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含蝶
(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湖南·長沙 410083)
五感作為人類認知外界的生理途徑,主要分為: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原研哉認為,人的感官是積極主動、踴躍接受外界信息的器官。五感被頻繁的運用于藝術創(chuàng)作中,是因為五感之間密切的關聯(lián),即“通感”。每一個感官看似互不干涉,其實它們之間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系統(tǒng),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代替,并非獨自運行。當外界的刺激影響某一個感官時,其他感官也會感應并產(chǎn)生感官共鳴。五感在環(huán)境景觀設計和建筑設計中的運用是人文情懷的體現(xiàn),觀察人如何感覺外界可以給予我們新的設計方向。
建筑設計與環(huán)境設計在視覺效果方面主要的運用就是光影、色彩、空間等要素。借助不同的外形材質、色彩光影、表面紋理、造型手法等視覺元素形成視覺沖擊,映射給人們不同的心理寓意。人們在生活中獨特而難忘的經(jīng)歷往往與視覺過程相聯(lián)系,以至于視覺感受成了精神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耳可以通過區(qū)別音色音調的微妙變化獲得不同的空間體驗,豐富的音景給人們帶來了生動的生活內容,借助大腦的想象力形成不一樣的景致。通過聲音體驗,我們能感受到材料與空間的特質,以及他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活動場景。利用聲音的特點,我們可以在設計中巧妙運用聽覺器官,給人帶去富有感染力的聽覺感受。例如將流水聲引入園林設計中,營建自然的氛圍感。聽覺極易受到空間格局和空間材質的影響,傳達聽覺信息時要保證周邊環(huán)境的安靜。
嗅覺是一種極具特色的感官體驗,往往帶有一些標志性的意味。在空間設計中應該適當?shù)倪x用人們普遍認可的氣味實施區(qū)域覆蓋。環(huán)境中花草的清香會帶給人們愉快的感受,許多建筑材料本身也帶有特殊的氣味,例如泥土的芳香、原木的木香都能帶給人自然的生機之美。大多數(shù)合成的化工材料是無法比擬這些天然材料帶給人的嗅覺體驗感的。
味覺和空間相互緊密聯(lián)系,局部空間會因為特有的味覺因素而別具一格。在環(huán)境空間體驗中,嗅覺、視覺和味覺常常是彼此輔助影響的,食物帶給人不同程度的美味感受也使多種感官的綜合作用的結果。味覺對人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設計者要不斷探索空間風格和味覺的有機結合,在合適的空間中引用符合空間特點的味覺元素,構建空間的特色風格,舒適的空間環(huán)境不僅是商業(yè)的附加值也是感官的加分項。
人們對觸覺的感知形式通常為硬度、溫度、光滑度,觸覺元素在空間設計中通常指使用材料的紋理、硬度、溫度等方面。在空間設計中我們無法規(guī)避材料感知,混凝土、瀝青、玻璃、沙石,不同的材料會帶來不同的感受。身處環(huán)境之中,我們不斷與周圍事物發(fā)生觸覺關系,起伏的坡地、凹凸的鵝卵石小道、平整的柏油馬路、有彈性的塑膠跑道等等,觸覺的感受影響著人們對環(huán)境的認知。設計者應該在觸覺元素的運用中尋找創(chuàng)新的路徑,讓空間設計更具特色。
良渚文化藝術中心位于杭州市西北,依山傍水,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建筑將自然與人文融洽的結合在一起,從南到北的功能分別是展覽、文化和教育。文化中心體形復雜,三棟建筑單體被覆蓋在巨大屋頂之下,通過分析建筑的組成元素和組織順序,從五感的角度分別分析不同的空間層次。
3.1.1 單體建筑的并置與偏轉
藝術中心的三棟構筑單體在形體特征上遵循著極少主義的原則,基本保有原始的長方體體量。它們都具有不同的內部功能和空間性質,體塊的并置形成了“室內——半室外——室內”的空間變化序列。移除東西雙側建筑體塊,原本閉塞的庭院空間成了開放的半室外灰空間。建筑師希望減少空間之間相互的視線干擾、降低內外的視線關聯(lián),因此單體沿長度方向的立面大部分為實墻且基本無開窗,而沿寬度方向的立面是大面積的玻璃幕墻,外景被最大限度地引入室內,帶給人們明亮開闊、舒適通透的視覺體驗。
3.1.2 大屋頂下的半室外空間
坡度平緩的多邊形巨型屋頂覆蓋在三個建筑單體之上,屋頂界限與下方建筑之間存在著多種出檐距離和角度聯(lián)系,增加了半室外灰空間的層次,也弱化了空間界限。大屋頂覆蓋下的半室外空間更多的具有了室內特征,夏季不會受到太陽的直接照射,因為杭州四季多雨水、夏日炎熱,陰影下的半室外空間使人們在觸覺上對溫度的感知更為柔和舒適,且因為狹管效應,建筑體塊之間通風良好。大屋頂上不均勻的散布著三邊形的小天窗,陽光透過天窗,在半室外空間內形成變換靈動的光斑,不僅讓人們在視覺上擁有點線面的豐富元素可以觀賞,同時也中和了大面積屋頂籠罩下的昏暗陰郁,為感官帶來更多樣的體驗環(huán)境。
3.1.3 聯(lián)結空間的獨立元素
柱子、平臺和階梯連接著各個獨立的空間,在半室外空間中如同雕塑般矗立著。旋轉樓梯、電梯、雙跑樓梯,設計者謹慎的置入這些元素,同時也豐富了視覺效果。人們的視線在這些獨立的元素上留戀轉移,一日之間半室外灰空間的光影流轉,一年四時自然界的風霜雨雪和色彩更迭,人們的通感隨著時間和季節(jié)產(chǎn)生不一樣的感受,任何環(huán)境要素的變化都能造就不一樣的環(huán)境氛圍,這也是空間中最富感染力的地方。
安藤以為,光、水、風、綠植之類的天然元素,需要根據(jù)人的意念抽象處理后再在設計中運用才具有意義。藝術中心東側的水池和花圃以一種人為處理過的方式置入于空間,水面隨著時間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形態(tài),柱子的倒影、陽光的反射、清風的波動,水面指引人的視線不斷延伸,情緒也不斷向遠方的山水綿延。水池將基地與東南的東苕溪緊密關聯(lián),沿河的綠帶、人造庭院以及建筑都被無形的融合在一起,大屋頂融掩映于郁郁蔥蔥的樹林之中。構筑物形態(tài)巧妙的幾何化處理淡化了其存在感,和周邊的風光一起造就了新的獨特景觀。
基地北側的104國道來往的車輛極易造成噪音滋擾,安藤通過聽覺景觀的負設計,清理原始聲音,在馬路與建筑之間置入了茂密的綠化帶,消除來自馬路的喧鬧感,構筑了一個靜謐獨立的新空間。整個建筑周圍環(huán)植著數(shù)百棵染井吉野櫻,每至三月,櫻花如雪,美如畫卷(圖1)。建筑也因為綠植隨著四季發(fā)生變化,生氣勃勃,在視覺與嗅覺上帶給了人們不一樣的體驗感,植物的清香帶來了自然的野性之美。清風、鳥叫、花香、蟲鳴……人的感官被置于自然的容器之中。
圖1:建筑周圍環(huán)植的櫻花(圖片來源:網(wǎng)絡)
藝術中心作為一個開放的公共建筑,有多種通行線路,但依舊能發(fā)現(xiàn)建筑師特意設計的“抑揚頓挫”的半室外空間序列?!耙帧敝笩o論從哪種方式進入建筑,第一眼看到的都是巨大屋頂以及其覆蓋下昏暗的半室外空間,在視覺上為人們營造了平靜寧和的氛圍。兩邊的墻面呈喇叭口的收束狀,端口處滲入的微弱光線吸引著人們步入空間,但愈發(fā)收緊的空間又抑制了人們繼續(xù)向前的心理,此時迎面出現(xiàn)的雙跑樓梯顯然更具吸引力。通過雙跑樓梯上到二層后,突然出現(xiàn)的寬敞的平臺空間與明亮視野,甚至能遠眺周邊景觀,光線的變化使人的心理情緒由“抑”轉“揚”,輕松歡快。“頓”指二層平臺右側墻壁上出現(xiàn)的細窄洞口,洞口接著的是一條昏暗深窄的甬道,走廊的端口若現(xiàn)的微光吸引人步入勘探,而在行進過程中,窄小的空間將人的情緒不斷壓抑,也為之后的空間轉折做下鋪墊。“挫”指走出過道后撲面而來的陽光,涌現(xiàn)拾級而下的大臺階與柱列,微風穿行在柱列之間,給人帶來了感官的通透感。繼續(xù)沿著階梯走下,視野越來越開闊,最終駐足于微波瀲滟的水面之前,建筑、石柱倒影于水面,櫻花、樹叢與遠處的山川綿延融合,該場景成為了空間序列的高潮。
暮春三月,藝術中心巨大的落地窗外,群櫻齊綻,花香四溢。曉書館內的咖啡吧飄來隱約的咖啡香,點上一些甜點,翻開一本書,一個愜意的午后就在此度過。曉書館的一面落地窗外是一池淺水,每至夜晚,圖書館內的燈光、窗框、書格倒映在水面,風起微皺,波光粼粼,幻化成一場風與水與光的游戲。曉書館內十多個原木書架鋪滿墻面且高至屋頂,書香幽靜,落地窗外花開花落,置身其中,從視覺、嗅覺再到聽覺、觸覺、味覺,都得到了充分的滿足。這一自然的容器不僅是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中心,也是人們精神的載體。建筑實體限定出的灰空間都是建筑中富有意義的成分,它們是連接人與自然的橋梁。安藤在設計中總是強調“不確定空間”與“過渡空間”,文化中心大屋頂下的半室外空間是確定功能之間不確定的過渡空間,正是因為其功能的無定義,使空間引入了更多契合人們需求的活動,而半室外空間也憑借著自然環(huán)境的變換,影響人的感官與心理,讓人們享受情緒與精神的層疊起。
良渚文化藝術中心呈現(xiàn)了安藤慣有設計手法與理念,純粹有力的幾何形體、極簡的清水混凝土、富有人文情懷的半室外空間,作品對自然環(huán)境、區(qū)域文化和都市公共生活的融合重組都對現(xiàn)今的建筑設計有特別的啟示。同時也引人思考,如何在設計中保有現(xiàn)代建筑形式的同時,融入符合地域文化特色與自然條件的傳統(tǒng)建筑神韻。通過對藝術中心的五感設計思路分析,設計師應當意識到環(huán)境空間與五感體驗的良好結合能帶給人愉快的身心感受,可以引導優(yōu)化人的行為模式。在未來的設計實踐中,設計師應當更多的因地制宜,將五感融入環(huán)境設計之中,創(chuàng)造具有人性關懷的優(yōu)秀作品,不斷探求設計的新道路,為人類構建更宜居的生活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