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飛 梁倩華 黃月婷 楊鵬英
乳腺癌屬于病死率與發(fā)病率雙高的惡性腫瘤病種[1],對于廣大女性群體之心身健康水準負面影響明顯而巨大[2],精準醫(yī)療、人文醫(yī)療時代的到來,使得乳腺癌疾控模式逐步發(fā)展為多學科多形式綜合疾控模式,健康教育被視為綜合疾控體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之一[3],是與乳腺癌患者治療康復全期密不可分的干預項目[4],全期差異化疾病管理框架指針對病種發(fā)生進展全程中各不同階段設計與實施不同內容與方式的疾病管理活動,專題教育活動指為某一教育目標而于某一特定時機圍繞某一特定主題所精心設計實踐的教育活動,我們嘗試采用基于全期差異化疾病管理框架的雙線專題教育活動對乳腺癌患者施加干預,效果較好,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10月醫(yī)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年齡18~70歲,確診乳腺癌,認知溝通能力正常,接受手術治療及術后放化療干預,知情同意。排除條件:并存器官功能衰竭的晚期危重病例,復發(fā)病例,并存其他惡性腫瘤,認知溝通缺陷,精神異常,拒絕參與,未完成治療計劃,突發(fā)病情惡性變化處于危重狀態(tài)者。以入院時間為據(jù)分為兩組,2019年3—12月的40例患者為對照組,平均年齡50.59±4.22歲;初中及以下19例,高中及以上21例。2020年1—10月40例患者為觀察組,平均年齡50.63±4.17歲;初中及以下17例,高中及以上2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開展常規(guī)式健康教育,教育形式包括宣教手冊發(fā)放、責任護士口頭授教、宣傳欄展示等,教育內容包括病情觀察、自護、并發(fā)癥管理、圍術期配合注意事宜、復診隨訪時間方式與途徑等,觀察組接受基于全期差異化疾病管理框架的雙線專題教育活動干預,具體實施方式如下:
1.2.1 方案成形 護士長組織護理全員以全期差異化疾病管理框架為基礎,以臨床路徑時間線為指引,以乳腺癌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治療康復各不同階段的健康教育特點與需求為導向,選擇與納入主題鮮明、層次分明、進度合宜的教育活動,并以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雙線方式進行教育活動,最終形成基于全期差異化疾病管理框架的乳腺癌患者雙線專題教育活動方案,方案成形后對全員進行培訓與考核,提高同質化教育可能性。
1.2.2 基于全期差異化疾病管理框架的乳腺癌患者雙線專題教育活動方案的實施
1.2.2.1 線上專題教育活動 個案管理師、責任護理人員負責教育,將乳腺癌綜合治療方案的相關護理內容、疾病不同進展期護理內容、治療康復各期自護內容等形成文字資料,匹配以相應的圖片與視頻信息載體,制作成主題鮮明的微視頻課件,由乳腺癌個案管理師通過微信平臺進行系統(tǒng)化推送供患者下載,責任護士結合患者所處治療不同階段就相應教育主題進行督導式學習與無隙化線上答疑解惑。教育主題包括:乳腺癌基礎知識主題、手術治療護理主題、圍術期并發(fā)癥防控管理主題、圍術期運動主題、功能鍛煉主題、飲食管理主題、睡眠管理主題、情緒管理主題、角色與外觀適應主題、化療護理主題、靶向治療護理主題、內分泌治療護理主題、放射治療護理主題、術后復查管理主題、乳房自檢護理主題、家庭關系協(xié)調主題等。
1.2.2.2 線下專題教育活動 以科室示教室及功能鍛煉室為線下專題教育活動實施場地,按乳腺癌教育所需配置設備,如投影儀,電腦,體位引流架,空氣波治療儀,爬肩訓練梯,功能鍛煉拉手環(huán),量角器,女性乳腺模型,義乳模型,功能鍛煉用手球,頭巾,宣教手冊等。教育活動時間為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下午,教育時間為120 min,教育活動前由個案管理師通過電話、微信、短信等多種方式向患者發(fā)出活動主題通知與邀請,要求每個入組者至少需參加5次以上線下專題教育活動,指導患者依據(jù)自身所需優(yōu)先選擇存在認知模糊點或疑惑的主題進行學習活動的參與。每次教育活動由集體授課與互動體驗兩部分組成,每月1個教育主題,集體授課主題有:乳腺癌術后護理知識主題、術后并發(fā)癥防控知識主題、放化療內分泌等綜合治療護理知識主題、心身康復主題等,互動體驗主題有功能鍛煉主題、情緒管理技術主題、外觀改善與適應技巧主題、文化娛療主題(手工、涂鴉與插花等)。集體授課由乳腺癌個案管理師與高年資??谱o士負責,互動體驗課程由責任護士輪流負責。
①參考黎媛媛等[5]的相關研究成果,自行編制乳腺癌疾控知識掌握度問卷,包括病種危險因素、飲食與作息、并發(fā)癥管理、功能鍛煉、復診復查5個維度各含5個條目,各條目均賦為1~4分,提示完全不知道至完全知道,總分值在25~100分,分值愈高提示該受評者疾控知識掌握度愈佳。②以健康促進生活方式量表[6](中文修訂版)為工具行相應評定,Cronbach’α系數(shù)在0.63~0.81,重測信度在0.69,合計條目40個,各條目均賦為1~4分,提示從不至總是,總分值范疇在40~160分,分值愈高提示該受評者健康促進行為水平愈高。③以焦慮自評量表[7]為工具行相應測評,含評定條目20個均賦為1~4分,各條目分值之和為粗分,粗分乘于1.25為標準分,大于50分為焦慮陽性,分值愈高提示該受評者焦慮度愈重。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疾控知識掌握度評分、健康促進行為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疾控知識掌握度評分、健康促進行為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各治療康復期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治療康復期焦慮評分比較
乳腺癌患者通常需接受包含諸多治療手段的綜合式治療干預,所涉及疾病管理內容繁雜瑣碎多樣,患者自身健康管理知識與健康管理行為的高低與其綜合治療康復結局密切相關,健康教育是促成患者健康觀念、推進健康知識與健康行為發(fā)展的重要手段[8]。乳腺癌患者治療康復全程中會不間斷地面臨各種護理問題,常規(guī)口頭指導式健康教育過于簡單淺表,難以在健康知識與行為維度發(fā)揮良好促進效應。本研究采用基于全期差異化疾病管理框架的雙線專題教育活動對乳腺癌患者實施干預,將全期差異化疾病管理框架中關于全程化管理、動態(tài)差異化分期管理的精髓應用于教育活動之中,隨治療康復進展于不同時期供給內容高度相宜、主題鮮明明確的教育信息支持,維持了治療與健康教育的時機同步化,實時教育、連貫性教育與全程性教育兼?zhèn)洌痪€上與線下雙線教育方式的應用,既安排了理論授課奠定認知基石,又創(chuàng)設了互動體驗機會錘練實操技能;既利用網絡線上課程實現(xiàn)了無空間、時間限制的教育信息傳遞,又利用線下面對面教育活動完成了及時的教育反饋;既利用線上教育大容量優(yōu)勢確保教育信息全面深度化,又借助線下教育突出重點教育與實效教育。教育力度更強,教育信息更完備,超前學習、實時學習、延時學習需求均可獲滿足,知識更易具象化而加深理解吸收,技能有堅實的理論支撐而更易內化外顯。由此可見,基于全期差異化疾病管理框架的雙線專題教育活動有科學的健康教育理論為支持,有互補性完備的線上線下教育為平臺,同時兼顧健康知識傳授與健康行為種植[9],最終協(xié)助乳腺癌患者獲得了良好的健康知識與健康行為提升,如表1所示,觀察組疾控知識掌握度評分、健康促進行為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乳腺癌患者需面對的心理應激源眾多且復雜,如突發(fā)惡性腫瘤確診信息、治療結局的不確定性、女性重要第二性征的改變、治療相關性不良反應的困擾、治療所致外觀改變的沖擊、特殊器官摘除所致的婚姻家庭關系可能改變等,使得乳腺癌患者治療康復全程中始終處于較高程度的不良情緒應激狀態(tài),易致治療康復效果不佳甚至疾病復發(fā)[10-11]。本研究表2數(shù)據(jù)顯示,觀察組患者各治療康復期焦慮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基于全期差異化疾病管理框架的雙線專題教育活動有助于改善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全期差異化疾病管理框架的應用,使教育者可于各不同治療階段針對差異化心理應激源開展針對性認知干預,保持對患者情緒問題的全程連續(xù)合理化關注與解決,線上線下雙線教育活動的開展,創(chuàng)設了大量的護患互動機會與患患交流機會,使乳腺癌患者可及時尋找到情緒傾吐途徑與情感支持來源,在專業(yè)護理人員與同伴支持下,及時解決各治療期引發(fā)與加重心理障礙的因素與問題[12],學會坦然有效應對疾病與治療所帶來的心身與家庭社會巨變,接受失去重要身體部位的心身沖擊,借助他人經驗與專業(yè)教育改善外觀形象,通過涂鴉、插花及手工等文娛療法完成心身修養(yǎng),在大量互動與團體活動中收獲強有力社會支持,故而基于全期差異化疾病管理框架的雙線專題教育活動成功改善了乳腺癌患者各治療康復期焦慮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