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 傅新星 莫玲燕 陳雪清
人工耳蝸植入(CI)技術使患有嚴重聽力損失、不能從助聽器中受益的人群獲得了極大幫助,人工耳蝸電極可繞過外耳、中耳及內(nèi)耳毛細胞,直接刺激螺旋神經(jīng)節(jié)細胞和聽覺神經(jīng)纖維,幫助患者恢復聽覺感知。人工耳蝸植入者對聲音的辨別直接影響其言語康復,因此選擇適當?shù)姆椒ㄔu估人工耳蝸植入后的效果,對了解患者康復情況非常必要。
失匹配負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是聽覺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的主要成分之一,MMN是在一系列重復的標準刺激中嵌入偏差刺激誘發(fā)出的反應,是標準刺激和偏離刺激產(chǎn)生的波形相減得到的差異波,刺激信號在頻率、強度、時長、音色及音調(diào)等方面的差異均可誘發(fā)MMN。MMN存在表明聽覺系統(tǒng)可分辨出具有不同聲學特性的刺激,并且MMN可以在受試者不主動參與的情況下記錄到,因此越來越受到臨床工作者的重視。
目前,用MMN做為客觀指標評價人工耳蝸康復效果,多集中在與健聽人群比較的橫向研究,本研究對一組成人人工耳蝸受試者進行縱向評估,比較開機1、3、6個月時MMN結果,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來自我院行多通道人工耳蝸植入的成人語后聾患者10例,男女各5例;年齡19~51歲,平均31.4±10.4歲。右利手。術前均為雙耳極重度感音神經(jīng)性聾,病程3個月~23年,平均8年3個月,術前均有一定言語能力,所有患者均使用奧地利MEDEL公司人工耳蝸產(chǎn)品。體內(nèi)植入設備為PULSARci 100,體外設備為OPUS 2。人工耳蝸言語編碼策略為FSP。術中電極全部植入,術后電極均可正常使用。
誘發(fā)電位記錄設備為美國E G I 公司G e o d e s i c Sensor NetTM高導聯(lián)腦電分析系統(tǒng),配備128通道電極帽。測試前將電極帽浸泡在鹽水中3~5分鐘,受試者測試前一天清潔頭部,電極阻抗<40 kΩ。眼動電極:在雙眼上下方的電極監(jiān)測眼球垂直運動,雙眼旁邊的電極監(jiān)測眼球水平運動。參考電極為Cz電極、地極為“COM”電極(位于Pz電極前方)。數(shù)字帶通濾波為0.1~30 Hz、采樣率為500 Hz。使用Net Station(EGI,USA)記錄腦電圖數(shù)據(jù)并存貯,用于離線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Eprime 2.0軟件呈現(xiàn)刺激,在聲場中通過揚聲器給聲。揚聲器與頭部水平,入射角呈0°,距受試者頭部1 m,聲強為60~70 dB SPL(以患者感覺舒適為準)。刺激信號為/ba/和/da/,采用經(jīng)典oddball刺激模式,/ba/為標準刺激,/da/為偏差刺激。刺激聲持續(xù)時間350 ms,刺激間隔900 ms。標準刺激和偏差刺激呈現(xiàn)概率分別為80%和20%,標準刺激誘發(fā)的反應疊加800次,偏差刺激誘發(fā)的反應疊加200次。
言語測試:測試場地為標準雙間隔聲室,本底噪聲<20 dB A。將電腦與聽力計連接,校準后通過聲場給聲,受試者面對音箱,距離1 m左右,音箱高度與頭部平齊。采用漢語(普通話)測聽詞匯表(mandarin speech test material,MSTM)7張詞表,每表50個單音節(jié)詞,隨機抽取一張詞表。測試前由工作人員對受試者進行指導,反應方式為受試者聽到測試詞后復述,當受試者沒有聽清楚時,鼓勵猜測,測試結束后計算正確率,得分=(復述正確的單音節(jié)詞數(shù)/50)×100%。
測試環(huán)境和步驟:10例受試者分別于人工耳蝸開機后1、3、6個月時,在我院隔聲屏蔽室內(nèi)進行ERP記錄和言語測試。ERP測試時,受試者為坐位,佩戴好電極帽后配戴人工耳蝸,言語處理程序及設置選擇為患者目前最常使用者。測試前向受試者講解測試要求,安靜放松,觀看無聲有字幕的DVD,并忽略聽覺刺激。在整個測試過程中,密切注意受試者狀態(tài),發(fā)現(xiàn)其困倦,立即停止測試,到室外放松,然后再繼續(xù)測試。測試時間約30分鐘。
觀察全部128個通道記錄到的腦電反應,選擇波幅最大的Fz電極做為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Net Station(EGI,USA)系統(tǒng)將腦電圖數(shù)據(jù)進行離線數(shù)據(jù)分析,經(jīng)過濾波(0.1~30 Hz)、腦電分段(-100~+600 ms)、偽跡去除、壞通道替換、疊加平均、參考電極轉(zhuǎn)換(全腦平均)和基線校正等步驟后,取Fz點記錄的波形進行分析,用偏差刺激波形減標準刺激波形,取150~300 ms平均波幅做為MMN波幅,取MMN波形的起始點作為潛伏期,通過Net Station工具軟件自動測量數(shù)據(jù)并導出,進行分析處理。
所有測量數(shù)據(jù)用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對開機后1個月、3個月和6個月數(shù)據(jù)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統(tǒng)計結果,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0例患者的測試結果見表1,其中5例言語識別較好者平均耳聾時間為4.0±1.7年,5例言語識別較差者平均耳聾時間為13.6±8.7年,經(jīng)分析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3<0.05)。10例受試者人工耳蝸開機后1月、3月、6月時言語識別率、MMN潛伏期、平均波幅的均值和標準差見表2,開機后1個月言語識別率與3個月和6個月有顯著差異(P<0.05)。
表1 10 例人工耳蝸受試者開機1月、3月和6月言語和MMN 測試結果
表2 人工耳蝸開機后1月、3月、6月的言語識別率、MMN 潛伏期、平均波幅的均值和標準差
開機后至半年時間內(nèi),10例受試者的MMN群體平均波形見圖1。5例受試者開機后1個月可記錄到MMN,此后的3個月和6個月言語識別率增加,MMN波幅增加,群體平均波形見圖2;另外5例受試者3個時間段的MMN波形分化欠佳,開機6個月其言語識別率均<20%,在群體平均波形上,開機6月時的MMN波形分化尚可(圖3)。
圖1 10例受試者開機1、3、6月后平均MMN波形
圖2 5例MMN波形較好者開機1、3、6月平均MMN波形
圖3 5例MMN波形較差者開機1、3、6月平均MMN波形
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10例受試者開機1個月言語識別率分別與3個月(P=0.023)和6個月(P=0.022)識別率有顯著差異,MMN潛伏期和波幅的差異在3組之間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目前,評價人工耳蝸康復效果通常采用言語測試法,言語測試法需要受試者主動配合,其結果受到受試者知識背景、詞表選擇等因素影響;腦電(electroencephalogram,EEG)記錄法是一種無創(chuàng)、客觀的測試方法,可以在毫秒級的時間分辨率上研究大腦的認知和感知功能,特別是聽覺ERP,可記錄與聽覺事件相關的大腦電位變化,得到了廣泛應用。
MMN是聽覺ERP的主要成分之一,大腦將重復性的刺激(標準刺激)短時存儲于感覺記憶里,并與新傳入的刺激進行比較,如果與記憶中刺激不同(偏差刺激),將會激活自動檢測功能,隨即出現(xiàn)MMN。MMN可以在受試者不主動參與的情況下檢測相對復雜的腦功能,MMN的波幅和潛伏期隨受試者對小刺激識別能力的增強而變化,可用于預測主觀行為識別的準確性[1~4]。由于MMN的這些特點,很多學者將其用于人工耳蝸術后言語識別能力評估。CI術后言語表現(xiàn)較好者,其MMN波形與健聽人群相近,而言語表現(xiàn)較差者MMN波幅較低,潛伏期延長[5~8]。
本研究觀察了10例成人CI術后患者從開機至6個月的言語識別率與語言聲誘發(fā)MMN之間的縱向關系,從MMN的群體平均波形看,MMN波幅隨言語識別率不斷增加,潛伏期有縮短趨勢,但統(tǒng)計學顯示只有1個月與3個月和6個月的言語識別率有統(tǒng)計學差異,其他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可能與受試者例數(shù)較少有關。Lonka等[9]隨訪了5例人工耳蝸受試者,出現(xiàn)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試言語辨別能力改善,MMN波幅增加,但由于參與者較少,未發(fā)現(xiàn)MMN波幅和潛伏期與言語表現(xiàn)間的相關性。在本研究中,開機后1~3個月波幅增加明顯,3~6個月波幅增長趨于飽和[10,11],可能與MMN特點有關,標準刺激與偏差刺激的差別越大,MMN波幅越大,本研究在3個時間段測試MMN,所用刺激聲相同,因此受試者能夠辨別出兩者差異后,波幅不再增加,提示相同刺激聲誘發(fā)的MMN,其波幅指標可能不適合用于縱向長期跟蹤觀察言語識別的改善。由于本文只研究了開機后6個月的結果,通過更長時間的跟蹤測試,可以更好的觀察兩者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中5例受試者在1、3、6個月3個時間段的MMN波形分化較差,開機6個月其言語識別率均<20%,平均耳聾時間13.6年,顯著長于言語識別率較好的受試者(平均4.0年)。但在群體平均波形上,開機6月時的MMN波形可被識別。此種情況有可能是MMN個體分析時信噪比較低,而群體平均波形可改善信噪比,提供清晰反應波形[12,13]。言語識別能力也與MMN出現(xiàn)有關,Singh等[7]使用MMN對CI患者長期評估中觀察到,在言語表現(xiàn)不佳的植入者中,只有15%~20%可記錄到MMN。兩年后,言語表現(xiàn)不佳的植入者中,50%言語表現(xiàn)良好并記錄到了MMN,25%雖然沒有記錄到MMN,但言語表現(xiàn)良好。因此,本研究中這5例受試者需要通過長期觀察確定植入效果。
人工耳蝸工作時產(chǎn)生的電信號偽跡會對包括MMN在內(nèi)所有ERP反應造成干擾,短時程刺激(40毫秒以內(nèi))產(chǎn)生的電信號偽跡可以從ERP信號中分離,因為這些偽跡在時間上先于腦電反應的響應;然而,對于時程較長的音樂或語音刺激,偽跡可能會貫穿整個ERP反應[14]。本研究也遇到了相似問題,筆者觀察到人工耳蝸產(chǎn)生的偽跡主要集中在人工耳蝸植入側和枕部,所以選擇Fz電極用于分析,此處受干擾較小,對MMN的識別影響不大。在國外文獻報道中,2010年以前較少提及偽跡干擾問題[15~18],2010年以后多采用獨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去除人工耳蝸偽跡[8,19~21],國內(nèi)此類報道較少[22]。ICA法可以在盡可能去除偽跡干擾的情況下,較少地損失ERP成分,可用于多導ERP測試的偽跡去除。Ortmann等[23]認為在標準刺激和偏差刺激中均含有相同的人工耳蝸偽跡成分,兩者相減提取MMN時,可以消除部分偽跡。采用此類“減法”去除人工耳蝸偽跡的方法其他學者也有報道[14,24]。
綜上所述,成人人工耳蝸開機后1~6個月,言語識別率不斷增加,MMN波幅增大,潛伏期有縮短趨勢,而由于受試者例數(shù)限,并未觀察到MMN波幅和潛伏期隨開機時間變化的相關性,需要后續(xù)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