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春
毋庸置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塊疆域存放詩意,如何將這份詩意釋放出來,可能會因人而異,甚至就僅是感受這份美好,永遠地沒有一個用來表達的存在。
世間有詩人,也有不寫詩的詩人。不寫詩的詩人,心懷詩意,充實而可愛。
一些年里,我試圖找到一種表達心中詩意的文體,寫詩、寫散文,但總是力不從心,不能將心中詩情完美地表達出來,偶爾染指微型小說,寫作的過程和結果,讓我突然感到這適合我。
生活中到處有詩意,詩的內核在不同的人的身上各具形色,而這形色傳遞給我,就成了一個故事的內核。這內核正是一篇微型小說所應有的心跳。心跳怦然,小說的內外循環(huán)就暢通了。
詩意表達,是我小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追求。情節(jié)有詩意、人物有詩意、文字有詩意,一篇千兒八百的文字,自然不枯燥,自然會充斥靈性的動感,不呆板,不教條。
我從不認為微型小說是小兒科,是碎片化和皮屑般的表述,一部優(yōu)秀的小小說,給人的審美情趣、詩意傳達一樣可以撼人心魄。明清有眾多的筆記體小說,捭闔縱橫,精短的文字,揭示的是恢宏的大世界、大境地。
我不以為小小說僅僅就是抖個包袱,就是一個出人意料的情節(jié)披露,當然這也是一種可出好小小說的表現(xiàn)形式。我喜歡細節(jié),平凡的故事,細節(jié)處理到位,在細節(jié)中洋溢詩的意境,可能會生發(fā)意想不到的效果。好的小小說,必然在掩卷后給人聯(lián)想,給人心以被柔柔一擊的感覺。能產生這種效果,我以為最終是一篇小小說中飄逸的詩意。
小小說也是可以成為詩的,不過,詩在故事的內核中產生,在語言的訴求中表現(xiàn),在整體的表述中構成,三元素缺一不可。
一位讀者,在讀我的一篇小小說后,這般留言:“勝在語言和意境,有清風拂面的感覺,也有古樸悲壯的厚重,看多了挖空心思的故事情節(jié),天馬行空的構思,再品本篇,有種久違的愜意,仿佛松了一口氣,忍不住想要再品一杯清茶!”為此,我很是興奮,倒不是因為讀者高評,而是我的表達受到了認可,這認可,是我孜孜以求的。
對我而言,小小說的創(chuàng)作剛剛開始,門檻是否邁入,還值得商議,但我有信心。如我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給自己的定位:“在詩意中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詩意?!弊屝⌒≌f充滿詩意,我將一直堅持下去。
感謝《小小說月刊》對我的厚愛,本期以小輯的形式,推送我的《葉明之的遺書》《紫花地丁》《為妖》三篇小小說,這三篇小小說是在講故事,也不是在講故事,故事不精彩,同時還比較陳舊,但卻容納了我的情懷,悲憫或者敦厚,我敢肯定絕非是矯情的。
這三篇,不知我的詩意表達能達到幾分,交給讀者評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