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晶,劉桂蘭
(黑龍江省中醫(yī)藥科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6)
外陰鱗狀上皮增生是以良性增生為主的外陰疾病,以外陰瘙癢為主要表現(xiàn),惡變率為2%~5%[1]。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認為該病為多因素致病,激素變化、自身免疫障礙、酶的改變、局部刺激因素、細胞增殖、感染、遺傳等與本病的發(fā)生有關[2],已成為婦科常見的難治之癥。
HLA系統(tǒng)是目前所知人體最復雜的多態(tài)系統(tǒng),與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種疾病的遺傳易感性有密切的關系。近年來國外關于HLA基因多態(tài)性的相關報道,與外陰硬化性苔癬的相關性較多,但與外陰鱗狀上皮增生的關系卻未見報道。本項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免疫遺傳因素在外陰鱗狀上皮增生中的作用,為本病的病因和臨床治療提供理論基礎。
1.1 一般資料 選自2005年1月—2013年12月于哈爾濱醫(yī)科大學附屬一院、二院、哈爾濱242醫(yī)院、黑龍江省中醫(yī)醫(yī)院及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一院就診的病歷資料完整的外陰鱗狀上皮增生患者共74例;中醫(yī)辨證為肝腎陰虛型[3]385-38836例,平均年齡(39.36±8.79)歲;肝經(jīng)濕熱型[3]364-37138例,平均年齡(37.08±9.49)歲;正常對照組選擇女性體檢健康者62例(選自合作單位哈醫(yī)大一院)作為正常對照組,平均年齡(40.30±11.72)歲。
1.2 診斷標準 1)符合外陰鱗狀上皮增生的診斷標準[4];2)年齡在20~60 周歲;3)簽署知情同意者。排除標準:1)外陰上皮內瘤樣病變或病理檢查確診為原位癌、浸潤癌等;2)伴有其他免疫相關性疾病,如結締組織病、糖尿病、系統(tǒng)性紅斑性狼瘡等以及精神神經(jīng)疾病者。
2.1 HLA-ABDRB1基因檢測 采取各組外周靜脈血,抗凝,提取白細胞,提取人類基因組DNA;PCR 擴增反應,進入循環(huán)程序,共計34個循環(huán)。
2.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四格表χ2檢驗公式計算,當理論頻數(shù)<5時,使用Fisher精確概率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HLA-B*15 等位基因 HLA-B*15等位基因出現(xiàn)頻率在肝腎陰虛及肝經(jīng)濕熱兩組中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1),見表1。
3.2 HLA-B*40等位基因 HLA-B*40等位基因出現(xiàn)頻率在肝腎陰虛及肝經(jīng)濕熱兩組中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有顯著差異(P<0.01),見表1。
3.3 HLA-DRB1*12等位基因 HLA-DRB1*12等位基因在肝經(jīng)濕熱型鱗狀上皮組(B組)出現(xiàn)頻率高,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
3.4 HLA-A*02等位基因 HLA-A*02基因在出現(xiàn)頻率A組(肝腎陰虛型)中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
表1 不同中醫(yī)辨證與HLA-ABDRB1基因多態(tài)性(例)
組別例數(shù)B08B13B15B18B27B35B37B38B40B44B46正常組622126064003084肝腎陰虛364814**004224**22肝經(jīng)濕熱3801214**2410004**20
組別例數(shù)B48B49B50B51B52B54B55B56B57B58B67正常組62400102602640肝腎陰虛36020461020220肝經(jīng)濕熱38200140220222
組別例數(shù)DR01DR03DR04DR07DR08DR09DR10DR11DR12DR13DR14DR15DR16正常組62612161601221012128162肝腎陰虛36201442122686480肝經(jīng)濕熱3840264160222**4662
本課題組前期研究在對231 例中國漢族女性外陰白色病變患者(其中外陰硬化性苔蘚123 例,外陰鱗狀上皮增生92 例)中醫(yī)證侯分布特征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肝經(jīng)濕熱型(42 例)占外陰鱗狀上皮增生的45.65%;肝腎陰虛型(38 例)占外陰鱗狀上皮增生總人數(shù)的41.30%;由此可見,肝經(jīng)濕熱型居首位,該證型可能與外陰鱗狀上皮增生密切相關,原因可能是下焦多潮濕,且濕郁容易化熱,同時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喜食煎炸油膩之品,并缺乏運動,從而易釀濕生熱,濕熱循經(jīng)下注,則出現(xiàn)帶下色黃臭穢,從而出現(xiàn)陰部瘙癢,且瘙癢較重。這也與外陰鱗狀上皮增生患者瘙癢癥狀較重相吻合。
人類白細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即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整個基因組已被測序,其基因圖已于1999年發(fā)表在Nature雜志上[5]。許多HLA基因包含大量的多個等位基因,且高度多態(tài)性,使其成為迄今為止已知的最復雜的人類基因綜合體。HLA復合體位于人類第6號染色體短臂6p21.31上,其中有128個為功能性基因(具有表達產(chǎn)物),具有豐富的多基因性和多態(tài)性特征[6]。HLA系統(tǒng)在128個功能性基因中,與免疫系統(tǒng)有關的基因占39.8%,特別是Ⅱ類區(qū)域中顯示與免疫相關的幾乎是所有的基因[7]。
目前國外關于外陰硬化苔蘚(VLS)與HLA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較多,在本課題組前期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外陰硬化苔蘚的易感基因是HLA-B*15、-DR*12;HLA-B*40等位基因是肝腎陰虛型的抗性基因,而與肝經(jīng)濕熱型VLS無相關性;與國外報道大致相吻合,但關于外陰鱗狀上皮增生與HLA基因多態(tài)性研究未見報道。本研究顯示外陰鱗狀上皮增生中醫(yī)證型為肝經(jīng)濕熱型相關的等位基因有:HLA-B*15、HLA-B*40、HLA-DR*12,易感基因為HLA-B*15、HLA-DR*12,抗性基因是HLA-B*40。中醫(yī)證型為肝腎陰虛型相關的等位基因有:HLA-B*15、HLA-B*40、HLA-A*02;抗性基因為HLA-A*02、HLA-B*40,其中HLA-A*02可能是標志性抗性基因;易感基因為HLA-B*15。
本研究提示:通過HLA基因檢測、篩查易感基因和抗性基因的方法應該可以判斷外陰鱗狀上皮增生的易感人群,并根據(jù)等位基因HLA-A*02、HLA-B*15、HLA-B*40、HLA-DR*12進行對照研究和判定分析其中醫(yī)體質及辨證分型,對外陰鱗狀上皮增生的預防、早期診斷、中醫(yī)辨證分型及治療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由于本研究病例例數(shù)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課題組將進一步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研究,并重視檢測單倍型和低頻率基因位點,以及進行外陰白色病變的家庭調查研究,并全面考慮影響因素,如基因連鎖不平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