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鋒 劉瑾輝
薛瑄(1389-1464),“河東學派”創(chuàng)始人,在明代理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一代儒宗”,(1)薛瑄:《薛瑄全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95頁。主要著作有《讀書錄》《讀書續(xù)錄》《薛文清公全集》等。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界開始重視并且重新審視薛瑄的理學思想。目前,影響較大的研究當屬李元慶的《明代理學大師——薛瑄》和常裕的《河芬道統(tǒng)——河東學派考論》。這兩部著作揭示了薛瑄的理學與朱學的異同,薛瑄對張載“氣學”的吸收與發(fā)展,以及對明代關學復興的影響。此外,兩部著作對薛瑄“理氣無縫隙”的理氣論、“以心映理”的樸素反映論、“心為天下之大”的心本體論、“以復性為宗”的心性修養(yǎng)論、“清廉勤政”的政治哲學等,(2)詳見李元慶《明代理學大師——薛瑄》,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1933年版;常?!逗臃诘澜y(tǒng)——河東學派考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都做了全面且系統(tǒng)的研究。其他學者對薛瑄理學思想的探討,皆不出上述范疇。總體而言,目前學界對薛瑄理學思想的研究是朝著縱深方向發(fā)展。然而,薛瑄的孟學思想還未得到學者的關注。薛瑄的《讀書錄》《讀書續(xù)錄》中有著大量關于孟學的論述,這些論述既有清晰的條理,又有明確的綱領。此外,薛瑄的孟學思想在明初極具代表性,既反映了當時儒者共同的學術旨趣,又對之后的孟學發(fā)展起到導向作用?;诖?,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系統(tǒng)梳理薛瑄的孟學思想,并探討其在明初孟學方面的貢獻,以補學界研究之闕。
薛瑄對孟子思想的闡發(fā),主要集中在《讀書錄》《讀書續(xù)錄》之中。為了進一步明晰薛瑄的孟學大綱,本文將其對孟子思想闡釋的語錄歸類如下(見表1):(3)此表僅是粗略統(tǒng)計。此表所統(tǒng)計的語錄,皆是對《孟子》文本的直接闡釋,如果算上間接闡釋,則數(shù)量要遠超于此統(tǒng)計結果。此表主要借助相關數(shù)據(jù)讓讀者清楚薛瑄對《孟子》哪部分內容比較注重,從而對薛瑄的孟學有一個整體認識。除了表格所統(tǒng)計的幾個部分,薛瑄對孟子的“王霸之辨”“施博守約”“義利之辨”“君子與小人之分”“左右逢其原”“天地生物,一本也”等話題,皆有一定論述,但比較零散,多是其在現(xiàn)實體驗中的感受,無法歸納出系統(tǒng)的思想。所以,這部分并沒有算在內。
表1 薛瑄孟子思想闡釋語錄歸類表
從表1中我們可發(fā)現(xiàn),薛瑄對孟子思想的闡釋主要集中于“性善論”和“盡心知性”兩個方面。關于“養(yǎng)氣說”的語錄雖然不多,但薛瑄十分注重在“心”上養(yǎng)氣。從這一點而言,“養(yǎng)氣說”也屬于“盡心知性說”的范疇。質言之,孟子的心性學說是薛瑄關注的重點。這也符合明代理氣論式微、心性論成為學術重心的理學思潮。(4)具體內容詳見劉學智《明代哲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在《悅心齋銘》中,薛瑄進一步描述了自己心中的孟學:
人孰無心?心孰無悅?悅匪其正,為心蟊賊。大哉孟氏,儒林之綱。悅心著訓,式炳以彰。其悅伊何,曰理曰義。理則在物,義則制事。二者匪人,實降自天。得之而悅,天乃斯全?!庠弧皭傂摹?,惟孟之學。(5)薛瑄:《薛瑄全集》,第940頁。
在薛瑄看來,孟學就是“悅心”之學,乃儒學之綱。何為“悅心”之學?首先,“悅”字在此處不僅具有“以……為悅”之意,而且具有較強的能動性和實踐性。薛瑄一生為學,以“復性”為宗,尤重篤行踐履,“見得理明,須一一踐履過”,(6)薛瑄:《薛瑄全集》,第1110頁。故此處的“悅”字相當于“復性”中的“復”字。在“復性論”中,“復”才是其學的最終落腳點。同樣,在薛瑄的孟學體系中,“悅”才是其學的落腳之處。因此,薛瑄所說的“悅”,其意在于充分調動人們的內在積極性,告誡人們主動以心為悅。若人們沒有充分發(fā)揮“悅”的內在能動性與實踐性,猶如只“知”不“行”,沒有任何意義。
其次,“悅”的對象是“心”,而非“性”。薛瑄之學,根柢皆在“復性”,為何他不講孟學是“悅性”之學?其實,薛瑄抓住了孟學的實質?!睹献印菲咂钪匾囊粋€思想就是“性善論”,“‘性善’為《孟子》之體要”,(7)薛瑄:《薛瑄全集》,第1147頁。但孟子卻以“心”論性善,心善則性善,表明“性善論”又是建立在心學基礎之上。薛瑄抓住了孟學最重要的哲學范疇“心”,故強調“悅”的對象是“心”,而非“性”。然而,只言一個“心”字,還無法讓人們清楚悅“心”之何物。所以,他進一步指出“其悅伊何,曰理曰義”,表明“悅心”的具體內容就是悅心中所存之理義。他經常強調:“《孟子》七篇,托始于仁義,誠能默識而旁通之,則全書之旨不外是矣?!?8)薛瑄:《薛瑄全集》,第1187頁?!啊睹献印菲咂m論有不同,皆本于此心之義理?!?9)薛瑄:《薛瑄全集》,第1484頁?!睹献印芬粫淖谥荚谟诶?仁)、義,而理、義的寄存之所即是“心”。理、義源于何處?薛瑄認為理、義源自天,降付于人身時,即是“性”,“天命賦于人者謂之‘性’”。(10)薛瑄:《薛瑄全集》,第1354頁。而在薛瑄的孟學體系中,“天所賦為命,人所受為性,在心為渾然天理”,(11)薛瑄:《薛瑄全集》,第860頁。表明“心”“性”其實一也。二者雖然在本質上相同,“然所以具天命之性,行率性之道,得仁義禮知之德,全天理之體用者,皆本諸心”,(12)薛瑄:《薛瑄全集》,第1354頁?!靶浴睙o法自顯,需要以“心”為媒介才可發(fā)用。因此,薛瑄稱孟學為“悅心”之學,而非“悅性”之學。
薛瑄實際上是以“復性”思想為導向,按照“復性-悅性-性即理義-以心發(fā)用-悅心”的路徑,重新改造了孟學,將以理論探討為主的孟學轉至以躬身踐履為主的“悅心”之學。因此,其孟學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知”的部分,即“知性”“知心”的問題;二是“悅”的部分,即如何“悅心”的問題。
在“知”的層面,薛瑄主張“心”“性”一體,“知性”即“知心”,故其將關注點首先放在“性”上。然而,很多人往往在“知性”這一環(huán)節(jié)就出現(xiàn)了問題。因此,他說:“孟子之后道不明,只是‘性’字一字不明。”(13)薛瑄:《薛瑄全集》,第1445頁。而這一問題,直至張載、二程、朱熹,才得到了較好的解決。他們將“性”二分為“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以此解釋性善惡的問題。薛瑄雖然也在“性二元論”的框架下論證人性,但卻表現(xiàn)出與宋儒不同的學術旨趣。
對于“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內涵的理解,薛瑄與程、朱并沒有太大區(qū)別。薛瑄言:“‘天命有善而無惡’。性之謂也。”(14)薛瑄:《薛瑄全集》,第1438頁。其依據(jù)在于“孟子曰:‘知其性則知天矣?!煺?,性之所自出,即天命之性也?!?15)薛瑄:《薛瑄全集》,第1448頁?!靶浴弊蕴斐?,天善則性善,這種“性”即為“天命之性”。“天命之性”的具體內涵為“仁義禮智”,其中“仁”又包含了“義禮智”,“仁即天命之性也。專言仁,則義、禮、智皆在矣”。(16)薛瑄:《薛瑄全集》,第1418頁?!皻赓|之性”的內涵則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生理之性。薛瑄說:“告子以‘食色’為‘性’。若‘紾兄之臂而得食’,得為性乎?‘逾東家墻摟處子,則得妻’,得為性乎?故食色,氣也;食色之理,性也?!?17)薛瑄:《薛瑄全集》,第1435頁。此處爭論的焦點在于何為“性”之本。告子以生理之性為“性”之本,但孟子認為當生理之性與道德之性發(fā)生沖突時,要絕對服從道德之性。道德之性大于生理之性,故“食色之理”才是“天命之性”,而“食色”屬于“氣質之性”;二是不善之性。薛瑄說:“孟子曰:‘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由是也?!艘嘌詺赓|之性?!保?18)薛瑄:《薛瑄全集》,第1448頁。三是賢愚之性。薛瑄說:“(程子)又曰:‘才稟于氣,氣有清濁。稟其清者為賢,稟其濁者為愚。’此論‘氣質之性’?!?19)薛瑄:《薛瑄全集》,第1474頁?!安拧敝敢粋€人的資質,但由于每個人稟氣的情況不同,導致人有賢愚之分。其實,賢愚之性,無善惡之分,一個人的天資愚笨,這只是“命”,不能說其為“惡”。
雖然在“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內涵的理解上,薛瑄與程、朱等人相差無幾,但他們對這兩種性關系的認識卻有很大不同。學界普遍認為薛瑄的人性論即是張載、二程、朱熹等人的“性二元論”,但薛瑄真的是“性二元論”者嗎?
我們先考察一下何為“性二元論”。曾有學者界定過“性二元論”的內涵:“性二元論,顧名思義,是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因素影響下形成的性。只具有兩個獨立的因素的人性論并不能就稱為是性二元論,只有將這兩方面的因素在性上內在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方可稱為性二元論?!?20)李曉春:《宋代性二元論研究——兼論理一分殊的體用論是中國哲學的核心思維方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頁。簡言之,只有兩種性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方可稱之為“性二元論”。如張載認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分別由“太虛”和“氣”生成,表明二者是相互對立的。但“氣質之性”又是“天地之性”墮入“氣”而形成的“性”,表明二者又是相互統(tǒng)一的。程、朱受張載影響,也將“性”做如此劃分,但他們卻認為“天命之性”不是出自“太虛”,而是源自“天理”?!疤炖怼敝良冎辽疲省疤烀浴奔兩茻o惡;“氣質之性”則是理夾雜氣而生的一種性。由于氣有清濁偏厚,故“氣質之性”有善有不善。在程、朱的人性論體系中,“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亦是一種相互對立且統(tǒng)一的關系。
“性二元論”的最大特點在于將“性”分為兩種相互獨立且統(tǒng)一之性,薛瑄也是如此嗎?薛瑄多次言明“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之間的關系是“非有二也”。
就氣質中指出仁、義、禮、智不雜氣質而言,謂之“天地之性”;以仁、義、禮、智雜氣質而言,故謂“氣質之性”。非有二也。(21)薛瑄:《薛瑄全集》,第1241頁。
太極上一圈是天地之性,陰陽、五行、男女、萬物各一太極,是氣質之性。然氣質之性,即天地之性隨在氣質中,非有二也。(22)薛瑄:《薛瑄全集》,第1445頁。
“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其實只是一個“性”。準確來講,只有“天命之性”而已。但人不可避免地墮于“氣質”之中,當談及這種“性”時,“天地之性”受“氣”的熏染,而出現(xiàn)了不善的情況,這種“性”即可稱之為“氣質之性”。在薛瑄的人性論體系中,“氣質之性”不過是“天命之性”墮于“氣質”之中的另一種狀態(tài)而已,并非是與“天命之性”相互對立的另外一種性。所以,他承認“惡”也是“性”。他說:“惡亦是性,只是性翻轉了便為惡,非性之外別有一物為惡也。”(23)薛瑄:《薛瑄全集》,第1153頁。這句話不好理解,我們可以借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善、惡如同手心、手背一樣,手心即是善,翻轉過來,即是“惡”,但不能說手背是手之外的另一物。手心、手背皆是手,“非有二也”。基于這樣的認識,薛瑄一再強調:“性一也。本然之性純以理言,氣質之性兼理氣言,其實則一也?!?24)薛瑄:《薛瑄全集》,第1151頁。在薛瑄的人性論中,“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本就不是兩種性,故“二元”之說很難成立。
薛瑄不將“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對立來看,主要因為其理氣觀發(fā)生了變化。在理氣觀方面,薛瑄反對朱子“理先氣后”的觀點,認為“理與氣一時俱有,不可分先后。若無氣,理定無止泊處”,(25)薛瑄:《薛瑄全集》,第1324頁。而只取朱子“理氣不離不雜”“理氣無縫隙”的觀點。理氣不離不雜,落在人性上,即體現(xiàn)出這樣的特點:“有氣即有性,有性即有氣。性雖不雜乎氣,亦不離乎氣。”(26)薛瑄:《薛瑄全集》,第1447頁?!疤烀浴迸c“氣質之性”亦是不離不雜的關系。因此,薛瑄十分贊同程頤“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之,則不是”的觀點,并以此批評孟子與告子的人性論:
“論性,不論氣,不備”。有二說:專論性,不論氣則性無安泊處,此不備也;專論性,不論氣,則雖知性之本善,而不知氣質有清濁之殊,此不備也?!罢摎?,不論性,不明”。亦有二說:如告子以知覺運動之氣為性,而不知性之為理,此不明也;如論氣質有清濁之殊,而不知性之本善,此不明也?!岸?,則不是”。蓋理氣雖不相雜,亦不相離,天下無無氣之理,亦無無理之氣,氣外無性,性外無氣,是不可“二之”也。若分而“二之”,是有無氣之性,無性之氣矣。故曰“二之,則不是”。(27)薛瑄:《薛瑄全集》,第1491頁。
薛瑄認為,孟子論性不論氣,有兩點不足:一是性無處安頓;二是不知性有清濁、昏明之異;而告子論氣不論性,亦有兩點不足:一是不明性之本體是“理”;二是不知有善惡之殊的“氣質之性”。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他們沒有從理氣層面來論證人性。薛瑄引入“氣外無性,性外無氣”的觀點,說明“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雖然名為“二”,但實為“一”。
總之,在薛瑄看來,“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是一種不離不雜的關系:“以不雜者言之,謂之‘本然之性’,以不離者言之,謂之‘氣質之性’,非有二也?!?28)薛瑄:《薛瑄全集》,第1208頁?!靶浴敝挥幸粋€,即“天命之性”,但“理氣無縫隙”,性、氣不相離,“天命之性”必然受到“氣”的影響,而變成另一種狀態(tài),這與朱子晚年的觀點截然相反。晚年,朱子尤重“理先氣后”的思想,并對“形而上者”與“形而下者”做出明顯區(qū)分:
天之付與萬物者謂之命,物之稟受于天者謂之性。然天命流行,必二氣五行交感凝聚,然后能生物也。性命,形而上者也,氣則形而下者也。形而上者一理渾然,無有不善;形而下者則紛紜雜揉,善惡有所分矣。故人物既生,則即此所稟以生之氣,而天命之性存焉。(29)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二十冊,第3275頁。
朱子明確“形而上者”與“形而下者”的區(qū)別,意在強調“理先氣后”。這種理氣關系落在人性上,則表現(xiàn)為“天命之性”在邏輯上優(yōu)先于“氣質之性”,從而導致“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分屬于“理”和“氣”兩個不同層面,成為兩種不同的性。有意思的是,薛瑄雖然與朱子晚年的觀點相反,但卻與其早年的觀點相一致。淳熙二年(1175),朱熹反對將性分作兩截:
“《近思錄》中說性,似有兩種,何也?”曰:“此說往往人都錯看了。才說性,便有不是。人性本善而已,才墮入氣質中,便熏染得不好了。雖熏染得不好,然本性卻依舊在此,全在學者著力。今人卻言有本性,又有氣質之性,此大害理!”(30)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朱子全書》,第十七冊,第3199頁。
朱子批評時人誤解其意,反對將性看作是兩種性,否認“氣質之性”是“天命之性”相互對立的另外一種性。薛瑄“天地之性,氣質之性,一而二,二而一者也”(31)薛瑄:《薛瑄全集》,第1061頁。的觀點顯然繼承的是朱子早年的人性論。這主要因為明初程朱理學的官學化進一步加劇了理學的內部分化。這種分化首先體現(xiàn)在理氣論方面,諸儒對程朱的理氣論進行了修正,強調“理氣不可分先后”,當這種理氣關系落在人性時,即會出現(xiàn)“一元化”的傾向。雖然薛瑄還不是真正的“性一元論”者,但卻是由“性二元論”轉向“性一元論”的關鍵人物。
薛瑄認為孟學為“悅心”之學,其“悅”的工夫究竟有哪些呢?整體而言,薛瑄“悅”的工夫主要體現(xiàn)在養(yǎng)氣方面。因為通過養(yǎng)氣,可存心養(yǎng)性,從而消除私欲,以見心中固有的天理。薛瑄融通了孟子“持志”“知言”“集義”“勿忘”“勿助長”等思想,進而提出養(yǎng)氣之法。
孟子言:“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既欲內持其志,又欲外無暴其氣,內外、本末交相培養(yǎng),此養(yǎng)氣之法。下文又言:“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鄙w“知言”者,“盡心”“知性”“物格”“知至”之功,又在“持志”之先。理明則能“持志”“集義”,而又“無忘,無助長”,則“浩然之氣”自生矣。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曰“知言”,曰“集義”,曰“無忘”,曰“無助長”,皆養(yǎng)氣之法,其序則先“知言”,而后能“持志”“集義”,若“勿暴其氣”“勿忘、勿助長”,皆養(yǎng)氣之節(jié)制。(32)薛瑄:《薛瑄全集》,第1359-1360頁。
這段話可以說是薛瑄養(yǎng)氣之法的總綱。孟子一方面言“志至焉,氣次焉”,強調“志”對“氣”的主宰作用,另一面又言“持其志,無暴其氣”,強調“氣”對“志”的反作用。在薛瑄看來,這是內外、本末交相的養(yǎng)氣之法。薛瑄將這種養(yǎng)氣之法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具體的、有次序的、內在的養(yǎng)氣法。養(yǎng)氣需按照“知言、持志、集義”先后順序進行。“知言”為養(yǎng)氣的第一步,因為“知言”即“知性”,“知性”能明理,明理才知什么是志,什么是義,然后方可持志、集義。否則,不知言,不明理,持何志,集何義?薛瑄以“知言”“知性”為先,還因為其認為:“蓋性即理,而天即理之所從出。人能知性、知天,則天下之理無不明,而此心之體無不貫……是以知盡心工夫,全在知性知天上。”(33)薛瑄:《薛瑄全集》,第1030頁。第二部分是外在的養(yǎng)氣之節(jié)制,主要包括“勿暴其氣”和“勿忘,勿助長”兩個方面。雖然這部分亦可算養(yǎng)氣之法,但由于其具有外在的“節(jié)制”作用,故薛瑄將其單獨列出。
何謂“知言”?孟子所說的“知言”即辨別“诐辭”“淫辭”“邪辭”“遁辭”等言辭是非、善惡的能力。言生于心,若不知言,則無法以心權衡各種言辭的是非善惡,從而有害于政。薛瑄對孟子的“知言”工夫尤為注重,因為在其心中,“‘知言’最難。惟心通乎道,乃能知古今天下言之是非”。(34)薛瑄:《薛瑄全集》,第1491頁?!爸浴辈粌H是其他“悅心”工夫的前提,而且還是其中最難的環(huán)節(jié)。薛瑄對于“知言”的認識,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追溯“知言”說的來源。薛瑄認為,孟子的“知言”說源于孔子。他說:“孟子言‘知言’,即孔子所謂‘知者不惑’?!薄懊献印浴啾居诳鬃印恢?,無以知人’之說?!?35)薛瑄:《薛瑄全集》,第1490頁?!爸哉摺奔础爸摺保爸卟换蟆?,“知言者”亦不惑?!爸哉摺敝圆换笄抑?,原因在于“知言則理明,放人之賢否無遁情,如鑒之照物”。(36)薛瑄:《薛瑄全集》,第1252頁。若不“知言”,則“為異端惑,為小人罔,為俗學?!?。(37)薛瑄:《薛瑄全集》,第1395頁??鬃訌姆聪蛘f明“知言”的重要性,而孟子則從正面論證“知言”,薛瑄敏銳地看到了二者間的聯(lián)系,將孟子的“知言”說追溯至孔子的“不知言”說。二者一反一正,相輔相成,不僅說明了“知言”工夫的重要性,而且使“知言”成為儒者修身的基本工夫;二是如何才能做到“知言”?薛瑄指出:“《孟子》之‘知言’,即《大學》之‘物格知至’也?!薄啊浴?,‘物格知至’也。如此而觀天下之事,是非、得失了然矣?!?38)薛瑄:《薛瑄全集》,第1362頁?!拔锔裰?,是明得天理盡也。”(39)薛瑄:《薛瑄全集》,第1395頁。薛瑄對“知言”的理解基本繼承了朱子之說,強調“知言”即“格物窮理”,窮理之后,則“書無不通,理無不明”(40)薛瑄:《薛瑄全集》,第1176頁。。
在“知言”之后,人們便可“持志”與“集義”?!豆珜O丑上》曰:“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4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2年版,第341頁。許慎《說文》釋“志”曰:“志,意也。從心,之聲,職吏切?!?42)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217頁?!爸尽睆摹靶摹倍?,與“意”相同,指心之所向,說明“持志”也要在“心”上做工夫。對此,薛瑄引入程、朱“主敬”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主張“主敬可以持志”。(43)薛瑄:《薛瑄全集》,第1089頁?!爸骶础比绾文軌颉俺种尽蹦??薛瑄從正反兩個層面說明了這一點。人若能“主敬”,則“理雖實而心體常虛,虛謂外邪不能入”;(44)薛瑄:《薛瑄全集》,第1291頁。人若不“主敬”,則“此心一息之間馳騖。出入,莫知所止也”。(45)薛瑄:《薛瑄全集》,第1085頁?!爸骶础眲t心有所主,心在接觸外界事物時,如同有一把標尺,“出入”皆適宜,不會為外物所干擾。因此,當人們“主敬”時,就可以保持心之所向,即“持志”。
“配義與道”是孟子“浩然之氣”的生成之法。孟子曰:“其為氣也,配義與道……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4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33頁?!傲x”是人心內在所固有,并非來源于外。所以,“集義”即積聚內心固有之義,非向外尋求義而積。做到這一點的前提即“知言”。因為“知言”即知“仁、義、禮、智”皆根于“心”,此時方可做“集義”的工夫。否則,將“義”當作外來之物,向外“集義”,則無法生成“浩然之氣”。此處的“道”指“仁、義、禮、智”,“義”即“道”之一。既然“義”屬于“道”,為何孟子言“浩然之氣”是“配道與義”而生呢?對此,薛瑄解釋道:“朱子曰:‘義者,人心之裁制;道者,天理之自然。’既曰‘天理’,則‘仁、義、禮、知’皆道也,義則人心裁制是道,使合宜耳。既言‘道義’,下文又止言集義,蓋事事合宜,即道之合宜也?!?47)薛瑄:《薛瑄全集》,第1362頁?!傲x”在“道”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其能使仁、禮、知之“道”,處處“合宜”,按此“集義”,則“浩然之氣自生矣”。(48)薛瑄:《薛瑄全集》,第1033頁。
薛瑄在強調“持志”“集義”的養(yǎng)氣之法時,還將孟子所說的“無暴其氣”與“勿忘,勿助長”視為養(yǎng)氣之節(jié)制?!盁o暴其氣”中的“氣”主要指針對生理欲望而言的“血氣”。孟子認為,“志”雖然能夠支配這種“血氣”,但當“血氣”超過“志”時,也會反過來擾亂“志”。薛瑄將“氣動志”的情況稱之為“欲動情勝”。因此,在“持志”的過程中,還要“無暴其氣”。若想做到“無暴其氣”,需先知道何為“暴其氣”。他說:“言要緩,行要徐,手要恭,立要德,以至作事有節(jié),皆‘不暴其氣’之事?!薄芭劣谶^,喜至于流,皆‘暴其氣’也”。(49)薛瑄:《薛瑄全集》,第1146、1233頁?!氨┢錃狻钡闹饕卣骷床恢?jié)制。無論是言、行、手、立之事,還是喜、怒、哀、樂之情,若不節(jié)制,就會出現(xiàn)“暴其氣”的情況??梢?,薛瑄將孟子所說的“暴”理解為“中和”的對立面,故其強調“暴,當矯之以和”。(50)薛瑄:《薛瑄全集》,第1082頁。質言之,“無暴其氣”要求人們節(jié)制自己的“血氣”,使“血氣”達到中正平和的狀態(tài),從而消除“氣”對“志”的影響,或者說,達到理勝于欲的狀態(tài)。
養(yǎng)氣的另一種節(jié)制之法,是“勿忘,勿助長”。孟子所說的“勿忘,勿助長”指既不要忘記培養(yǎng)“浩然之氣”,又不要人為加速“浩然之氣”的生長。因為“浩然之氣”是逐漸積聚心中的“道”“義”而成,并非一日之功。如果借助人為力量助長“浩然之氣”,如同“揠苗助長”一般,反而不利于“浩然之氣”的生成。薛瑄進一步發(fā)揮了這一思想,認為“舍而不求為‘忘’,求之太過為‘助長’”。(51)薛瑄:《薛瑄全集》,第1168頁?!吧岫磺蟆?,即舍棄心中之理義,不求其放心,忘記“浩然之氣”的培養(yǎng);“求之太過”,即過分地、刻意地助長“浩然之氣”。其實,薛瑄不僅僅是在闡釋孟子“浩然之氣”的思想,而是更多地借此批評當時“忘道”與“急于求成”的不良學風。他說:“‘忘’與‘助’,學者之通患?!?52)薛瑄:《薛瑄全集》,第1272頁。而在“忘”與“助”之間,又以“‘勿忘’最是學者日用切要功夫”。(53)薛瑄:《薛瑄全集》,第1298頁。因為“忘”即舍道而不求,心與理相悖而馳,“與道相悖者只是忘之,而念不在是也”。(54)薛瑄:《薛瑄全集》,第1326頁。面對這種情況,最好的辦法就是“時時刻刻不忘于操存省察等事,即心常存而天理不忘矣”。(55)薛瑄:《薛瑄全集》,第1293頁。時時刻刻執(zhí)持心志,不使其喪失,并不斷地檢查、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只有做到這兩點,才能使心中的天理長存而不被舍棄。正所謂:“‘無忘’‘無助’,即天理存?!?56)薛瑄:《薛瑄全集》,第1293頁。
養(yǎng)氣之法不僅有節(jié)制,而且還要注意時機。孟子十分注重“平旦之氣”和“夜氣”。因為白晝時,人心頻繁地應接事物,很容易陷溺物欲之中,而在清晨和夜晚,人們欲望最少,本心、良心才有機會充分顯露出來。薛瑄言:“平旦未與物接之時,虛明洞徹胸次超然,真所謂‘清明在躬,志氣如神’者,此蓋夜氣澄靜之驗。茍一日之間,勿使物欲汩雜,而神清氣定,常如平旦之時,則心恒存,而處事無過不及之差矣?!?57)薛瑄:《薛瑄全集》,第1063頁。如果能夠抓住平旦與夜晚的時機,存養(yǎng)“平旦之氣”與“夜氣”,并將其轉變?yōu)橐环N日常習慣,即便在白晝,本心亦不會丟失,“平旦虛明,氣象最可觀。使一日之間,常如平旦之時,則心無不存矣”。(58)薛瑄:《薛瑄全集》,第1063頁?!捌降┲畾狻迸c“夜氣”并非“無暴其氣”中的“血氣”,而是指“德氣”。這種“德氣”在平旦與夜晚中才會出現(xiàn),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此時人的物欲最少,心不再束縛于物欲,進而可以顯露自己本來的面貌?;诖?,薛瑄認為“欲淡則心清,心清則理見”,(59)薛瑄:《薛瑄全集》,第1024頁。故其主張“少欲可以養(yǎng)氣”。(60)薛瑄:《薛瑄全集》,第1089頁。
明初理學以曹端、薛瑄、吳與弼等人為代表,但在孟學方面,卻以薛瑄最為典型。理由有二:一是曹端雖著有《四書詳說》一書,但他的貢獻在于理氣論,并非孟學方面。吳與弼雖然推崇孟子,但缺乏對《孟子》的文本分析,很難歸納出完整的、系統(tǒng)的孟學思想,反而其弟子胡居仁與陳憲章對孟子思想各有不同程度闡發(fā)。因此,吳與弼對孟學的貢獻不在于理論,而在于其促進了余干之學和白沙之學的興起,間接推動了明代孟學的轉變。二是薛瑄的《讀書錄》《讀書續(xù)錄》中有著大量關于孟學的論述,這些論述有明顯的思想脈絡和條理。他對孟子“性”“心”“氣”等思想的探討,體現(xiàn)了當時由朱、陸合流轉向陸學的學術傾向。更重要的是,薛瑄對孟子思想的闡釋集中體現(xiàn)了時人共同的學術旨趣。此外,薛瑄開創(chuàng)的河東學派,在正統(tǒng)、景泰年間影響極大,“大抵朱、陸分門以后,至明而朱之傳流為河東,陸之傳流為姚江,其余或出或入,總往來于二派之間”。(61)許慎:《說文解字》,第217頁。因此,薛瑄對孟子思想的闡釋,不僅代表了當時孟學的發(fā)展狀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之后孟學的發(fā)展方向。
孟子“性善論”是歷代儒者探討的永恒話題。自張、程、朱后,“性二元論”成為“性善論”的主流。儒者以“天命之性”解釋性善,以“氣質之性”解釋性惡。之所以如此解釋,原因在于他們將理氣二分,強調“理”為“形而上者”,“氣”為“形而下者”,故由此推演而來的“性善論”,自然也分為“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兩個層面。然而,理氣論在明初卻發(fā)生了轉變,導致“性善論”也隨之發(fā)生變化。
明初,諸儒都努力提高“氣”的地位,使“氣”與“理”處于同等位置,朱子“理先氣后”的思想被削弱,“理氣不可分”的思想得到了加強。曹端是明初首個修訂朱子理氣論的大儒。其反對朱子“理馭氣”的觀點,認為理氣“無彼此之間”,(62)曹端:《曹端集》,王秉倫點校,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7頁?!拔磭L有異”。(63)曹端:《曹端集》,第64頁。這種理氣關系落在人性上,無疑增強了“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之間的黏著性。曹端說:“性只是理,然無那天象地質,則此理沒安頓處,但得氣之清明,則不蔽固。此理順發(fā)出來,蔽固少者發(fā)出來天理勝,蔽固多者則私欲勝,便見得本原之性無有不善。只被氣質昏濁,則隔了。學以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矣。故說性需兼氣質方備?!?64)曹端:《曹端集》,第43頁?!疤烀浴迸c“氣質之性”并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性,其區(qū)別只在于“理”順發(fā)之時,受“氣”遮蔽多寡而已。受“氣”遮蔽少,即為“天命之性”;受“氣”遮蔽多,即為“氣質之性”。曹端雖然持“性二元論”之說,但向“一元”過渡的傾向已經顯露出來。這對稍后的薛瑄產生了較大影響。
在“性善論”由“二元”向“一元”過渡的過程中,薛瑄的觀點最為明確,對“性善論”在明代的發(fā)展影響較大。薛瑄對朱子理氣觀和性善論的修正要比曹端更加徹底。薛瑄在其著作中曾多次反對朱子“理先氣后”的觀點,認為“理只在氣中,決不可分先后”。(65)薛瑄:《薛瑄全集》,第1120頁。在這種理氣思想的主導下,薛瑄明確提出“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的關系是“非有二也”。雖然在表述上,其仍然采用“天命之性”“氣質之性”的說法,但實際上已非張、程、朱所主張的“性二元論”,而是向“一元論”過渡。繼薛瑄之后,胡居仁亦持相同觀點。胡居仁認為“有是理必有是氣,有是氣必有是理,二之則不是”。(66)胡居仁:《居業(yè)錄》,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00頁。因此,他在談及孟子“性善論”時,基本不提“氣質之性”,而只以“氣質之偏”解釋性惡,說明其亦認為將“性”二分有所不妥,性惡只是氣質之偏所造成,而非與本原之性相對立的另外一種性。
明中葉時,薛瑄“非有二也”的人性論被發(fā)展為“性一元論”。如薛瑄的再傳弟子呂柟,明確反對朱子的“性二元論”。他說:“世儒謂孟子性善專是言理,孔子性相近是兼言氣質,卻不知理無了氣,在哪里有理,有理便有氣,何須言兼,都失卻孔孟論性之旨了?!?67)呂柟:《涇野經學文集·孟子因問》,劉學智點校,西北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462頁。呂柟反對張、程、朱將性分為“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因為“理”本就在“氣”中,言兼則失去了孔、孟論“性”的大旨。所以,他繼承薛瑄的觀點,主張性、氣不分離,“性”只有一個,即“天命之性”,“張子說‘合虛與氣,有性之名’……終不如孔孟言性之善,如說‘天命之謂性’何等是好!”(68)呂柟:《涇野經學文集·孟子因問》,第485頁。除呂柟之外,羅順欽也對朱子的“性二元論”提出批評:“但曰天命之性,固已就氣質而言之矣,曰氣質之性,性非天命之謂乎?一性而兩名,且以氣質與天命對言,語終未瑩?!?69)羅欽順:《困知記》,閻韜點校,中華書局2013年版,第10頁?!疤烀浴迸c“氣質之性”并非源于兩個不同的本體而生,“氣質之性”同樣源于“天命”,“天命之性”也無法脫離氣質而存在,故將“性”二分,本身這個說法就有問題。羅欽順的這種觀點與薛瑄“非有二也”的觀點相近,但卻更加徹底。
元末明初,孟學仍以心性的理論探討為主。然而,自曹端、薛瑄始,孟學逐漸由上知的心性之學轉向下達的道德實踐之學。《明史·儒林傳》稱曹端:“篤踐履,謹繩墨,守先儒之正傳?!?70)張廷玉:《明史》,第24冊,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222頁。曹端這種躬身踐履的實學精神被薛瑄所繼承。薛瑄作為實踐之儒,在其孟學中自然有所體現(xiàn)。他充分發(fā)揮孟子“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7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357頁。的思想,提出躬身踐履的“體認之法”:
體認之法,須放身心之所存所發(fā)者,要識其孰為“中”?孰為“和”?孰為“性”?孰為“情”?孰為“道”?孰為“德”?孰為“仁”?孰為“義”?孰為“禮”?孰為“智”?孰為“誠”?又當知如何為“主敬”?如何為“致恭”?如何為“存養(yǎng)”?如何為“省察”?如何為“克己”?如何為“復禮”?如何為“戒慎恐懼”?如何為“致知力行”?如何為“博文約禮”?于凡天理之名,皆欲識其真,于凡用功之要,皆欲為其事。如此則見道明,體道力,而無行不著,習不察之弊矣。(72)薛瑄:《薛瑄全集》,第1095-1096頁。
體認之法,即體認心之所存所發(fā)之法,也是為學最切要之事,“日用體認仁義禮知之性于所存所發(fā)之際,最是為學之切要”。(73)薛瑄:《薛瑄全集》,第1334頁。心之所存,即仁義禮智之性;心之所發(fā),即“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情,故體認的內容即“性”與“情”。此法大要有二:一是“認”,即要真正識得“中”“和”“性”“情”“道”“德”“仁”“義”“禮”“智”“誠”“主敬”“致恭”“存養(yǎng)”“省察”“致知力行”“博文約禮”等天理,這是一個自我省察的過程;二是“體”,即躬身踐行這些天理,“每日所行之事,必體認某事為仁,某事為義,某事為禮,某事為智,庶幾久則見道分明”,(74)薛瑄:《薛瑄全集》,第1021頁。這是一個自我實踐的過程。當人們“體”“認”兩個層面都做到了,便不會出現(xiàn)“行不著,習不察”的弊端。
薛瑄的體認之法,不同于其他儒者的修身之法,其強調人們要在心上真正地識得天理,踐行天理,只有“隨事隨處必體認得了了分明”,(75)薛瑄:《薛瑄全集》,第1188頁。方可謂“見道”。這是真正的實學,在當時具有重要意義。明初,程朱理學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為迎合科舉,講章類的《四書》學著作大量涌現(xiàn),但真正有創(chuàng)獲的卻較少。而諸多學者紛紛借著朱子名號,徒講道學,實則根本不知什么是道,又為何行道,“有人為學者,徒曰‘講道’,‘學道’,不知所以體認之,則所講所學者實未知為何物也?”(76)薛瑄:《薛瑄全集》,第1096頁?!靶兄恢?,習矣而不察”之弊,尤勝前代。因此,薛瑄發(fā)出“‘行之而不著,習矣而不察’,學者之通患也”(77)薛瑄:《薛瑄全集》,第1313頁。的感慨。薛瑄為了矯正時弊,依據(jù)孟子“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的觀點,反向提出體認之法,將孟學轉向為躬身實踐之學,對明中后期孟子考據(jù)學以及清初實學的興起,無疑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