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楊安 見習記者 劉惠娟通訊員 張旭 尹文爭 張慧 吳興云 王玥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2021年,是中國共產"/>
文>>>本刊記者 楊安 見習記者 劉惠娟
通訊員 張旭 尹文爭 張慧 吳興云 王玥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歷久彌堅。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百年歷史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由小變大、由弱變強,領導中國人民翻身作主的偉大歷程。
老同志是共和國的奠基者、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黨的光輝歷程的見證者,他們的經歷和經驗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在黨旗下宣誓入黨的情景如在昨日、歷久彌新,他們在黨旗的指引下不斷成長、不斷奮進。
中國共產黨黨旗為旗面綴有金黃色黨徽圖案的紅旗。中國共產黨黨徽為鐮刀和錘頭組成的圖案。
中國共產黨的黨旗是中國共產黨的象征和標志。接受采訪的幾位離退休干部,無不深情地告訴我們:無數次凝望著鮮紅的黨旗上金黃色的鐮刀和錘頭,思緒萬千,深切地感受到人生的經歷受到了黨旗的指引。
黨旗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祖國高高飄揚,鐮刀和斧頭閃耀在中國大地上。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翻閱風雨激蕩的歷史篇章,我們愈發(fā)堅信,是鮮紅的黨旗凝聚起磅礴的力量,把中華民族變成一個堅強的共同體,在復興的大道上勇往直前。一面面旗幟引領,一代代薪火相傳。黨旗為什么這樣紅?離退休干部用成長故事告訴我們,他們時刻牢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講述人>>>張珍珍
1942年,我出生在革命圣地延安的紅色家庭。我呱呱墜地那一刻,正是黨中央為了統一全黨思想,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領導全黨進行整風運動的關鍵時期。那時我的父親在延安從事新聞宣傳工作,母親在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做播音員,無法照顧我,把我送到延安保育院。
在馬背搖籃里,延安保育院的爸爸媽媽們,為了撫養(yǎng)、培育為民族解放事業(yè)而浴血奮戰(zhàn)的革命后代,堅守著“大人在、孩子在,大人不在孩子也要在”的革命信念,寧可自己挨餓受苦,也不讓搖籃里的孩子挨餓受苦;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護孩子們的安全。敵人飛機轟炸時,他們用生命掩護搖籃里的孩子們。一次夜間轉移,孩子們受到驚嚇大聲哭起來,騾子受驚亂奔亂跳,是保育院的爸爸媽媽們不顧危險,沖到前頭,用身體穩(wěn)住騾馬。那一次我的門牙都被磕掉了兩顆,留下了永久的記憶。在建黨百年時刻回憶這段歷史,我的靈魂又一次得到洗禮。黨的歷史告訴我,我是延安的女兒、是黨的女兒,我從延安走來!
我是喝著延河水、吃著延安的小米飯長大的。我自懂事起,就決心永遠聽黨話、跟黨走,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我17歲,還在初中讀書的我向黨組織鄭重遞交了入黨申請書。1966 年我大學即將畢業(yè)時,黨組織討論通過我為預備黨員,但因文化大革命影響而未能如愿成為正式黨員。此后的十多年里,我的入黨申請屢屢遭受挫折,但我從未灰心喪氣過,聽從父親的勸導,不抱怨、不埋怨,要相信黨。1979 年,祖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春天,我終于如愿以償,是年3 月5 日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我加入中國共產黨正是改革開放開始時。在黨旗的引領下,我始終沒有忘記面對黨旗作出的鏗鏘誓言,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盡心履職。黨組織也給予我許多榮譽,鼓勵我、鞭策我。1983年我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光榮稱號。入黨四十余年,我時?;貞涀约簭难影柴R背搖籃上走過的經歷,也見證改革開放的歷史變遷,由衷地感到共產黨好、改革開放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
講述人>>>楊祖榮
我今年85 歲,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回想自己的一生,經歷過苦難的童年、激情的青年、成就的壯年、幸福的老年,可謂百感交集,是中國共產黨指引我從一名農民成長為一名農業(yè)經濟師。
1954 年,我從興化城北小學畢業(yè)后,回到了生養(yǎng)我的家鄉(xiāng)南夏村。正值互助組合作化運動如火如荼地在全國興起,于是我作為村里唯一的高小畢業(yè)生,被推薦擔任初級社會計,就此走上了“農經”之路。
能夠為黨工作,我特別激動,工作中仿佛有使不完的勁,沒日沒夜地抓財務管理,抓建章立制,由于工作出色,先后選拔到區(qū)里、鄉(xiāng)里。隨著舞臺的拓展,我成天奔波于鄉(xiāng)村隊組,把照管孩子的重擔丟給妻子一個人,自己一門心思地投入到農經事業(yè)中。
“文革”結束那年,40 歲的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國家在沸騰,人民在歡笑。改革開放的東風吹進農經領域,我工作的勁頭更大了。1983 年春天,因我長期堅持農經工作,做出了成績,國家農牧漁業(yè)部為我頒發(fā)了一張榮譽證書,同時頒給我一枚農技推廣榮譽證章。望著鮮艷的證書和證章,我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這是黨組織對我終生一業(yè)從事農經工作的鞭策和肯定。
當年秋后,揚州地區(qū)行政公署農業(yè)委員會組織全體農經干部舉辦揚州地區(qū)農業(yè)經濟管理干部培訓班。半個月后,我收到興化縣人民政府授予我為助理農業(yè)經濟師的通知和《社會科學技術人員職稱證書》;很快,又接到興化縣人事局關于“專業(yè)技術人員農村家屬遷往城鎮(zhèn)”的通知。我的妻子、小兒子、小女兒三人戶籍“農轉非”,口糧定量供應,這在當時無疑是破天荒的大事。接著又落實就業(yè)政策,我的小兒子被安排了工作,小女兒也當上了工人,成了地地道道的城里人。1991 年職稱改革,我被評為農業(yè)經濟師,工資晉升一級。
“千難萬難,實事求是最難。只要實事求是了,‘三農’就順利健康發(fā)展,農民就受益;反之,就遭受挫折,農民就吃苦受難?!睆泥l(xiāng)經營助理、農業(yè)經濟經營管理站站長崗位上退休后,作為農村經濟工作的實踐者、經歷者和見證者,我深感自己有責任把各個時期的史料搜集起來,綜合呈現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的“三農”工作政策舉措和變革發(fā)展的歷程。2013 年,我歷經33 年史料集藏,出版了《三農印記》一書。2015 年,在該書基礎上,我以史料原件布展了“三農印記”展覽館。
“展館猶如一個厚重的史料庫,當你靜下心來閱讀,你會理出共和國成立半個多世紀‘三農’工作的進程和脈絡,對過去的一些重大決策、全國性的運動有更本質、更全面的了解。這對于研究農村政策大有裨益,對于從事‘三農’工作很有幫助,對于教育后人也具有積極意義?!睍r任興化市委副書記吉天鵬觀看展覽后留言。該展館被列為全市農經干部教育基地。
講述人>>>殷明
1949 年4 月,我的家鄉(xiāng)鎮(zhèn)江剛解放,5 歲的我隨父親參加居委會學習,在會上學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我學會唱的第一首革命歌曲。
上小學時,從書本上學習和了解了許多共產黨人,他們?yōu)榱嗣褡褰夥藕腿嗣裥腋?,拋頭顱、灑熱血。這使我從小對黨充滿敬仰之情,認識到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也明白了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為什么這樣鮮艷!
新中國成立后,共產黨領導的新政府,免費為6 歲以下的兒童體檢。醫(yī)生發(fā)現我太瘦,檢查得特別仔細。為我體檢的女醫(yī)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候我告訴自己:“長大后,要當一名像這位阿姨一樣的好醫(yī)生?!奔腋付t(yī)術,心地善良。不論白天還是黑夜,只要別人有求于他,他都樂于相助,幫助解除病痛無數。他患有“中風”后遺癥,半身不遂,行動不便,又無錢醫(yī)治。當時我想,如果我是一名醫(yī)生并會扎針,那該多好。
我于1958 年被江蘇省中醫(yī)院衛(wèi)校錄取,后被衛(wèi)校保送進入由江蘇省衛(wèi)生廳主辦、南京中醫(yī)學院及附院(江蘇省中醫(yī)院)承辦的全國首屆“中醫(yī)師帶徒班”深造,并得以師承中醫(yī)名家張澤生、曹鳴皋、李石青等,學習中醫(yī)專業(yè);定向學習兒科后,又師承兒科名醫(yī)江育仁、曹頌昭、徐惠之,1964 年6 月畢業(yè)。畢業(yè)當年,我向黨組織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
“文革”期間,每逢夏季“乙腦”、冬季“麻肺”流行,領導一聲令下,兒科就撤空病房,專門收治這兩種季節(jié)性傳染病患者,醫(yī)護人員全部執(zhí)行“8 進8 出”的“兩班倒”。1976 年7 月,唐山大地震發(fā)生后,我準備好行裝,住在醫(yī)院隨時待命,后雖未被批準參加醫(yī)療隊奔赴現場,但參與了醫(yī)院接受治療傷員的各項工作,并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我看到小兒服藥難,就一直不斷學習和運用除了小兒推拿以外的外治方法,如針刺、刮痧、外敷、導引、整脊等治療方法。在病房值夜班時,遇到病兒發(fā)熱、疼痛、腹瀉、嘔吐、皮膚瘙癢等不適,不只是開一下醫(yī)囑,由護士去打針或是發(fā)給各種藥品,而是堅持親自動手,采用無毒副作用的中醫(yī)特色療法去治療。同時,我努力探索,首創(chuàng)用中藥飲片顆粒外敷治療小兒常見病,運用腕踝針處理兒科臨床常見病癥和急癥,很多特色療法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1986 年,我被批準成為共產黨員。我常以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自勉,不忘黨的培養(yǎng)、不忘師恩。在病房值班,病家隨時都會端來嘔吐物或大小便,我都要親自看一看、聞一聞。冬季值夜班,我從不脫衣睡覺,隨叫隨起。遇到遠道而來的就醫(yī)者,均提前就診,為其返程提供方便。遇有貧困者,還經常為其義診。我多次參加醫(yī)院組織的下鄉(xiāng)醫(yī)療隊,更是不分晝夜,經常頂著烈日,擺渡涉水送醫(yī)上門。
是黨和人民將我培養(yǎng)成為一名江蘇省名中醫(yī)。2005 年11 月退休后,我不忘初心,返聘在江蘇省中醫(yī)院名醫(yī)堂專家門診,堅持臨床帶教和學術講座。和以往相比,工作時間雖然減少,但我學習時間增多了,更關注多種療法和小兒推拿事業(yè)的發(fā)展,先后被遴選為江蘇省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中醫(yī)師帶徒)導師、江蘇省名老中醫(yī)藥專家殷明傳承工作室導師和江蘇省西學中高級研修人才師承導師。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今天。作為一名參加工作50 多年的基層黨員,在紀念建黨100 周年之際,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能夠為患者解除病痛、被群眾所需要,是我最大的欣慰。我感恩黨的培養(yǎng),愿為“健康中國”、為中醫(yī)藥事業(yè)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新一代的中醫(yī)接班人,貢獻出自己畢生的精力。
講述人>>>章榮畢
我是老律師,卻是新黨員。我的入黨歷程漫長而曲折,但在黨旗的指引下,也一路成長。
1926年,我出生在海安縣曲塘鎮(zhèn)農村。我的祖父以低價從因抽鴉片而破產的老地主那里買了幾塊地,也正因此,“地主家庭”讓我的入黨之路相當漫長。
高考前,我機緣巧合在書店看到了《新民主主義論》單行本,這本書讓我“認識”了共產黨。當時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該多好啊!
1951 年,我成為南京市第一批檢察官,卻因“地主家庭”成分接受政治審查,在那個年代沒有條件入黨。1978 年終于給我平了反。沒有共產黨哪里來新中國,哪里來今天的國家強盛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我想在有生之年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不為提干、不為當官,只為了心中追求多年的信仰。因為沒有什么思想顧慮,52 歲的我迫不及待地向組織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卻并沒有收到回復。
63 歲那年,我向組織遞交了第二份入黨申請書,卻再次石沉大海。但是,作為新中國第一批執(zhí)業(yè)律師,我始終以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已故的談臻律師是我的入黨介紹人之一,他生前不停地向組織解釋、申請。在律所黨支部、南京市司法局的關心支持下,84 歲的我最終獲得黨組織批準,在黨旗前莊嚴宣誓,如愿以償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由于年齡和體力的原因,我從一線崗位上退了下來。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把公益法律服務作為自己最重要的晚年生活。2009年10月下旬開始,我從頭開始學習計算機知識,通過手寫輸入,在線解答人民群眾的法律咨詢,目前累計解答超過12000 條,在遠程法律服務志愿者中遙遙領先。
回顧過去的幾十年,有很多無奈,有許多心酸,更有許多感慨。從懵懂無知的少年到現在歷經滄桑的老者,我很感謝黨給了我堅定的信仰和堅強的后盾。在最艱難的時候,也正是黨旗的指引,讓我一路堅持下來。我曾賦詩“雖無青云之志可敘,但有白首之心可鑒”自勵,也用實際行動印證了信仰的力量和無悔的追求,在履職盡責中彰顯了一名律師黨員的責任與擔當。
講述人>>>王福海
打開封塵多年的手提箱,35 年前刻意留下的入黨誓詞映入眼簾,雖然那張紅色的紙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光鮮,但入黨前我對加入黨組織的渴望以及入黨后我努力工作的場景記憶猶新。
1981 年,在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蠶業(yè)研究所工作的我,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1986 年7 月12 日,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面對鮮紅的黨旗,我宣誓“一生聽黨話、跟黨走”,決心用實際行動為黨旗增光輝。
從此,我把入黨作為一個新的起點,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繼1988 年通過自學考試取得統計專業(yè)大專畢業(yè)證書后,我又參加了經濟管理專業(yè)本科段學習,并將所學用于實踐。突出的工作業(yè)績,使我獲得了很多榮譽。
伴隨著國家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我的工作崗位從1996 年年初開始逐步轉向單位內部審計、黨務、機要和離退休管理。我無條件服從組織安排,虛心向老同志請教,并努力自學專業(yè)知識。
1996年之前,單位內部審計工作一直是空白,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借鑒。為此,我一邊參加培訓,一邊在實踐中探索。1996 年至2000 年,我先后完成了13項內部審計工作,并逐步從門外漢成長為熟悉業(yè)務的審計員。
2000 年3 月,單位與華東船舶工業(yè)學院合并,我服從組織安排,先到宣傳部《華東船院報》做編輯,后來為了照顧病重的母親,回到了蠶研所,工作重點放到了黨務、對外宣傳報道、工會以及學生管理上。作為一名黨務工作者,我從基礎性工作做起,對要求入黨的同志進行核對統計,對全所黨員現狀進行統計分析,在電腦中建立黨員名冊等,將財務管理方法運用到黨費管理中。
2009年3月至2014年10 月,我連任兩屆黨支部書記,緊緊依靠支委一班人,從加強組織建設、抓先進性教育、開展“最佳黨日”活動入手,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支部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我自2009 年4 月主持工會工作的那天起,一心為職工著想,積極組織參加學校舉辦的活動外,還找準“單位所需、職工所盼、工會所能”結合點,利用職工之家,有的放矢地舉辦了一系列職工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贏得了廣大職工的良好口碑。
回首往事,深感自己的點滴成長和進步都離不開黨的教育和培養(yǎng)。如今,我已退休,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將繼續(xù)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用自己的光和熱為黨旗再增光輝。
講述人>>>趙大松
1949 年12 月,我出生在一個工人家庭,父親做鐵匠,母親在絲廠做工,勤儉持家。
1963年,我投身到了學雷鋒活動中,組織學雷鋒小組,進工廠企業(yè)義務勞動,進社區(qū)參加“四防隊”,在里弄巡路,參加社區(qū)宣傳隊等公益活動,自此,樹立了要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的人生目標。
1969 年2 月,我到老家無錫縣新安公社春光大隊周涇東生產隊插隊落戶,與貧下中農一起干農活,并學習農技開手扶拖拉機。由于會寫黑板報、刻鋼板,又被借到公社駐大隊工作隊任材料員,后轉任大隊治保主任……通過農村的工作實踐和艱苦磨練,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意志提升了。
1976 年回城后,我經歷了好多工作崗位。在每一個崗位上,我都愛崗敬業(yè),認真做好每一項工作。1993年初,無錫市崇安區(qū)勞動局籌建區(qū)車輛管理所,決定調我到區(qū)勞動局。但因區(qū)政府信訪辦負責人突然中風,區(qū)領導找我談話,我毫不猶豫地說:“服從組織安排?!蔽艺J為,“一個人最大的幸福,就是在黨的事業(yè)需要時,能為黨做點事情”,就這樣在信訪崗位上一干18年,在黨旗指引下,我不斷成長,平時工作“看得出”,關鍵時刻“豁得出”,于1999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退休后,我被區(qū)司法局、區(qū)法院聘為專職人民調解員(俗稱“老娘舅”),被區(qū)人大聘為人民陪審員,被省、市委老干部局聘為“增添正能量活動”宣講員,被區(qū)委組織部聘為紅色講師團成員并擔任區(qū)關工委法治宣講團團長,還在風光里社區(qū)成立了“趙大松調解工作室”、在崇寧路社區(qū)設立“老娘舅工作室”,化解矛盾糾紛,處置突發(fā)事件。2013年至今,我每周六參加微公益進社區(qū)活動,開展法律咨詢,并打出了“大松幫忙”品牌,足跡遍布梁溪區(qū),還延伸至其他區(qū)。
在黨旗的指引下,我踏實走好人生每一步,給黨和人民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