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淑娟,張 蓉,郭雪艷,閆春英,金 燕,吳隨寧
(陜西省人民醫(yī)院,陜西 西安 710068)
肝硬化為引起食管胃靜脈曲張(Gastroesophageal varices,GOV)發(fā)生的主要原因。研究發(fā)現,在肝硬化患者中,GOV的發(fā)生率約為50%,為導致肝硬化患者病死率增高的重要危險因素[1]。臨床中一般將內鏡作為肝硬化GOV診斷和治療的主要方法,其能夠對血管曲張程度、曲張血管形態(tài)、出血風險等進行有效評估,療效確切,但是無法明確門腔分流等的情況,且往往需多次治療,療效有限[2]。近年來,門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of portal vein,CTA)由于可有效顯示門脈血管解剖情況,明確血管結構、空間毗鄰關系等信息,在肝硬化GOV診斷中的應用逐漸廣泛[3]。報道發(fā)現,門脈CTA可有效增強對肝硬化GOV的診斷價值,提高治療的精準性和安全性[4]。但目前關于門脈CTA聯合內鏡在肝硬化GOV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納入陜西省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收治的肝硬化GOV患者180例,對此進行了分析。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陜西省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收治的肝硬化GOV患者1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各90例。其中對照組男56例,女34例,年齡23~72歲,平均(48.26±15.21)歲,肝硬化病因中,病毒性73例,自身免疫性5例,酒精性9例,其他3例,肝功能分級中,Child-Pugh A級16例,B級68例,C級6例。聯合組男53例,女37例,年齡21~70歲,平均(47.15±14.64)歲,肝硬化病因中,病毒性70例,自身免疫性6例,酒精性10例,其他4例,肝功能分級中,Child-Pugh A級14例,B級67例,C級9例。兩組的年齡、性別、肝硬化病因以及肝功能分級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后進行。病例納入標準:符合肝硬化和GOV的診斷標準[5];資料完整;均為首次治療;接受隨訪。排除標準:合并心腎等臟器功能明顯障礙;精神疾??;惡性腫瘤;免疫功能不全;失血性休克;妊娠和哺乳期婦女;不耐受治療;肝性腦病;食道狹窄;嚴重腹水;過敏體質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于入院后進行保肝、β受體阻滯劑、抑酸等常規(guī)治療,并于術前禁食12 h。
1.2.1 對照組:麻醉后,首先使用日本EVIS LUCERA 260奧利巴斯電子胃鏡檢查系統(tǒng)對患者十二指腸球、胃等部位進行檢查,明確GOV范圍和嚴重程度。隨后使用“三明治法”進行治療,向曲張靜脈內注射康派特醫(yī)用膠1.0 ml,注射1~6個點,隨后采用套扎器對GOV進行套扎治療。對于直徑≥1.5 cm的曲張靜脈,使用聚桂醇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80445)進行硬化治療,劑量為10~40 ml。
1.2.2 研究組:使用CTA聯合內鏡進行診斷和治療。首先于術前口服2%泛影葡胺(國藥準字H43021315)500 ml,使其充盈小腸、胃等部位。隨后使患者仰臥,使呼吸平穩(wěn),注射碘佛醇(國藥準字H20041796),劑量為1.5 ml/kg。隨后使用德國西門子炫速雙源螺旋CT進行掃描,掃描范圍為肝頂至髂嵴,動脈期掃描參數:層厚5 mm,層間距5 mm,閾值100 Hu,靜脈期掃描參數中,層厚和層間距均為1 mm。使2名經驗豐富的影像科醫(yī)師對診斷結果判斷,明確GOV血管位置、數量、嚴重程度,以及分流等情況,發(fā)生爭議后,經協商后得出結論。隨后行內鏡下治療,方法同對照組。對于CT檢查下,直徑≥1.5 cm的曲張靜脈,使用聚桂醇注射液進行硬化治療,劑量為10~60 ml。術后對兩組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密切觀察,并進行抗感染、禁食、抑酸等常規(guī)治療。治療后4周囑患者來院進行內鏡復查,對于GOV未消失的患者,行再次內鏡治療,直至GOV消失。
1.3 觀察指標
1.3.1 門脈CTA和內鏡對肝硬化GOV分型的診斷一致性: 使用Kappa檢驗對門脈CTA和內鏡對肝硬化GOV分型的診斷一致性進行分析。其中根據胃和食管靜脈曲張的位置和發(fā)生情況,將肝硬化GOV診斷分型分為:GOV1型,GOV2型,IGV1型和單純食管靜脈曲張(EV)[6]。
1.3.2 GOV改善情況:治療2周后,比較兩組的治療改善率。評價標準[7]:①消失:治療后,患者GOV消失,或基本消失,僅在賁門附近發(fā)現靜脈栓;②顯效:治療后,患者胃底曲張靜脈呈現條索狀,且體積下降超過50%,同時食管曲張靜脈直徑下降,未見紅色征;③有效:治療后,患者胃底曲張靜脈體積下降25%~50%,同時食管處曲張靜脈直徑下降,可見紅色征,或未見直徑下降,僅見紅色征;④無效:不符合上述條件者均為無效。其中治療改善率=(消失+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3 臨床結果:對兩組治療后均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記錄兩組的治療次數、住院時間、復發(fā)率以及GOV消失時間。其中復發(fā)是指隨訪中內鏡檢查發(fā)現患者治療后GOV再次發(fā)生。
1.3.4 安全性:記錄兩組治療后異位栓塞、胸痛、吞咽困難、上腹不適、食管狹窄、術后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2.1 門脈CTA和內鏡對肝硬化GOV分型的診斷一致性分析 門脈CTA和內鏡在對肝硬化GOV分型的診斷中,具有較好的診斷一致性,見表1。
表1 門脈CTA和內鏡對肝硬化GOV分型的診斷一致性分析(例)
2.2 兩組治療后GOV改善情況比較 聯合組治療后GOV改善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GOV改善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治療的臨床結果比較 聯合組的治療次數、GOV消失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住院時間和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的臨床結果比較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均未出現食道狹窄、異位栓塞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治療后,聯合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例(%)]
GOV是肝硬化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每年約有8%的患者發(fā)展為GOV,并與肝硬化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具有明顯的相關性[8]。目前臨床中主要通過內鏡、藥物、經頸內靜脈肝內門體分流術(TIPS)等方法對GOV進行治療,其中肝硬化GOV患者由于肝功能障礙,對藥物代謝能力減弱,并且可使患者肝臟的負擔增加,使藥物的療效有限[9]。TIPS等手術方法雖然能夠快速減輕門靜脈高壓,止血效果好,但是創(chuàng)傷大,并不能明顯減低患者的早期病死率,且主要應用于急性GOV破裂出血中[10]。內鏡由于能夠在直視下對肝硬化GOV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進行診斷,且微創(chuàng)、安全性高,在減輕GOV方面療效確切,目前已經成為治療肝硬化GOV的首選方法[11]。然而研究發(fā)現,內鏡對GOV單次治療效果有限,往往需要多次治療,且治療后復發(fā)率高[12]。因此如何減少肝硬化GOV的術后復發(fā),減少治療次數,縮短GOV消失時間,已經成為目前臨床中密切關注的問題。研究發(fā)現,門脈CTA能夠對門靜脈系統(tǒng)、引流血管以及GOV擴張程度等情況進行清晰顯示,在GOV診斷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13]。
本研究發(fā)現,門脈CTA與內鏡對肝硬化GOV分型的診斷符合率較高,提示二者在對肝硬化GOV分型的診斷中均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但是7例經內鏡診斷為EV的患者,經門脈CTA診斷,4例為GOV1型,3例為GOV2型,這可能是由于當患者胃靜脈曲張嚴重程度為輕度時,曲張血管在胃壁肌層中,未到達管腔,且其表面色澤與正常黏膜較難進行區(qū)分,使內鏡診斷下的漏診率較高[14]。門脈CTA可對胃壁不同層次進行有效的顯示,進而有助于發(fā)現輕度胃靜脈曲張,提高對肝硬化GOV的診斷效果。有研究發(fā)現,內鏡在對GOV的診斷中,由于難以對曲張血管直徑進行測定,進而使其在對GOV的分級診斷中同樣可能產生一定的限制[15]。
目前認為,通過全面明確肝硬化GOV患者曲張靜脈數量、范圍、供血血管、分流等情況,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復發(fā)率[16-17]。本研究將門脈CTA聯合內鏡應用于肝硬化GOV的治療中,結果發(fā)現與單獨應用內鏡進行診斷和治療相比,門脈CTA聯合內鏡治療能夠明顯提高對肝硬化GOV的改善率和安全性,減少治療次數以及GOV消失時間。這可能是由于內鏡診斷雖然能夠有助于明確靜脈曲張的部位、嚴重程度、形態(tài)等信息,但是對門脈側支循環(huán)、胃腎分流等的診斷價值有限[18]。CTA能夠通過三維重建明確門靜脈系統(tǒng)中血管的形態(tài)、走形、分布、開放性以及側枝循環(huán)情況,提高對胃靜脈曲張的診斷價值,有助于對GOV的精準分型,同時還可對門體分流進行有效顯示,進而可為治療方案的優(yōu)化提供更為可靠的信息,使對GOV的治療效果得到明顯改善,安全性提高[19-20]。
綜上所述,門脈CTA和內鏡在對肝硬化GOV分型的診斷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門脈CTA聯合內鏡在肝硬化GOV治療中,可有助于提高對肝硬化GOV的改善效果,減少治療次數和GOV消失時間,且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