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沁
1741年,當俄羅斯博物學家喬治·斯特拉率領(lǐng)著探險隊第一次踏入北極圈,他的目光完全被冰冷海水下的巨獸所吸引。那是一種體型超過一艘小船的龐然大物,黝黑的身體在浮冰下若隱若現(xiàn)。當人們把這只巨獸捕捉上岸,斯特拉很快意識到那是一只巨大的儒艮。
巨儒艮的發(fā)現(xiàn)很快引來了西方探險家和動物學家的注意。經(jīng)過鑒定,專家們表示巨儒艮屬于海牛目儒艮科,是唯一生活在寒帶的海牛類動物。巨儒艮又叫斯特拉大海牛,體長接近10米,體重超過6噸,是僅次于鯨類體型最大的海洋哺乳動物。
巨儒艮喜歡在淺海沿岸活動,行動遲緩,性情溫順。它們過著群居生活,成年巨儒艮和幼崽會組成一定規(guī)模的群體。脾氣好、游得慢,對航行的水手來說,巨儒艮簡直是唾手可得的獵物。不僅如此,巨儒艮一身都是寶:厚實的皮膚可以用來修補船體,肥厚的脂肪可以做成油燈照明,血肉則是長途航行的儲備食物,就連骨骼都被賣給獵奇的博物收藏家。
因此,人類開始對巨儒艮進行大肆捕殺,這使得繁殖率并不高的它們很難在短時間恢復種群,數(shù)量大幅下降。溫柔巨獸在人類的漁又和長矛下“血染”北冰洋的場景在300多年前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巨儒艮的鄰居是可愛的海獺。海獺棲息于北極圈的淺海周圍,它會在海面上用石頭敲擊海膽,吞食海膽體內(nèi)肥美的內(nèi)臟。海獺皮毛的保暖性惹來了獵人們的垂涎,海獺也難逃被捕殺的命運。當海獺數(shù)量逐步減少,失去天敵的海膽大量繁殖,淺海茂盛的巨型海藻被海膽啃食破壞,這間接加速了巨儒艮的滅絕。
為什么海獺減少導致的巨藻被破壞,會間接加速巨儒艮的滅絕呢?原來,巨儒艮沒有牙齒,上下頜僅殘留兩塊骨板,只能以巨型海藻為食。隨著巨藻森林日漸消失,加上人類貪婪獵殺的推波助瀾,巨儒艮最終步入了滅絕的深淵。
幾百年來,學界一直認為“人類是導致巨儒艮滅絕的兇手”。然而在2021年4月,來自俄羅斯科學院的專家菲德·夏爾科,卻提出了不一樣的猜想。夏爾科認為,巨儒艮基因多樣性大幅銳減是導致它們滅絕的真正元兇。
巨儒艮曾經(jīng)分布廣泛,但海平面和全球溫度等環(huán)境變化,讓巨儒艮的生存范圍逐漸縮窄,最終僅局限于白令海峽一隅。除此之外,巨儒艮身體結(jié)構(gòu)讓它們只能盤踞于淺海海域,無法像大型鯨類一樣潛入深海覓食。而只吃巨型海藻的挑食習性,使巨儒艮對環(huán)境變化沒有足夠強的適應能力。
當棲息地越來越小,數(shù)量越來越少的巨儒艮的基因多樣性也越來越低?;蚨鄻有越档偷木奕弭蓿诿鎸α餍屑膊〉炔焕蛩貢r處于劣勢。所以,這種海洋巨獸很可能早已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而人類的出現(xiàn),成為“壓死”巨儒艮的最后一根稻草。
當人類意識到物種保護的重要性時,巨儒艮已永遠失去了這寶貴的機會。隨著科技越來越發(fā)達、人類對生物多樣性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我們是否可以用實際行動來確保令人惋惜的巨儒艮悲歌不再重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