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義嬌,馮慶藝,盧 虹,朱 江,林 拓,黃玉華
(廣東省高州市人民醫(yī)院超聲科 廣東 高州 525200)
前置胎盤作為婦產科的一種常見疾病,實際指大于28周妊娠后,因為孕周時間變化,胎盤與子宮下段的附著面積增大,與宮頸口的距離會縮短,胎盤下緣的情況處胎兒先露部[1]。當前部分醫(yī)院采用常規(guī)的彩超檢查方法對孕婦進行檢查,該治療方法操作簡單、損傷小、可重復檢測,并且可清楚觀察到胎盤的種植部位以及與宮頸內之間的位置關系[2]。但是,常規(guī)的彩超檢查由于影像學征象只能顯示局部或廣泛胎盤實質有腔隙血流,并且子宮肌層與胎盤實質間界限模糊、無蛻膜區(qū)域,對胎盤浸潤子宮肌層方面的檢查存在一定局限性[3]。
2018年6月—2019年6月,對我院超聲科128例妊娠晚期孕婦進行檢查,包括31例前置胎盤孕婦(粘連型23例、植入型4例、穿透型4例)。
(1)胎盤粘連:胎兒分娩后胎盤娩出不順利,能有明顯阻力感出現(xiàn)于徒手剝離,剝離后胎盤面情況不一,或完整或毛糙,可能少量滲血,術中能觀察到子宮表面血管擴張、子宮粘連在胎盤組織中。(2)胎盤植入:阻力感出現(xiàn)于剝離過程中,徒手剝離失敗,術中出血量較大,剝離后出現(xiàn)表面不完整。(3)胎盤穿透:剝離過程遇大出血、胎盤與膀胱或直腸界限模糊。
年齡在22~40歲;有剖宮產、人工流產史者;無嚴重肝腎功能障礙;無彩超及MRI檢查禁忌證。
存在生殖道畸形者;不適行彩超或MRI檢查者;嚴重的精神性疾病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
單獨磁共振成像組:年齡(31.52±5.56)歲、孕周(37.16±2.32)h、孕 次(3.32±0.88)剖 宮 產 次(1.89±0.45)。單獨彩超成像組:年齡(32.22±5.45)歲、孕周(36.87±2.21)、孕次(3.21±0.78)、剖宮產次(1.79±0.65)。彩超聯(lián)合磁共振成像組:年齡(33.21±5.55)歲、孕 周(37.67±2.11)、孕 次(3.31±0.68)、剖宮產次(1.89±0.55)。三組患者基本情況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按照檢測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單獨磁共振成像、單獨彩超成像以及彩超聯(lián)合磁共振成像3組,所有患者均進行磁共振、彩超以及彩超聯(lián)合磁共振檢查。超聲檢查方法采用GEVolusonE8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頻率1~5 Hz。磁共振成像檢查通過GE MR3.0掃描儀,采取平衡式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掃描。
患者入院初采集患者基本情況。以手術、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統(tǒng)計產前彩超、MRI篩查前置胎盤效果、不同類型前置胎盤的靈敏度、特異度、約登指數,以及不同方法診斷前置胎盤征象的差異。
采用SPSS 20.0軟件建立數據庫作分析,用(±s)形式描述計量資料,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精確概率,若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雙側概率。
靈敏度比較,從低到高依次為:單獨磁共振成像、單獨彩超、彩超聯(lián)合磁共振成像。特異度比較,從低到高依次為:單獨彩超、單獨磁共振成像、彩超聯(lián)合磁共振成像。約登指數比較,從低到高依次為:單獨磁共振成像、單獨彩超、彩超聯(lián)合磁共振成像。見表1。
三種方法檢測不同類型前置胎盤的效果具體見表2。
表2 彩超聯(lián)合磁共振成像診斷不同類型前置胎盤的效果
不同方法診斷前置胎盤征象的差異顯著(P<0.05),彩超聯(lián)合磁共振成像的檢測效果顯著優(yōu)于單獨進行彩超或磁共振成像。見表3。
表3 不同方法診斷前置胎盤征象的差異
前置胎盤作為目前臨床產科常見的一種急診疾病,該病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明確體現(xiàn)為分娩時出血及產后出血情況,以此造成患者休克、血管內凝血,若情況嚴重,將對產婦以及胎兒的安全造成威脅[4]。有相關研究[5]顯示,彩色多普勒超聲、MRI檢查由于對前置胎盤的檢出率較低等原因,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故而對前置胎盤孕婦的檢查效果較為有限。
結果表明,若單一使用彩超、磁共振成像的方法相較于彩超聯(lián)合磁共振成像檢測前置胎盤的靈敏度、特異度以及約登指數,后者優(yōu)于前者,不同檢測方式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換而言之,結果差異在一定程度上與檢測方法有關。對于彩超而言,因其價格低廉、無創(chuàng)性及快速診斷的特點,故而成為產科醫(yī)生首先用于檢測前置胎盤的方法,其可較為清楚的觀察到胎盤后方的血流情況,當發(fā)生胎盤植入時,可對胎盤延伸所至部位以及周圍子宮組織所形成的豐富血流或湍流等情況進行較好的顯影反饋,并且該檢測方法簡便易行,對胎兒無影響,故而易于被患者接受,但是彩超也有其不足之處,當掃描部位較為肥厚時,如有腹部脂肪厚度、后壁胎盤及盆腔臟器等因素干擾時,彩超的成像效果將不穩(wěn)定[6]。同時,超聲波不能穿過空腔臟器以及骨骼,對軟組織的分辨率較差。故而該檢測方法的靈敏度、特異度不高。而對于磁共振成像而言,其在不受胎盤位置約束的同時可多角度、多維度成像,更有甚之,利用加權成像也能更加清晰地體現(xiàn)子宮與胎盤的關系,才可對胎盤是否存在植入異常的情況判斷無誤,即診斷的靈敏度以及特異度相對較高[7]。當將兩種方法聯(lián)合使用時,可相互彌補不足,提高檢測的靈敏度以及特異度。
研究還發(fā)現(xiàn),彩超聯(lián)合磁共振成像診斷不同類型前置胎盤效果優(yōu)于單一檢測方法。就前置胎盤類型而言,粘連型是指胎盤絨毛與子宮肌層直接粘連,中間無蛻膜組織將其分隔,胎盤不能自行剝離;植入型是指肌層內已被胎盤絨毛入侵,子宮肌層內見絨毛組織進行切片檢查;穿透型則更加深入,是指胎盤絨毛抵達漿膜層,甚至穿透漿膜層侵犯鄰近器官及組織[8]。因彩超檢查對軟組織的成像較差,故而相對而言MRI的特異度較高,同時,由于兩種類型的胎盤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均會發(fā)生粘連或侵入,故而血流豐富,而MRI對于血流的反饋相對較差,故而彩超的靈敏度相對較高,當使用彩超聯(lián)合磁共振檢查時,其靈敏度及特異度均會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