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悅
沈怡(1901—1980),浙江嘉興人,著名的水利專家。作為中國早期的水利“海歸”,沈怡和李儀祉、張含英、鄭肇經(jīng)等人一樣,學成回國后從事江河治理,在運用西方先進水利技術、發(fā)展中國水利事業(yè)等方面多有建樹。
早歲崢嶸
沈怡幼年在浙江讀書,1914年入上海同濟大學學習土木工程。同濟求學時,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fā),他參加了這場愛國運動,并加入著名的青年團體——少年中國學會,立下科技救國之志。從同濟大學畢業(yè)后,1921年,沈怡赴德國德累斯頓工業(yè)大學學習,師從德國水利界泰斗恩格斯教授,學習水利工程。在恩師的引導下,他對黃河治理產(chǎn)生興趣。 沈怡將恩格斯教授的有關黃河治理的作品譯成中文,刊登于《申報》。沈怡的博士畢業(yè)論文以《中國之河工》為題,對中國古代黃河的決溢、治理與河工技術多有論及。1925年,沈怡獲得博士學位,成為中國水利界第一位“洋博士”。同年,沈怡由歐洲赴美國,訪問美國河工專家費禮門,參觀密西西比河及密蘇里河等河流,考察其防洪及治水計劃。
1926年,沈怡學成歸國,任漢口市工務局工程師兼設計科長。此時,國民革命軍興師北伐,北洋政府已成搖搖欲墜之勢。沈怡無事可做,便把大量時間用在讀書學習上。沈怡在歐美時,恩格斯教授和費禮門都曾強調(diào)研究黃河歷史的重要性,這激起了沈怡搜集黃河史料的念頭。他在中國古籍中尋找各種重要的水利資料,以黃河作為研究對象,首先從二十四史入手,每個朝代的河渠志和五行志皆為其搜集對象。讀完二十四史,他把焦點放在黃河流域各省通志,再進一步閱讀沿河各縣縣志。這些書讀完,他又精讀傅澤洪所編《行水金鑒》和黎世序所編《續(xù)行水金鑒》兩部水利巨著;繼而再看其他水利著作,如明代潘季馴的《河防一覽》、清代包世臣的《中衢一勺》和胡渭的《禹貢錐指》。凡見到有一點一滴黃河相關材料,不論決口、泛濫還是修防等,他無不一一抄錄,并注明出處。這段治學經(jīng)歷對沈怡形成獨特的治水思想,編著黃河系列叢書大有裨益。
上海十年
當沈怡陶醉在知識的海洋之際,國民革命軍陸續(xù)攻克武漢、長沙,定都南京。沈怡走出書齋,國民政府任命他為上海特別市工務局局長。國民政府雄心勃勃地打算以江灣為中心,建立起一個新的大都市。這個以大上海為名的計劃,打算把中國這個最大城市的活動中心從外國租界搬到新的中國管轄的地界。
在上海的十年,沈怡致力于上海市政工程建設。他把國外所學引入工作中去,以德國人的辦事效率從事設計。他主持舊市區(qū)的改造和新市區(qū)的興建,在上海南市興建了不少公共設施。
盡管水利專業(yè)知識在上海的工作中并無用武之地,沈怡還是繼續(xù)關注世界各國防洪工作的發(fā)展動態(tài)。他極為欣賞美國田納西流域管理局,并仿照制訂成立長江河工局的計劃。
此外,沈怡還兼任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委員、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及國防設計委員會委員等職。1934年,沈怡赴德國參與恩格斯教授舉行的第四次黃河治導試驗。次年,沈怡編撰了《黃河年表》。
中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沈怡改任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主任秘書兼工業(yè)處處長、行政院水利委員會技監(jiān)等職。此時中國政府及工礦企業(yè)從上海和長江下游地區(qū)撤退,沈怡參加了上海工業(yè)界的內(nèi)遷運動。
開發(fā)西北
抗戰(zhàn)以來,中國政治、經(jīng)濟中心陸續(xù)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舉國上下重視西部開發(fā)建設。國民政府在開發(fā)甘肅玉門油田時,決定開發(fā)河西走廊水利,為支持長期抗戰(zhàn)和戰(zhàn)后復興做準備。
1941年,中國銀行把天津一帶幾個企業(yè)撤遷到西北。甘肅省與中國銀行合組甘肅水利林牧公司,沈怡被任命為甘肅水利林牧公司總經(jīng)理。自此,沈怡算是回到本行來,全力以赴從事水利工程事業(yè)。
在沈怡的指揮下,河西設立多處水文站,并派出查勘隊對甘肅全省進行全面的水利調(diào)查,設計和建造了新的水壩,改進了灌溉網(wǎng),先后引湟水建成湟惠渠,在臨洮引洮河水建成洮惠渠、溥惠渠,在崇信引汭河水建成汭豐渠,在靖遠引黃河水建成靖豐渠,在永登引大通河水建成登豐渠,在永靖引黃河水建成永豐渠,引大夏河水建成永樂渠。
沈怡非常關注祁連山的水利,他深以水利早日完成,恢復耕作為念,河西走廊上的山坡臺地在灌溉上最有希望。這些臺地,由于地勢過高,無法得到河流的濕潤,可是土壤是非常肥沃的。老百姓時常采挖這些地方的土,運到幾十里外有水的地方,當作肥料使用。祁連山的測繪工作完成了,可以設法在山內(nèi)高地多筑蓄水庫,這樣,山坡上幾百萬畝臺地,便能由荒田變?yōu)榱继铩8拭C水利林牧公司規(guī)劃在河西金塔建立土壩蓄水工程鴛鴦池水庫。
甘肅水利林牧公司對鴛鴦池水庫設計非常慎重,聘請當時中央大學水利系主任原素欣教授為工程處主任。鴛鴦池水庫于1943年6月動工興建,1947 年5 月建成投入運行。壩高36米,長百余米,總庫容1200萬立方米,保灌7萬畝農(nóng)田。鴛鴦池水庫竣工后,全國各大報刊均在主要位置發(fā)表消息和評論,稱其為“中國的第一蓄水工程”“西北最大水利工程之一”等。
抗戰(zhàn)勝利后,沈怡被調(diào)離甘肅,此時他已為甘肅省的灌溉系統(tǒng)打下基礎,其后許多別的水庫也相繼完成投入使用。這些工程可灌溉26萬畝農(nóng)田,加上疏浚河流支流和興建小水庫,甘肅省灌溉面積可達100萬畝,對后方民食供應,多有貢獻。當時報紙稱沈怡是建設大西北的功臣。
情系黃河
1946年,國民政府遷回南京,沈怡任南京特別市市長,同時兼任全國經(jīng)濟委員會公共工程委員會主任委員,掌理全國工程之規(guī)劃指導。沈怡的團隊中,南京市政府秘書長薛次莘、社會局長謝征孚、水利局長張丹如等約三分之一官員為留法留美歸國的專門人才。
沈怡帶領他們到城內(nèi)外視察。為修復戰(zhàn)爭傷痕,改變城市面貌,他提出擴增學校、興建房屋、穩(wěn)定物價、改善交通、修理街巷、清潔環(huán)境的施政方針,以盡快改變城市面貌。
在南京特別市市長任上,沈怡仍未忘記黃河治理問題。這時期,沈怡參與了黃河花園口決口的堵口工作。與此同時,他受全國經(jīng)濟委員會之托,專門組織黃河顧問團考察黃河流域。
美籍顧問抵華前,為方便他們對黃河各項問題有所認識,沈怡特約國民政府當局黃河水利委員會、中央水利實驗處、中央地質調(diào)查所、中央氣象局、資源委員會全國水力發(fā)電工程總處、資源委員會經(jīng)濟研究所、陜西省水利局及中央大學工學院等氣象、地質、工程、經(jīng)濟各領域專業(yè)機構,搜集、編纂黃河資料。
為便于美籍顧問閱讀,資料全部譯成英文,成為一套完整而有系統(tǒng)的文獻,這套資料名曰《黃河研究資料匯編》,內(nèi)容分三類:一為黃河流域的基本資料,二為治理黃河各項問題,三為日本人整理的資料及計劃。
在組織編纂黃河資料的同時,沈怡還給顧問團安排了考察任務,希望專家能就黃河上游水土保持、黃河下游的治理、能否在黃河干流及其支流筑造防洪水庫等提出指導意見。
顧問團抵達南京后,乘中國航空公司包機從南京出發(fā),沿運河低飛,到了濟南,便改沿黃河而達入???,然后折回,仍沿黃河直至開封。而后,顧問團來到蘭州、寧夏、青海等上游地帶,從空中察看堤壩,有時也在地面觀察水土保持實驗。顧問團還參觀了關中渭河、涇河流域灌溉區(qū),渭河寶雞峽和三門峽壩址,就地討論筑壩問題。顧問團根據(jù)此行實地視察和對黃河問題的初步研究,提出華北平原的防洪計劃、灌溉及航運等一般開發(fā)計劃,對水土保持、工業(yè)化、經(jīng)濟及社會等問題的建議等,這些寶貴建議后來都被收錄在《黃河研究資料匯編》第十種,即《黃河治理初步報告》中去。
異域治水
沈怡不僅把他的學識和才干傾注在黃河治理大業(yè)上,還曾遠赴異域領導東南亞水利工程建設,為中外友好交流譜寫了佳話。
1949年4月6日,沈怡就任聯(lián)合國亞洲暨遠東經(jīng)濟委員會防洪局局長,赴泰國曼谷上任,這次他面對的是國際性河流——湄公河的治理開發(fā)。
湄公河上游在中國西南部為瀾滄江,下游流經(jīng)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由越南入海,全長4300公里,居世界大河流的第十位。湄公河下游流域位于亞洲季風區(qū)的中心,雨量甚大且分布不勻,數(shù)百年來這條河流一直是一股強大的破壞力量。每年受洪水泛濫的土地達數(shù)百萬公頃,僅少數(shù)地區(qū)才有灌溉之利。交通不便是經(jīng)濟發(fā)展的最大障礙,這條重要的湄公河,只有部分河段通航。湄公河的發(fā)電潛能未能挖掘利用。
沈怡邀請多國專家對湄公河的灌溉、航運、防洪和水力發(fā)電等潛在資源進行考察和研究,一個月里就拿出整治湄公河的主題方案。
到任后,沈怡幾乎謝絕與業(yè)務無關的交際應酬,全心全力放在治洪工程上。最為難得的是,洪水季節(jié),沈怡常帶上助手乘汽船沿河視察指揮防洪,甚至頂著炎炎烈日,頭戴大草帽,赤腳走進湄公河附近野草沒腰深的沼澤地里察看建堤閘地形,全然不顧會受到鱷魚、毒蛇襲擊的危險。幾年下來,湄公河沿岸建起了一些泄洪的溝渠、兩座頗具規(guī)模的防洪閘。
在泰國任職的11年,沈怡領導防洪局對湄公河下游盆地的潛力作了系統(tǒng)的研究,促使聯(lián)合國通過了一個發(fā)展亞洲廣大地區(qū)的計劃和建立湄公河流域四個國家獨特的合作體系。沈怡受到聯(lián)合國秘書長哈馬舍爾德的推崇,也受到泰國水利界人士的敬佩,為加強中泰兩國人民的友誼,改善亞洲人民生活,增進福利做出重要貢獻。
晚年治學
1960年,沈怡回歸學術研究。他仍牽掛著黃河水利,編撰了《黃河問題討論集》,輯錄民國年間保存的中外專家的主要治黃言論,對后世黃河治理及黃河水利史研究都有重要價值。
沈怡是位理論深厚的治黃專家,他總結歷代治河經(jīng)驗,提出了許多獨到見解,認為“黃河不治,世事亂;世事越亂,黃河越不治”“河道的壽命與治河方法有極大關系”。他雖推崇大禹和潘季馴的治黃方法,但又反對一味盲從古人,比如對于河工中的裁彎取直,他提出:“只應裁過于不齊之彎,不可斤斤于逢彎即裁的見解?!彼J為,根據(jù)中外治河經(jīng)驗,有“之”字形的河道,最能持久不變。沈怡的治黃觀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黃河問題》一文中。在治黃方略方面,他認為“黃河之患,患在多沙,因此治河不外治沙,治沙即以治河”,治沙之法為:斷絕來源,代謀出路。關于治理原則,他認為:“治河當先治下游,治下游當先治河口。治河口仍不外乎集中水勢,沖刷泥沙,以水之力,治水之患?!贝送猓€要測勘和試驗,了解河性,以便治馭河患,“要治河,第一還得先測量”“雨量、流量、含沙量等記錄,須經(jīng)過長時期的實測,才靠得住”“除了測圖及實測各種記錄以外,組織一個考察團,分組勘察,溯河而上,以至于河源,將全河險要,河流形勢,一一調(diào)查明白……創(chuàng)辦一所河工試驗室,凡有疑難問題,俱在此先行試驗一番”。
1970年,應德國漢諾佛工業(yè)大學、慕尼黑工業(yè)大學、白郎許伐格工業(yè)大學及魯爾大學四校聯(lián)合之聘,沈怡分別主講水利工程與東南亞地緣政治兩門課程。
1980年,沈怡在美國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