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桂松
藝術(shù)大師豐子愷以清新的筆調(diào)創(chuàng)作了大量散文,以緣緣堂隨筆、續(xù)筆、新筆等與世人見面,讓人欣賞到他溫潤而充滿人間情味的文章之美,令人咀嚼之后回味無窮。豐子愷還以“兒童相”“社會相”“人間相”等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大量子愷漫畫,以流暢的線條和簡單生動有趣的形象,深刻細(xì)微地揭示了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惡。此外,豐子愷在中外音樂、西洋美術(shù)、教育、佛教等領(lǐng)域都有很深的造詣,留下了豐富的作品。
所以,在讀者心目中,豐子愷是一位瀟灑、悠然的藝術(shù)大師,在杭州當(dāng)當(dāng)寓公、寫寫美文、畫畫生動有趣的漫畫,或者聽聽西洋音樂、拉拉小提琴、彈彈鋼琴,如果累了,再欣賞一下西方美術(shù)家的作品,或者怡然自得地喝著紹興黃酒,品味著酒中的歲月,過著“瀟灑風(fēng)神”的生活!
其實,豐子愷并非讀者所想象的那樣瀟灑,他生命的三分之二是在20世紀(jì)前半葉,那個動蕩時代的舊社會里度過的。豐子愷少年喪父,青年喪胞姐和胞弟,中年喪母。尤其是抗日戰(zhàn)爭期間,剛剛建好的住宅“緣緣堂”被日軍炸毀。從此,豐子愷流離失所,不得已扶老攜幼、背井離鄉(xiāng),過著長達八九年的逃難生活。
1937年11月,豐子愷離開浙江省桐鄉(xiāng)市石門鎮(zhèn)悅鴻村逃難,1946年秋,終于到達陪都重慶,一路上的辛苦、奔波、糾結(jié)和痛苦,讓四十多歲的豐子愷胡須全白!他曾說:“我的胡須在逃難開始時是全黑的,到萍鄉(xiāng)白了三分;到廣西生傷寒病,又白了三分;到貴州生痢疾,又白了三分。”還說:“假如不逃難,我身體一定還要好,我的胡子一定不會白?!笔聦嵰彩沁@樣,在逃難途中,不僅車馬勞頓,還被人敲竹杠。
豐子愷感嘆逃難的艱辛:“人間以逃難為苦,比之于蓬絮我?guī)е淮笕壕熳?,這逃難又非蓬絮可比。我們從這時候起,漸感覺一家好比覆巢之鳥?!?/p>
逃難途中的空襲警報,常常讓豐子愷狼狽不堪。1939年,豐子愷在浙江省平陽縣宜山鎮(zhèn)浙江大學(xué)教書期間,空襲警報突然響起。豐子愷正在家里,他本能地帶著全家,隨著浙江大學(xué)同事,直奔附近山坡上,見一塊大石頭下面有一條數(shù)尺寬的石縫,雖然里面雜草叢生,但可容納多人進去躲避。可是,石縫進口有一個黃蜂窠,那些黃蜂見那么多人進來,群起而攻之,剛剛擠進石縫的人立刻手腳并用驅(qū)趕黃蜂,頃刻間,石縫里一片混亂。豐子愷動作較慢,沒有藏身之處,只好臥在石縫外面一塊大石頭邊上的草叢里,遠遠的看見九架敵機,由遠而近,盤旋著轟炸宜山。
還有一次,寂靜的清晨突然響起了空襲警報,豐子愷急忙帶著全家去郊外躲避。逃到半路上,忽然警報解除。豐子愷想:早飯還沒有吃過。于是豐子愷招呼全家回去吃早餐。剛吃了兩口稀飯,警報又響起了,只好放下粥碗手忙腳亂緊緊張張奔出家門,往龍山方向跑去。這時,天下起雨來,六個人,三把傘,又冷又濕又餓,走到山腳下的亂墳崗邊,大家都累得走不動了。豐子愷讓女兒軟軟去附近看看,能不能買點兒東西充饑,結(jié)果“食物了不可得”。忽然,豐子愷遠遠看見雨中一個村婦,手挽竹籃從村里出來,似乎是賣小食的。豐子愷冒雨追過去,果然,籃子里是糯米團子,于是買了幾個回來,就在一個上一年新做的墳?zāi)惯叧耘疵讏F子,而幼子豐新枚就睡在墓旁草叢中。豐子愷回頭一看:“青蛙跳登其胸,螞蟻巡游其項,而新枚熟睡如故?!?/p>
豐子愷的《告緣緣堂在天之靈》《辭緣緣堂》《還我緣緣堂》等散文,義正詞嚴(yán),慷慨激昂,細(xì)膩的文字里流露出堅強的民族氣節(jié),深情的敘述中流露出一種悲壯。在緣緣堂隨筆溫潤的筆調(diào)里,多了一些愛憎分明的抗日愛國情懷。所以,豐子愷逃難時寫的那些短文隨筆,正氣凜然,是非分明,如《全面抗戰(zhàn)》《大奸滅親》《傳單是炸彈的種子》等。逃難讓豐子愷看見了人間的苦難,看見了民族的苦難。
豐子愷的漫畫創(chuàng)作,也同樣充滿了抗戰(zhàn)情懷,不少漫畫直接取材于逃難時的見聞,如反映日軍轟炸的漫畫《轟炸二》,畫面上一個母親抱著孩子喂奶,一個炸彈下來,母親的頭已經(jīng)不在,孩子還在吃奶!漫畫《轟炸三》,一個母親背著兒子逃難,路上遇到轟炸,兒子的頭已經(jīng)炸掉,母親依然背著在逃難!所以,豐子愷漫畫《愿作安琪兒,空中收炸彈》,以一個正直的藝術(shù)家的想象,控訴日軍的侵略行徑。
抗戰(zhàn)勝利后,豐子愷因無回家的“盤纏”而滯留在重慶,不能回到江南。漫畫《稚子牽衣問,歸家何太遲,共誰爭歲月,贏得鬢邊絲》,就是豐子愷在重慶逃難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