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遠利
【摘要】小學階段是實施基礎教育的階段,教師要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閱讀訓練和閱讀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識,培養(yǎng)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發(fā)展,從而提高整體閱讀能力,讓學生通過閱讀不斷獲取語文知識。當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之后,才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享受愉悅與滿足,最終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基于此,本文詳細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學生閱讀能力;有效對策
引言
閱讀是提升個人品格、陶冶心靈的重要途徑,是每個優(yōu)秀學生所必備的良好習慣。而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學科教學無疑是學生閱讀能力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在語文學科中,閱讀占有重要地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是語文教學的目標所在。對每個小學生來講,獲取語文信息的主要途徑就是閱讀。閱讀能活躍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眼界,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影響。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
1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意義
閱讀之所以在學生發(fā)展的過程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因為閱讀能夠對學生各個方面都會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那么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究竟有多么重要呢?首先,內容豐富的閱讀材料,能夠為學生的知識拓展提供內容依據。小學階段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積累好詞好句,并且學習寫作方法,閱讀為寫作積累了不少素材,并且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積累和拓展認知結構的過程。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助于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為學生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為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通過閱讀,學生就能夠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再進行講解,這樣就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意志力比較薄弱的階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是非常必要的,而開展閱讀教學是一個重要的途徑。最后,通過開展閱讀教學,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閱讀習慣,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開闊眼界,從書本中學習到平常接觸不到的各種新鮮事物,而這種新鮮感又可以激發(fā)起學生的探索興趣,從而帶領學生不斷進行閱讀和探索,豐富自身的閱讀體驗,使學生真正愛上閱讀,并從中不斷提高自我。
2小學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對策
2.1充分激發(fā)學生興趣,引發(fā)學生情感體驗
興趣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是最好的指導老師,同時教師也要在課堂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的興趣點不同。激發(fā)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來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針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采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生動性的圖片和視頻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因為低年級的學生對新鮮的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心,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中。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針對所要講解文章的主題,創(chuàng)設一定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文本之中,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1]。
2.2融合角色扮演形式,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活動
小學生對事物通常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在指導學生閱讀學習的過程中,若教師只采用一種方法,學生未免感覺無趣。因此,教師可以組織開展不一樣的閱讀形式。當然,在變換形式的過程中,教師也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以及課堂紀律,避免出現雜亂無章的現象。例如,在開展《父親、樹林和鳥》這篇課文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文中人物進行表演,學生為了能將作者、父親、鳥三個角色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必然會通過反復閱讀、背誦臺詞,加深對人物的了解。在表演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加上肢體語言、眼神、動作等,豐富自己的表演形式,或者對臺詞加以創(chuàng)編。除了角色扮演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定期開展個人閱讀比賽、課本劇表演大賽、辯論大賽等,教師在組織這些比賽時,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使學生獲得良好的活動體驗[2]。
2.3讀寫結合,養(yǎng)成良好的讀寫習慣
讀與寫并立于語文學科的大廈中,猶如建筑之磚木,不可少也。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對閱讀的升華和運用,前者為吸收,后者為傾吐,做到讀寫結合,是提升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對于小學生來說,養(yǎng)成良好的讀寫習慣對其讀寫能力一體化發(fā)展至關重要。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運用讀寫一體化策略,引導學生以讀促寫,在閱讀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同時,體會閱讀的重要性,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讀寫習慣,促進其語文素養(yǎng)的深入發(fā)展。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應本著“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教學原則,以讀寫一體化為策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展開讀寫結合訓練。一方面,教師應以教材或試卷上的閱讀材料為依據,引導學生邊讀邊分析,邊分析邊記錄,如標注段落大意、摘抄好詞佳句、對重點句子進行思考和鑒賞。在此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初步使學生樹立批判性意識,為今后批判思維的形成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教師應開展讀寫結合活動,選擇學生擅長的寫作類型,共同制訂寫作規(guī)則和主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利用閱讀中所學的表達方法、文章結構等進行寫作,并選出最佳作者,在鍛煉學生寫作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明白“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從而提高閱讀信心。最后,教師對學生的作文進行評價,讓學生從評價中獲得來自教師的信任與尊重,鞏固學習成果。通過這樣的方法,有利于學生認識到閱讀和寫作的緊密聯系,使其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樹立讀寫結合意識,并養(yǎng)成為良好的學習習慣[3]。
結束語
綜上所述,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在課堂上利用閱讀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教師也應意識到增強閱讀效果是提高課堂質量的關鍵所在。教師首先應全面了解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然后認真挖掘教材,結合教育切入點科學設計閱讀活動,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艷.關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小學語文教學對策[J].中華少年,2019(29):48.
[2]高曉萍.淺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結合[J].考試周刊,2019(25):48.
[3]張笑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J].教育藝術,2017(0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