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恒茂
近年來,北京市通州區(qū)建設的大運河森林公園,吸引了眾多游客來此旅游觀光。鮮有人關注的是,漕運碼頭西端的一通元代石碑,僅以“幽之漕,肇平魏武。迄唐,河北營田使姜師度循魏故跡并海鑿渠,開泊淇以通餉路”的寥寥數語,便囊括此地漕運的肇始、延續(xù)和發(fā)展脈絡,尤其肯定了姜師度起到的承前啟后作用。那姜師度又是何許人也?為何在此“并海鑿渠”呢?
一
姜師度(?—723年),魏州魏縣(今河北省魏縣)人,通過參加明經科考試而中舉。
唐朝的科舉分常舉、制舉兩種。所謂常舉,是每年分科舉行的考試,制舉是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常舉和制舉選拔人才的目的不同,因此在考試內容、考生來源、考試方法上有很大區(qū)別,而常舉以其長期性、固定性的特點成為科舉中最重要的部分。常舉的科目主要有秀才、進士、明經、明法、明書、明算六種。
明經、明法、明書、明算都是專門的考試,是選拔學習經術、法令、文字、數學等方面的專門人才的科目。其中,明經科的考試依據是《五經正義》182卷,這是唐太宗詔令孔穎達與諸儒,對南北朝以來各種經說進行整理而成。
由明經科考試入仕時,姜師度已大約40歲。這一時期,契丹首領孫萬榮攻陷冀州,武則天任命狄仁杰為魏州刺史,抗擊來犯的契丹。當時,前任刺史獨孤思莊怕敵人來襲,把百姓全遷到城里,修繕守城器具。狄仁杰臨危受命,到任魏州后,讓百姓全部回鄉(xiāng)間耕作。他鎮(zhèn)定自若地安慰百姓,不必緊張焦慮,若契丹真來,由他來應對,不會連累百姓。以孫萬榮為首的契丹人聽說這件事后,畏懼于狄仁杰的膽識,不戰(zhàn)而退。魏州百姓遂爭相為狄仁杰立碑頌德,武則天也表彰他忠勇智謀,讓他擔任幽州都督。
姜師度由此頗受感染,心中深植家國情懷,立誓造福百姓。入仕后,他先后擔任丹陵(今四川省丹陵縣)縣尉、龍崗(今河北省邢臺縣)縣令,雖沒有顯示特別的理政才能,卻也是愛民敬業(yè),以清廉著稱。
二
唐神龍元年(705年),年近50歲的姜師度到河北道任易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他勤政作為,不久任河北道監(jiān)察兼支度營田使。
河北道轄區(qū)東臨大海,南靠黃河,西近太行,北通榆關(今山海關)、薊門(今居庸關),下轄懷、魏、博、相、衛(wèi)、貝、邢、洺、恒、冀、深、趙、滄、德、定、易、幽、瀛、莫、平、媯、檀、薊、營24州和安東都護府,大致范圍包括今天的河北大部,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的一部分,治魏州(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北)。當時的河北道土地肥沃,是糧食主產區(qū),同時也是唐朝的北部邊防,經濟、軍事地位頗為重要。
修筑水利工程,發(fā)展農田灌溉,為農業(yè)生產提供保障,是歷代地方主政官員的重要職責。姜師度積極履職,在多地修渠灌溉,發(fā)展農業(yè)生產。
在滄州清池縣(今河北省滄州市東南舊州鎮(zhèn)),姜師度以源出永濟渠(今南運河東光南)右岸,經東光東、南皮西、黃驊北,最終匯入渤海的浮水作為水源,在浮水上開挖兩道引水渠,分別退水至毛氏河和漳河。這樣的水系連通工程,既分擔了浮水的泄洪壓力,又為沿途農業(yè)灌溉用水提供了保障。
在滄州魯城(今河北省黃驊市西北),姜師度為改良當地大面積的鹽堿地,積極引水壓堿種稻,興置屯田,增加軍糧生產。到了唐乾符元年(874年)時,這里的野化稻已達2000余頃。
此外,姜師度還在棣州(今山東濱州東南)開渠引黃河水,灌溉當地農田。
除了鑿渠引水,發(fā)展農田灌溉,姜師度還利用境內黃河故道排泄洪澇。
唐神龍三年(707年),貝州經城(今河北威縣經鎮(zhèn))一帶洪澇嚴重,姜師度便利用原漢代黃河故道“張甲河”疏解當地洪澇。這條稱作“張甲河”的黃河故道,是屯氏別河的分支,而屯氏別河又是屯氏河的分支,屯氏河則是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瓠子堵口后,黃河北決于館陶,分出的一條寬、深似黃河主流,東北至章武(今河北黃驊西南)入海的河道。西漢永光五年(公元前39 年),黃河在靈縣鳴犢口決口,屯氏河才逐步淤絕。隋煬帝開永濟渠時,在今河北、山東兩省邊界地區(qū),即利用屯氏河故道修浚而成。
由于河北道北部屬唐代北部邊防,軍事地位也較為重要,為此,姜師度還以水利工程輔助軍事。
早在貞觀年間,便已歸順唐朝的奚、契丹等北方游牧民族,在這一時期仍不時對河北道北部邊防進行侵擾。為加強防御,姜師度在薊城北(今居庸關一帶)引水入溝,將水溝、水壕作為阻擋侵擾的重要防御體系,使他們難以逾越。這種以水代兵,增強軍事防御能力的御敵策略,在宋遼交戰(zhàn)時,被宋軍廣為借鑒。宋軍營建了西到保州(今河北省保定市)西部人工湖泊西塘泊,東到渤海,橫穿華北平原的“水長城”抵擋遼軍。
唐代,多以海運方式,為北部邊防的營州(今遼寧省朝陽市)、幽州(治薊城,今北京西南)供應軍需物資,但海運路途遙遠且風險大。為此,姜師度依循三國時期曹操北征烏桓挑挖的上起滹沱河,下至泒水(上游即沙河,下游入海處在今天津)的平虜渠,重新疏鑿并進一步拓展,也就是開篇時提到的“循魏故跡并海鑿渠”,使糧草運輸由海運變?yōu)閮群雍竭\,既避免了繞道海上的風險,還便利了周邊百姓的農田灌溉。
三
姜師度不僅在地方興修水利工程,在都城長安也積極嘗試。
由于姜師度為鞏固河北道邊防做出了積極貢獻,所以在唐景云二年(711年),他被加授“銀青光祿大夫”并調都城長安任職。先是擔任掌管審理重大、疑難刑事案件的大理卿,后又轉任掌管農業(yè)、倉儲、園苑以及宮廷物資供應的司農卿。
唐先天元年(712年),姜師度在長安城中組織修渠,水流穿過朝堂、坊市,美化了城市環(huán)境,方便了居民用水。原本想借涓涓流水運送木炭、柴薪之類的宮廷物資,但水量大小不易控制,導致水大時沖決渠道,水小時又干涸枯竭,實際效果很不好,因而招來眾多非議,唐玄宗罷免了他司農卿的職位,將他調任陜州刺史。
隋唐時期,陜州是江淮漕糧運往都城長安的必經之地。原建于隋代的常平倉(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qū)老城西南四里),在唐代取地勢平坦之意,改為太原倉,是漕糧輸轉長安的水陸中轉站,運輸量比較大。由于太原倉距裝卸碼頭較遠,需用人力和牛車把漕糧運到河邊碼頭再裝船,很耗費工時。姜師度到任陜州后,在距河邊碼頭不遠處,選取位置較高的地方建臨時倉,鑿出直通碼頭且有一定坡度的地道,在地道上裝上木質滑槽。這樣一來,成袋的漕糧運送臨時倉后,便可順著滑槽順利滾落到河邊碼頭,方便了裝船,省時省工。
唐開元二年(714年),姜師度調任華州。在華州華陰縣(今陜西省華縣),他主持開鑿了敷水渠,排泄當地瀝水。唐開元四年(716年),姜師度在華州鄭縣(今陜西省華陰市)引喬谷水開利俗渠,引小敷谷水開羅文渠,在水渠兩側修筑了堅固的堤岸,消除了隱患,便利了農田灌溉。這些水渠的開鑿,使關中農田水利系統向渭南地區(qū)進一步擴展,對關中地區(qū)農業(yè)的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唐開元六年(718年),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西南)改設為河中府,姜師度任河中府尹。這里的安邑縣有古代著名鹽池,是當地財政重要來源。因鹽池位于盆地的底部,歷來重視疏洪排澇工程的建設,后逐步枯竭廢棄。姜師度到任后,組織民眾鑿無咸河,疏決水道,修復鹽池的防洪排澇系統,在此基礎上設置鹽屯,不僅增加了官府收益,百姓也收益不小。到了元代,官府利用鹽屯征稅,還在鹽池畔筑鳳凰城,后演變?yōu)榻裉斓倪\城市。
唐開元七年(719年),姜師度轉任同州(今陜西省大荔縣)刺史后,他在境內朝邑縣(今大荔縣東)、河西(今韓城市夏陽村)整修古通靈陂,引洛水并在黃河上用堰導水,增加水源,提高灌溉能力,蓄水種稻,使2000余頃的廢棄荒地變?yōu)楦嚯橹9磐`陂以后延續(xù)發(fā)展為今天的洛惠渠,渠線拓展延長,灌溉面積增加至6000余頃。唐開元八年(720年),唐玄宗巡視朝邑屯田區(qū),看到曾經的荊棘之地變?yōu)榫緷M畦,龍顏大悅,頒《褒姜師度詔》,加授姜師度“金紫光祿大夫”并賜帛三百匹,褒獎他為增加長安糧食倉儲所做的貢獻。此后不久,姜師度被唐玄宗再封為主管建宮室、宗廟、陵寢及其他土木工程的將作大匠。
唐開元九年(721年),姜師度已近古稀之年,這時他改任御史中丞,和強循一起會集諸道按察使商議鹽鐵專門。在一片反對聲中,并未施行。其后,姜師度帶著些許遺憾回到朝廷。唐開元十一年(723年),姜師度走完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病逝于長安。
四
姜師度對水利建設達到了近乎癡迷的程度,常常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水利工程類型,最大限度發(fā)揮水利工程的作用,因而治水成績斐然。
但姜師度在數年內,頻頻修筑水利工程,也不免引來一些非議。比如,在都城長安開鑿水渠,本意用來運送薪柴等物資,卻因水量大小不易掌控,最終以失敗告終。再者,開溝鑿渠,治水屯田,必然要動用民力,增加百姓負擔,這又會招致一定程度的抱怨。
姜師度年過花甲,仍不辭勞苦修渠、筑堤、屯田,長期來看,民眾也是受益人。因而,官方志書,比如《舊唐書》就將其放在《良吏傳》中,贊揚他勤于為政,既精通業(yè)務,又有敬業(yè)精神,對姜師度做了積極的、正面的肯定。
總體來說,姜師度既做事勤勉,勤于世事,又極具民本情懷,時時處處想著百姓利益。因而,時人常將其和善觀星象的太史令傅孝忠相提并論,說“孝忠知仰天,師度知相地”“傅孝忠兩眼看天,姜師度一心穿地”,既調侃了他們的嗜好,又帶著些許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