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遲子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一級作家。著有長篇小說《樹下》《晨鐘響徹黃昏》《偽滿洲國》《越過云層的晴朗》《群山之巔》等;小說集《北極村童話》《白雪的墓園》《清水洗塵》《霧月牛欄》等;散文隨筆集《傷懷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遲子建隨筆自選集》等。
遲子建的作品多以山村生活為題材,感情細膩又不乏豪爽之氣。創(chuàng)作風格樸實大方,文筆簡練流暢,不張揚,不拖泥帶水。
她常常借助作品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對人與社會的詮釋皆視角獨特,給予讀者許多有益的人生啟迪。
【人物評價】
遲子建的小說構(gòu)想幾乎不依賴于故事,很大程度上是由個人的內(nèi)心感受折疊而來,一只溫度適宜的氣溫表常年掛在遲子建心中,因此她的小說有一種非常宜人的體溫。如果說遲子建是敏感的,那她對于外部世界的隔膜和疑惑進入小說之后很神奇地轉(zhuǎn)換為寬容。寬容使她對生活本身充滿敬意,因此我們很驚訝地發(fā)現(xiàn)遲子建隱匿在小說背后的形象——她的手從來都是攤開著,喜悅地接受著雨露陽光。
(蘇童)
在盈滿淚水但又不失其冷靜的敘述中,在處處懸疑卻又詩意盎然的文字間,在命運相濟而又態(tài)度迥異的女性人物里,作者向我們推演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悲劇,而是在尋覓悲劇背后的原因。比起簡單的描寫底層生活的小說,遲子建顯然超越了表象的痛苦,直抵命運的本質(zhì)。
(“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獎”頒獎辭評)
【經(jīng)典掠影】
枕邊的夜鶯
我喜歡躺著讀書,這個習慣的養(yǎng)成已有二十多年了,從枕邊掠過的書,自然是少不了的。
十七八歲,我讀師專的時候,開始了真正的讀書。每到寒暑假,最愜意的事情,就是躺在故鄉(xiāng)的火炕上看書。至于讀了些什么,已經(jīng)記不清了,但讀書的氛圍卻歷歷在目。夏天時,聞夠了墨香,我會敞開窗子,嗅花圃攪起的一波一波的香氣;冬天時,窗外的北風吹得窗紙刷拉拉響,我便把書頁也翻得刷拉拉響。疲倦的時候,我會撇下書,趴在窗臺看風景。窗外的園田被雪花裝點得一片潔白,像是老天鋪下來的一張紙。
如果說枕頭是花托的話,那么書籍就是花瓣?;ㄍ兄挥幸粋€,花瓣卻是層層疊疊的。每一本看過的書,都是一片謝了的花瓣。有的花瓣可以當作標本,作為永久的珍藏;有的則因著庸常,隨著風雨化作泥了。
這二十多年來,不管我的讀書趣味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有一類書始終橫在我的枕畔,就像一個永不破碎的夢,那就是古詩詞。夜晚,讀幾首喜歡的詩詞,就像吃了可口的夜宵,入睡時心里暖暖的。
我最喜歡的詞人,是辛棄疾。一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讓我對他的詞永生愛意,《稼軒集》便是百讀不厭的了。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陸游、蘇軾、李清照、李煜、納蘭性德、溫庭筠、黃庭堅、范仲淹,也都令我喜愛。有的時候,讀到動心處,我會忍不住低聲吟誦出來,好像不經(jīng)過如此“咀嚼”,就愧對了這甘美至極的“食糧”似的。
我父親最推崇的詩人,就是曹植了。因為愛極了他的《洛神賦》,我一出生,父親就把“子建”的名字給了我。長大成人后,我不止一次讀過《洛神賦》,總覺得它的辭藻過于華麗,濃艷得有點讓人眼暈。直到前幾年,我的個人生活遭遇變故,再讀《洛神賦》,讀出了一種樸素而凄清的美!洛水上的神仙宓妃,驚鴻一現(xiàn),頃刻間就化作煙波了?!暗苛紩澜^兮,哀一逝而異鄉(xiāng)”“恨人神之道殊兮”,這才是曹植最想表達的。他以短短一曲《洛神賦》,寫出了愛情的短暫、圣潔、美好,寫出了世事的無常。我真的沒有想到,曹植在詩中所描述的一切,正是我此刻的感悟,原來父親早就知道,幻影才是永恒的??!以現(xiàn)在讀《洛神賦》,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中國的古典詩詞,意境優(yōu)美,禪意深厚,能夠開啟心智。當你憤慨于生活中種種的不公卻又無可奈何時,讀一讀黃庭堅的“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你就會獲得解脫。而當你意志消沉、黯然神傷時,讀一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和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你就會覺得所有的不快都是過眼云煙。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古詩詞就是我枕畔的《圣經(jīng)》。
這些偉大的詩人,之所以能寫出流傳千古的詞句,在于他們有著對黑暗永不妥協(xié)的精神。他們高潔的靈魂,使個人的不幸得到了升華。杜甫評價李白時,曾滿懷憐惜和憤懣地寫道:“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而這是那個時代大多數(shù)詩人坎坷命運的真實寫照!個人的生死,在他們眼里,不過草芥,所以他們的詩詞才有著大悲憫、大哀愁,這也是我深深喜愛他們的原因。
無論是讀書還是寫作,我們都在經(jīng)歷著一個前所未有的喧囂時刻。能夠保持一份清醒和獨立,在讀書中去偽求真,去蕪存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枕畔,也曾有過名聲顯赫卻難以卒讀的書,但它們很快就從我的記憶中消失了。
能夠留下的,是魯迅,是《紅樓夢》,是《牡丹亭》《聊齋志異》,是雨果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等等,這些人的書和作品可以一讀再讀。它們不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變舊,它們是日出,每一次出現(xiàn)都是奪目的。
我常想,我枕邊的一冊冊古詩詞,就是一只只夜鶯,它們棲息在書林中,婉轉(zhuǎn)地歌唱。它們清新、濕潤,宛如上天撒向塵世的一場宜人的夜露。
(作者遲子建,選自《鎖在深處的蜜》)
賞析品讀
有人認為“作家遲子建寫散文,無論是敘事,還是描寫,皆信手拈來,水到渠成,其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來自于對生活的細致觀察,更是文字表達力的語言功夫之體現(xiàn)”,本文就是這一觀點的有力注腳。
作者敘述自己讀古典詩詞的過程,寫出了自己讀古典詩詞的感悟,著實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
【寫作經(jīng)驗談】
沒有描寫苦難,詩意怎會呈現(xiàn)?溫暖也是一樣,沒有冷作為底襯,沒有用筆化解寒涼,它從何而來?如果作品一味地展覽苦難,卻沒有希望的微光閃爍,這樣的苦難就是真的苦難了,而如果苦難里有柔軟的光影浮動,苦難就不是深淵,它會散發(fā)著濕漉漉的動人的光澤。所以我很喜歡弘一法師臨終手書的“悲欣交集”,它道出了人生的真相,也道出了藝術的真諦。
朗誦能夠培養(yǎng)我們對文字的感情和寫作的勇氣。好文章仿佛只有讀出聲來才覺得過癮。文章被朗誦,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細細品味其中的奧妙。
如果不想使自己在寫作時陷入庸常立意的泥淖,我認為可以調(diào)動和開發(fā)“逆向思維”這根神經(jīng)。逆向思維,并不是說考慮問題一定要朝相反的方面去想,而是說可以從獨特的角度切入問題。
寫作就跟出門一樣。短篇是短途,相對愜意;而長篇的寫作,是遠途。遠途不僅要有美好的目標,還要有過人的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