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燕
(河南省濮陽市范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濮陽 457500)
本研究用補腎化瘀法輔治腦梗死效果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診治腦梗死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3~74歲,平均(58.63±4.72)歲;病程2個月~5年,平均(3.28±0.14)年;梗死部位為基底節(jié)14例,腦葉6例,丘腦8例,其他2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5~75歲,平均(58.53±4.59)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3.31±0.21)年;梗死部位為基底節(jié)13例,腦葉7例,丘腦7例,其他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經(jīng)CT、MRI診斷均確診為腦梗死,與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描述相符[1],簽訂知情同意書,神志清醒且能夠積極配合治療,年齡大于等于18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有心肝腎功能疾病,精神障礙,近期接受過影響觀察指標的相關治療,存在語言交流溝通障礙、聽力障礙以及無法配合研究,對研究藥物不耐受,合并出血傾向,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或惡性腫瘤疾病。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降糖、降壓治療,維持血壓、血糖在正常范圍,與此同時輔之以抗血小板聚集治療,糾正水電解質失衡。另給予依達拉奉(國藥集團國瑞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056)30mg溶入100mL 0.9%氯化鈉溶液中靜脈滴注,日2次。
觀察組加用補腎化瘀法治療。黃芪30g,天麻、白術、丹參、茯苓各15g,川芎、當歸、桃仁、白芍、地龍各10g,紅花、水蛭、制半夏、甘草各6g。日1劑,水煎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服用。
兩組療程均為3個月。
中醫(yī)證候積分、NIHSS評分、ADL評分。①中醫(yī)證候積分。中醫(yī)證候主要評估癥狀為偏身麻木、半身不遂、失語、口舌歪斜4項,采用5分制原則,評分與癥狀呈正比,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2]。②神經(jīng)功能缺損。參照NIHSS量表,評分最高為42分,分值與患者神經(jīng)功能受損程度為正相關,評分越高表示受損越嚴重。③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參照《日常生活活動評分量表》[3],評分范圍為0~100分,根據(jù)分得分可分為良、中、差3個級別,分值范圍分別為>60分、41~60分、≤40分。
臨床體征、癥狀消失、肢體及語言功能恢復正常、NHISS評分降低90%以上記為顯效。癥狀緩解、肢體語言功能改善、NIHSS評分降低45%~90%記為有效。癥狀無變化或加重記為無效。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分,±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偏身麻木 半身不遂 失語 口舌歪斜觀察組 治療前 3.56±0.68 3.49±1.09 4.33±0.58 3.81±0.32(30例)治療后1.08±0.54△1.31±0.23△1.13±0.48△1.04±0.31△t 5.703 4.947 7.375 4.560 P <0.05 <0.05 <0.05 <0.05對照組 治療前 4.21±0.74 3.42±1.19 4.33±0.59 3.77±0.29(30例)治療后 2.94±0.58 2.41±1.30 2.85±0.33 2.34±0.45 t 4.252 3.247 5.693 3.502 P <0.05 <0.05 <0.05 <0.05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ADL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ADL評分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ADL評分比較 (±s)
組別 例 NIHSS評分 ADL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28.73±6.31 11.22±0.35 45.26±3.53 82.34±4.26對照組 30 28.79±5.33 19.41±3.34 44.94±4.27 60.35±3.56 t 0.197 12.494 1.205 14.239 P>0.05 <0.05 >0.05 <0.05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腦梗死屬中醫(yī)“中風”范疇。多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而發(fā)病。治療應以活血益氣、補腎化瘀為主。補腎化瘀方中黃芪益氣固表,補氣生血,當歸活血補血,白芍養(yǎng)血調經(jīng)、平抑肝陽,川芎活血祛瘀,祛風止痛,桃仁、紅花、水蛭活血祛瘀。全方有活血化瘀、補腎益氣之效。
補腎化瘀法輔治腦梗死可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