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相信許多身處華北地區(qū)的同學都感受了一次“世界末日”般的沙塵暴天氣。一張沙塵彌漫下如同古畫的北京角樓照片,在網(wǎng)絡上被瘋狂轉(zhuǎn)發(fā)。然而,如今的惡劣天氣愈加頻繁,調(diào)侃之余,也值得我們每個人高度重視,畢竟這一次沙塵暴的起源地是蒙古國,許多牧民在沙塵暴中失蹤了,甚至有人因此死亡。
編輯有話說
這場沙塵暴竟也是全球變暖的后果之一,人類排放溫室氣體導致全球變暖,特別是北半球氣溫升高。如今的蒙古國正在經(jīng)歷著“高溫加速土壤水分下降,而土壤干燥又加速當?shù)馗邷亍钡膼盒匝h(huán)。這不僅僅會使沙塵增加,而且植被的流失、土地的貧瘠程度也會增高,野羊、羚羊和駱駝等大量草食動物正掙扎在生死邊緣,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漸漸崩壞。一個地方的生態(tài)被破壞,會引發(fā)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梢?,“同呼吸共命運”絕不只是一句空話,而是實實在在的真諦。
前不久,經(jīng)典科幻電影《阿凡達》重新上映,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電影里懸浮云間的柱狀山峰“哈利路亞山”無疑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別是中國觀眾。因為這個震撼的特效場面,其靈感正來源于中國著名的名山大川。據(jù)坊間傳言,電影取景地可能是安徽黃山,其中部分場景與湘西張家界的特殊地貌“乾坤柱”也十分相似。當年《阿凡達》上映之時,黃山、張家界急忙以此作為噱頭,趁機宣傳,張家界的“乾坤柱”更是改名為與中國文化十分不協(xié)調(diào)的“哈利路亞山”。
編輯有話說
“湘西王村”變成了“芙蓉鎮(zhèn)”,福建土樓古榕遮天的“漳州長教”變成了“云水謠”;岳陽幕阜山旅游區(qū)將傳說中的“女媧補天墊腳石”改名成向中國女排致敬的“鐵榔頭”,滁州瑯琊山因為《瑯琊榜》的熱播,將明代所建的“會峰閣”改成“瑯琊閣”……近些年,越來越多的景點為了蹭熱度而改名,這些歷史悠久的自然風光和人文建筑名,明明有著深厚的古典意蘊,卻被浮躁的管理者無情拋棄,實在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xiàn)。
上海一家肯德基開設“食物銀行”的新聞,得到了很多人的關(guān)注。所謂“食物銀行”,就是餐廳等商家將一些臨期的食品免費發(fā)放給部分生活上有需要、三餐難以為繼的人。這家肯德基將當天剩下的食物或半成品放到店門口的冷柜中,還非常細心地標注了加熱方法和保質(zhì)期,希望能幫助到社區(qū)中的孤寡老人,初衷很好。然而沒想到的是,冷柜的食品剛剛“上架”,便遭到許多大爺大媽的圍堵瘋搶,幾秒鐘便被洗劫一空,場面失控,毫無秩序。而這些大爺大媽,看起來絕非缺衣少食的人。
編輯有話說
無獨有偶,如今有許多年輕女性,特意到服裝店的試衣間試穿童裝,因為童裝尺碼小,就會變成“緊身衣”,可以凸顯身材。而她們試穿之后卻從來不買,只是為了對著試衣間的鏡子拍個自拍而已。很多衣服被蹭上了化妝品變臟,甚至被撐到變形。自私自利的人精神上是貧窮的,精神富足的人也許沒有講究的吃穿住行,但他們能理解別人的善意,能隨時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會給他人帶來困擾。一時占了便宜,卻叫人看不起,得不償失。
在我們的課本之外,生活中還有著更廣泛和深奧的科學知識,想要了解這些知識,紀錄片是很不錯的選擇。早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就拍攝了紀錄片《宇宙》,由著名的天文學家卡爾·薩根主導制作。這部紀錄片影響巨大,許多美國年輕人因此走上了科學研究之路。提到天文、地理、生物等各方面的科普紀錄片,人們總會首先想到英國的BBC、美國國家地理和探索頻道,而反觀我們中國的紀錄片,如今拍攝美食和傳統(tǒng)文化的越來越多,但真正優(yōu)秀的科普紀錄片卻寥寥無幾。
編輯有話說
不得不承認,我國在這一領域不夠重視。美食主題往往更吸引大眾,收視率很高;而拍攝自然科學主題,需要大量專業(yè)人員的支持,沒有足夠的資金和經(jīng)驗無法維系。美食紀錄片固然值得欣賞,然而我們不能忽視科普紀錄片更深遠的社會價值———普及知識、培養(yǎng)興趣,以至涌現(xiàn)更多科技人才。實際上,我們國家的科學水平在很多領域已經(jīng)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很多最新科學發(fā)現(xiàn)也出自我國,然而眾多成就卻少有國人知曉,也無法引起更多青少年對科學的向往。期待更多中國自己的科普紀錄片早日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