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華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
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瀟瀟
人語驛邊橋
愛讀詩詞的朋友可能常常有這樣的經歷:讀到某首詩或某句詞時,心里會隱隱一動,甚至打一激靈,進而如醍醐灌頂般地發(fā)出“哦”的一聲感嘆。這就是詩歌閱讀給我們帶來的審美體驗,神奇玄妙,充滿歡欣和自得。獲得這種審美體驗,是我們閱讀詩歌的果報,同時也可能是我們閱讀詩歌的動因。
細加琢磨,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同的詩歌往往給我們不同的感觸?!芭?,原來如此,我知道了?!薄芭叮f得真好,說出了我想說卻說不出的東西?!薄芭?,它讓我想起了很多?!备杏|的內容大有區(qū)別,感觸的程度(大小、深淺、濃淡、厚薄、久暫)也頗有差異。為什么呢?
要知其所以然,我們不妨引用葉嘉瑩先生的詩詞鑒賞理論來加以說明。葉先生認為,詩詞之美對讀者的觸動可以分為感知、感動、感發(fā)三個不同的層次:“感知是屬于官能的觸引,感動是屬于情感的觸動,而感發(fā)則是要在官能的感知及情意的感動以外,更別具一種屬于心靈上的觸引感發(fā)的力量。這種感發(fā)雖然也可以由于某種景物情事而引起,但可以超出于其所敘寫之景物情事之外,而使讀者產生一種難以具言的更為深廣的觸發(fā)與聯(lián)想?!备鶕?jù)葉先生的理論,一般認為,能夠引起讀者感知、感動、感發(fā)的詩歌都是優(yōu)秀的詩歌,反過來說,優(yōu)秀的詩歌一般都應能引起讀者的感知、感動、感發(fā)。但是,同是優(yōu)秀詩歌,因其對讀者的觸動不同,它們的優(yōu)秀程度是有差別的,其中引起感發(fā)的詩歌境界、層次最高,而感動次之,感知又次之。
我們讀皇甫嵩的《夢江南》:
蘭燼落,屏上暗紅蕉。
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瀟瀟。
人語驛邊橋。
仿佛看到了雕飾精美的紅燭無人剪理,燭芯成灺,以及因燭光變暗后屏風上的美人蕉模糊不清的場景;也仿佛聽到了夢境中的瀟瀟雨聲、悠揚笛聲、喁喁私語;還感受到了詞中傳達出的沁人心脾的慵懶、柔婉和凄迷。它讓讀者感知了詩詞所傳達的某種意境(有時是某種知識),讀者因此獲得了意境(有時是知識)上的認知。
我們讀韋莊的《菩薩蠻》: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①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注】①壚邊:指酒家。
讀者感知到江南水鄉(xiāng)特有的美景、風情、人物,但更為韋莊對江南的喜愛之情所打動。詞人雖然明知落葉必歸根、人老須還鄉(xiāng),對故鄉(xiāng)有著割舍不斷的眷戀和皈依之意,卻仍舊明詔大號、直抒胸臆地說出“游人只合江南老”“還鄉(xiāng)須斷腸”,極嘆江南之美淪肌浹髓,令人魂牽夢繞,這份感情讓讀者動容。許多游覽過(甚至僅僅憑這首詞想象過)江南的讀者會產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強烈共鳴。它感動了讀者,也宣泄了讀者的感情,代言了不少讀者的心聲。
我們再讀李煜的《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①,相留醉,幾時重②。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注】①胭脂淚:美艷的花。②重:重逢。
這首詞讓我們感知了春花凋零的情態(tài)和意境,其中濃郁的傷春之情也讓我們感動。但更為重要的是,這首詞為我們拓展文學審美體驗、提升人生認識、加深哲學思考提供了契機。它即景抒情,表面上是傷春詠別,實際上卻是抒寫人生悲慨。這種悲慨不僅是一己的失意情懷,“而且是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shù)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所以,我們可以在無數(shù)讀者的無數(shù)語境中發(fā)現(xiàn)它的身影或聲音。我們可以聽到某大學校長以“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為起句發(fā)表動人的畢業(yè)典禮致辭;也可以聽到“林黛玉們”感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生活多波折;也可以看到文人士子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來表示對美好事物的珍惜以及對未來有點淡淡的期許;當然更多地看到讀者用“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來感慨世事、人生的不如意。它似乎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容器,供大家進行人生、哲思等方面的聯(lián)想和生發(fā)。用葉嘉瑩先生的話說,這首詞已“寫出第三個層次的‘感發(fā)意境”。用我們自己的話說,本詞已經具有了促使讀者進行感情拓展、認識深化、哲理升華的“感發(fā)”的力量。
我們之所以覺得詩詞是美的,是因為我們的認知、感情、心靈被詩詞所觸動。上述三首詞,都寫江南春景,但對讀者思想感情的觸動是有區(qū)別的。三者分別對應著葉嘉瑩先生所言“感知”“感動”“感發(fā)”三種不同的境界。我們由此也可以粗略或初步地判斷出三首詩歌的藝術價值與藝術生命力的差異。當然,由于詩歌對讀者的觸引常常會因人而異、因情而異、因境而異,所以,我們對三種觸動境界的區(qū)分往往是相對的。但是我們依舊可以據(jù)此對詩詞之美做出較為準確的賞析。同時,也可以將其中的鑒賞原則拓展運用到對其他藝術形式的鑒賞中。比如,對歌曲的欣賞中。我們以近日紅遍大江南北的電視劇《山海情》片尾曲《花兒一唱天下春》的第一段歌詞為例做一點說明。歌詞如下:
干沙灘上花不開
想喊云彩落下來
喊了一年又一年
喊了一年又一年
喊得喲 日日落塵埃
東南風吹西北暖
那年你到咱家來
由于歌詞采用了比喻或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其中的“干沙灘”“云彩”“塵?!薄皷|南風”“你”等物象、人稱已經超出了其實際所指,所以,歌曲獲得了“感發(fā)”的潛質或力量。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聽眾已經不僅僅把它視為一首單純的扶貧頌歌,而是把它升華為一首表達對苦難反思、對美好生活強烈祈求和執(zhí)著向往的“交響樂”。這種“感發(fā)”的力量,使得這首曲子得以走入更多人心中,走進更高境界,成為真正的思想和藝術兼美的優(yōu)秀歌曲。
……………? 請思考? ……………
《詩經》中的《蒹葭》,一向被讀者認定是具有“感發(fā)”特性的優(yōu)秀詩篇,仔細閱讀下面節(jié)選的內容,說說自己會產生怎樣的關于人生哲思的聯(lián)想。你能用本文闡述的方法欣賞詩詞之美嗎?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