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瑜嬙 高昱
(南昌航空大學,江西 南昌 330063)
中華傳統建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提煉,而木結構語言則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主要材料語言。從原始社會的巢居,到漢代常見木構架形式基本形成,再到木構架成熟多樣的明清時期,木結構建筑逐漸成為我國建筑的主要構架方式。建筑形式反映出古代先民的生活環(huán)境,在建造方式落后,建造材料匱乏,運輸不便捷的年代,土和木在材料的使用中占據了較多的比重,穩(wěn)固的梁柱結構、在梁柱間形成支點的木制構件都值得研究者學習和探究。隨著社會的進步,木結構語言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既能作為有實際功能的建筑結構,又能演變成為具有符號意義的家居裝飾,擴展了現代建筑設計的文化內涵。早期關于傳統建筑的木結構語言研究均以材質、施工、制度、歷史等相關概念為主,如宋代李誡所著的《營造法式》、1939年梁思成編寫的《中國建筑史》等。近幾年,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重視進一步加深,關于木結構語言的研究內容也更加廣泛,從概念化理論數據轉向了繼承與創(chuàng)新,主要以現代建筑設計中木結構的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和傳統民居保護為主。文獻中也多為歷史以及規(guī)制等相關數據,傳統木結構語言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創(chuàng)新運用甚少。文章從木結構語言的文化內涵以及創(chuàng)新運用兩大方面對其進行論述,探尋木結構語言對現代建筑設計創(chuàng)新的啟示。
中國傳統建筑結構以木結構為主,木結構包含著多個結構部分,其構件精巧,其產生及流傳深受我國傳統文化思想以及生活習俗的影響。正是因為如此,我國傳統建筑的木結構不僅具有實際的功能意義,也涵蓋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中國的古建筑以木結構建筑為主要建筑形式,有著獨特的木構架體系,常見的房屋結構形式包括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干欄式,結構部件又分為梁、檁、椽、舉折、叉手等。木材體量輕,取材方便,容易加工、運輸,早在唐朝時期木結構建筑就已經形成了一套嚴格、有規(guī)制的制作方法。
木結構語言可分為大木作和小木作。大木作是指建筑的木構架,通常是由粱、枋、柱、檁等元素構成。小木作即是指建筑中非承重的藻井、欄桿、門窗、隔斷等裝飾構件。大木作的構成有著深刻的研究意義,其中木構架的主要形式是梁柱結構,梁柱結合形成“間”,而建筑又由若干“間”組成。梁柱之間通過榫卯結構連接,榫卯在戰(zhàn)國到西漢時期出現,依靠榫、卯二件之間凹凸部位相互吻合的接口進行連接,受力均勻,穩(wěn)定性強。屋頂的梁架部分亦是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中較為核心的部分,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斗拱結構,斗拱是立柱、額枋和構架的過渡,支撐屋檐頂部、層層挑出的部分為“拱”,拱與拱之間起到支撐作用的為“斗”。讓充滿了功能意義的木結構建筑,同時具有了藝術性和文化性的展示空間。
建筑結構語言的文化內涵通常通過材質、肌理、體量、色彩等方面體現。傳統建筑的木結構語言與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習俗、意識形態(tài)、社會等級息息相關。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筑史》中提及木結構建筑的本源,說到“中國建筑既以木材為主,宮室之壽命固乃限于木質結構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實源于不著意于原物長存之觀念……”這反映了我國古代對于自然觀的追求,不追求建筑永久的使用,這亦是木結構語言歷經千年成為我國傳統建筑重要設計語言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木結構語言在對于天然材料——木材的使用中也包含了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木材作為建筑原料,與自然貼近,帶有一種溫暖的“人情味”。在人和自然間產生了天然的情感聯系,營造出原生態(tài)的空間氛圍。由上述內容可知,傳統住居的營造理念、手段及技術,充分展現出了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1]。
此外,傳統社會奉行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強調社會等級,建筑中的等級制度是儒家思想在社會關系中的體現。例如屋頂結構樣式的不同體現房屋主人地位的高低,不同階級和層次的人使用不同形制的建筑構建,就連構件的色彩使用上也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另外,中式傳統建筑強調建筑空間的和諧、有序以及木結構之間功能與美觀的平衡,例如梁與柱間的銜接技巧與裝飾細節(jié)的刻畫:兩者單獨能做到盡善盡美,相交又能呼應襯托光彩;木構件的雕刻、色彩、樣式在建筑等級上相互匹配,毫不逾矩,不同的建筑設計反映居住者不同的生活狀況,給人以和諧的審美定勢。
中國傳統建筑中木結構的使用起初是受到了生活方式以及思想文化的推動,在建筑中起到了結構的支撐、部件的接合作用?,F代建筑建造方式革新、建筑材料轉變,傳統建筑結構的運用逐漸被淘汰,將傳統建筑結構與現代建筑進行結合成為了現代建筑研究的課題。
木結構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運用的方法多種多樣,其使用主要是以傳統建筑元素的創(chuàng)新運用為原則,其中主要包括結構表現、裝飾語言的運用、材質的轉變以及結構的創(chuàng)新,讓木結構語言在現代建筑設計的使用中既能滿足現代生活需要,又能體現傳統價值。
2.1.1 結構表現 傳統建筑中的木結構語言在現代建筑中最為直接的運用就是進行具象的結構表現,其次就是抽象化的結構運用。具象的結構變形是將木結構直接運用于現代建筑設計之中,讓木結構語言成為建筑中具有實際使用功能的構件,起到傳統結構所包含的承重、連接的作用,此種方法更貼近大眾審美,將傳統建筑語言化為一種復古設計風格的代表,融入現代建筑[2]。
木結構語言具象的表現手法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較為常見的是木制門窗與欄桿的使用。如安吉的悅榕莊酒店隔扇設計(圖1),設計中使用了一些木構的隔扇門,這種木隔扇通常安裝于建筑的金柱或檐柱間,用于間隔室內外或室內區(qū)域,這種實用性構件常被運用于現代建筑之中,既能起到空間劃分的作用,又比現代感的隔斷更加美觀通風。此類構件使用工程知識較少,多數甚至無需考慮構建件的承重與連接,較為經濟便捷,直接使用時常常會出現缺乏設計感的問題,只是一定程度上的生搬硬套。
圖1 安吉悅榕莊酒店隔扇設計
木結構的具象表現除了門窗與欄桿的使用,還體現在現代建筑中對梁柱結構以及斗拱的運用之中。梁柱結構以及斗拱的運用較常出現在一些仿古建筑以及中式風格建筑設計中,仿古建筑以宗教建筑、古村落民居和傳統造景為主,而實用類建筑運用的主要是中式風格的設計,利用傳統的梁柱結構去迎合整體設計的主題,突出中式設計風格,打造中式建筑空間,例如安徽合肥1952糧倉文創(chuàng)園內閱讀空間的木結構裝飾構件,現代墻體上運用傳統建筑中的梁柱結構,達到屋頂的承重作用,迎合了中式設計風格(圖2)。
圖2 合肥1952糧倉文創(chuàng)園
木結構語言的抽象化結構運用則是指:具象結構在建筑中具有實際的使用功能,與此不同的是抽象運用除實際功能外,整體已經轉化成了富有現代審美意義的抽象化造型語言。打破傳統建筑中木結構語言的傳統形制,重復使用從結構中提取的元素,有利于打造氣勢磅礴的大型建筑空間,加強建筑的視覺沖擊力[3]。現代建筑設計中較為成功的例子有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東方之冠”的造型,斗拱部分為一個整體,4個立柱起到支撐斗拱的作用,雖然成為整體頂部并不符合斗拱的傳統特征,但是卻有著斗拱的形態(tài)構思,通過抽象表達給人以壯觀、莊嚴的形象體驗,傳遞“中國力量”(圖3)。
圖3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2.1.2 裝飾性表達 根據符號學理論來看,人類的思維認識離不開人們所認知的符號內容,人的意識過程就是一個符號化的過程,人們腦海中的思維正是對所見符號的一種重構轉換。人類的思維行為引導人們發(fā)現事物之間的無形聯系,通過符號元素對未知的事物進行大腦判斷,通過符號來引導情感流向,也通過符號創(chuàng)造情感。
木結構在現代設計中也開始轉向符號化的藝術形式,從傳統建筑中的承重構件轉化為一種具有審美性質和文化內涵的符號化裝飾語言,從結構中提取的具有裝飾意義的元素也就是一種傳統元素符號。傳統元素符號的設計在滿足傳統文化傳播需要的同時,也需要結合現代建筑中的相關構件以及裝飾物品的形態(tài)、色彩、體積等要素,同時還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心理。此時就需要設計師通過現代平面設計中的表現手段,來完成傳統元素符號的現代化轉變。現代建筑設計中使用平面構成的表現手段有許多種,如變異、漸變、發(fā)射、肌理、近似構成、密集構成、分割構成、特異構成、空間構成、對比構成、平衡構成等[4]。通過以上表現手段,讓木結構語言從單純的結構成為具有文化意蘊的裝飾品,提升空間的審美特性。木結構語言的裝飾性表達,多半不具有結構本身的原始功能意義,僅在空間中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例如宣化北站的外觀設計,在結構柱上飾以簡化的紅色斗拱裝飾,此“斗拱”并沒有起到承接屋頂重量的作用,只是作為建筑立面的裝飾構件,提取城市文化中的古城墻元素,讓作為城市第一名片的車站建筑,展示出古城文化內涵風貌(圖4)。
圖4 宣化北站
此外,還有將斗拱結構進行分解簡化、只提取斗拱結構中上下交叉層疊的結構形式這一裝飾方法,去除傳統建筑斗拱中多余的裝飾,讓斗拱結構這一構造形式成為一種室內裝飾元素,巧妙利用現代設計手法詮釋傳統建筑語言(圖5)。木結構語言以裝飾性的運用形式融入當代的建筑設計,潛移默化地進行文化的熏陶教育,讓大眾產生文化認同,走向文化自信。
圖5 徐州權臺首府頂面設計
2.1.3 材質創(chuàng)新 木結構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包含了展示材質的轉變,通過材料的置換、與新型材料的融合使用,傳統建筑的木結構語言形成了不同以往的藝術效果,展現了全新的審美形式[5]。利用現代的材料技術處理古建筑構件,使之具有現代的空間氛圍。通過材質的創(chuàng)新運用,讓現代建筑既擁有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內涵,又擁有現代技術外衣的包裹。
自古就有先民用石材仿制木結構建筑,現代建筑工程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材料的使用范圍進一步拓寬,混凝土、合金、玻璃等人工合成材質已經大量被運用于木結構語言的創(chuàng)新之中。使用創(chuàng)新材料更新木結構語言的表現形式,在保留了傳統結構形式的同時,增加了結構的使用屬性?,F代建筑設計中比較常見的材質創(chuàng)新運用主要是鋼木混合結構和木—混凝土混合結構,鋼木結構堅固、抗震力強;木—混凝土結構經濟實用,并且解決了木材的不耐火問題。米蘭世博會中國館造型,采用了膠合木結構屋頂,頂部使用竹編材料,建筑整體造型提取了歇山屋頂的樣式造型,將現代建筑材料運用到了傳統的木結構之中,通過材料的創(chuàng)新運用,賦予了木結構以全新的審美意義(圖6)。
圖6 米蘭世博會中國館頂部造型
以現有的木結構語言資料為支撐,探尋木結構語言在現代建筑中的合理位置,找到傳統建筑中木結構語言與現代建筑的巧妙連接點。從室內設計心理以及現代設計原則出發(fā),分析設計現狀,合理運用木結構語言。
2.2.1 滿足大眾精神需求 馬斯洛需求理論認為,人的需求由5個等級構成。在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后,人們所追求的就是情感和心理上的滿足。不同國家的群眾審美心理與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息息相關,我國的審美情感深受傳統文化習俗的影響,具有與生俱來的文化歸屬感。木結構語言在滿足最基礎的使用功能后,開始追求建筑設計中審美情感的升華。
現代建筑中木結構語言的運用必須從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出發(fā),保留木結構語言中“天人合一”、追求自然等積極的思想內涵,以及木結構語言構成的數據理論、精巧技術,尋找傳統建筑中的文化共性,尋求大眾精神文化認同,用傳統文化魅力引導“國風”審美標準,再從中追求各個地域的特性,與地域環(huán)境、地域文化和經濟水平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具有區(qū)域特點的木結構語言運用方式,用有一定針對性的方法來進行設計,以滿足群眾精神上的需求。
2.2.2 符合當代生活習性 任何文化的產生與發(fā)展都要立足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木結構建筑語言產生于封建社會,除了技術因素與審美原因之外,與封建社會的文化習俗、社會心理也有著緊密的聯系。社會發(fā)展速度加快,大眾生活方式、審美品位以及社會思想發(fā)生改變,立足于當代人的審美習性與生活習慣,對木結構語言的運用進行結構和空間上的優(yōu)化改良[6]。例如,現代社會住房緊張,單棟建筑內居住人口密集,人們需要的是經濟、美觀、安全性強的建筑空間,與此同時傳統木結構的設計費用要求高,占地大,使用不耐久。通過研究推斷,木結構語言在現代建筑的使用中必須在建筑材料上改良,簡化木結構中繁復的裝飾細節(jié),去除多余的色彩裝飾和無使用意義的裝飾性結構,突出諸如傳統結構中的榫卯連接方式、梁柱承重構架等部分,展現傳統結構優(yōu)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傳統文化底蘊,豐富審美體驗,同時滿足現代人居住需求的空間。
2.2.3 提升建筑文化內涵 對木結構語言的使用不可只停留在表面,而忽略了文化內涵的展現。木結構語言轉化為裝飾符號的過程中,較為容易出現只注重裝飾,而忽略了結構本身的功能和文化屬性的現象。
木結構作為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承載了一定的傳統文化內涵。傳統建筑無金屬釘加固構件,而使用不同造型結構的榫卯構件,實現面與面的接合、“點”的結構以及構件組合的連接,打造功能性與審美性的雙重結合。在一些注重裝飾功能的現代建筑中木結構的“多余”運用,仿佛“畫蛇添足”,為了打造傳統風格而盲目使用木結構進行裝飾,撇開木結構最根本的使用意義,進行毫無意義的結構符號堆砌。傳統元素的使用必須要遵循恰當、適度的原則,在滿足基本需要的同時應當努力提升其文化內涵,通過深入剖析現代建筑性質,了解木結構語言的材料特性、連接方式、組合形式,做到二者的強強結合,豐富建筑設計的文化底蘊,而不是隨意更改創(chuàng)新和粗糙的文化堆砌。
木結構語言作為傳統建筑的重要符號語言,在歷史社會中得到了不斷延續(xù)與創(chuàng)新。通過對設計語言的全新解讀,給木結構在現代建筑設計的發(fā)展帶來了全新的思路。通過探索木結構語言在現代設計中的全新運用,提取木結構語言中的現代價值,展現東方美學所帶來的發(fā)展前景。
木結構語言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使用,繼承和發(fā)展了傳統建筑的文化價值。首先體現在對傳統建筑文化的探索和發(fā)掘上,設計師通過實踐,探索傳統建筑結構理論,加強了社會的知識普及。其次,設計師通過學習建筑語言、了解建筑風格以及制作技藝,增強了傳統建筑的保護。最后通過現代建筑設計對木結構語言的再利用,推動了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播,同時延續(xù)了“天人合一”的建造理念,有利于營建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樹立正確的審美導向,提升文化自信[7]。
“移情說”理念認為,產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耙魄椤敝傅氖菍刃牡那楦杏成涞酵獠渴挛镏?,使外部事物產生獨特的情感屬性,與事物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達到一種統一的境界[8]。文化的認同需要通過情感的認同來體現,中國人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長大、耳濡目染,有著與生俱來的文化歸屬感,傳統建筑要素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的使用,需要情感性與藝術性相融合,利用現代建筑技術,將傳統設計中的木結構語言融入現代建筑設計,在提高現代建筑藝術氛圍的同時,也引發(fā)了藝術受眾的文化認同,產生“移情”的效果,引起感情共識。
文化產業(yè)的崛起,提升了傳統建筑中木結構語言的經濟價值。傳統建筑中的木結構語言已經成為文化傳承、建筑設計多層次發(fā)展的要素。以安徽合肥的罍街商業(yè)街(圖7)為例,該商業(yè)區(qū)近年來已經成為城市藝術展示的一部分,通過使用木結構仿古建筑打造街區(qū),將仿古建筑與現代商業(yè)建筑巧妙接合,通過使用傳統構件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的商業(yè)街區(qū),使得經濟、文化、社會環(huán)境共生,開拓出一條全新的現代建筑設計道路,推動了相關產業(yè)經濟的發(fā)展。
圖7 合肥罍街
本文通過對傳統建筑中木結構語言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分析,闡述了木結構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價值,指出木結構語言在設計中的運用對現代建筑設計的創(chuàng)新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并作出以下總結:
(1)傳統建筑木結構語言的使用需要進行改良,設計必須在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心理和實際需求的基礎之上進行創(chuàng)作,保留結構優(yōu)勢的同時,將已經在大眾心中形成定式的木結構語言進行再創(chuàng)造,提升木結構語言的優(yōu)秀文化內涵,做到審美性、功能性與文化性的結合。
(2)木結構語言運用提升了現代建筑設計的經濟、文化以及審美價值。木結構語言的使用推動了現代建筑設計的多元化發(fā)展,對未知領域的開發(fā)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設計構思方向。
(3)通過對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木結構語言的全面分析,總結了木結構語言的運用方法,即直接運用、符號化運用、展示內容的轉變應用,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通過傳統元素的運用來展現民族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