絡,則見關節(jié)疼痛;脾主升清泌濁,脾虛清陽不升,水濕下迫大腸,則見腹瀉;脾主肌肉,脾虛四肢肌肉失去營血滋養(yǎng),則見乏力。因此,何曉瑾教授認為,PSS的病機重點是“脾虛絡阻”,并創(chuàng)制健脾通絡方進行治療。方中以太子參為君藥,性味甘淡,健脾益氣養(yǎng)陰;以麥冬、白芍、白術、烏梅為臣藥,麥冬滋陰潤燥,白芍養(yǎng)血斂陰、緩急止痛,白術健脾助運,烏梅收斂津液,輔助君藥治療口咽干燥之癥;以黃連、黃芩為佐藥,取其苦燥之性味,清熱解毒燥濕,防止方中滋陰之品滋膩礙脾;同時配以鬼針草、路路通清熱解毒、利水祛瘀通絡,并輔助津液敷布。全方合用,共奏健脾養(yǎng)陰、化瘀通絡之功效。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治療組的中醫(yī)證候療效、疾病療效均優(yōu)于對照組;同時,治療組在降低兩目干澀、納差、腹脹、腹瀉等證候評分及口腔燒灼感、眼干、眼異物感等主觀癥狀評分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在改善ESR等免疫炎性指標方面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并且在研究過程中患者均未出現(xiàn)明顯的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安全性。研究表明健脾通絡方治療PSS脾虛絡阻證患者療效確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中醫(yī)證候評分和EULAR主觀癥狀評分,改善患者的免疫相關炎性指標,值得廣泛地應用于臨床治療,但其有效成分、作用靶點和作用途徑等仍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