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沅江市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413100)曹立耘
旱地施肥與水田有很大差別,旱地施肥不僅不易造成養(yǎng)分的淋失,還能使養(yǎng)分在土壤中逐步積累。但是旱地土壤水分少,不利于養(yǎng)分在土壤中向根部表面遷移,而且很容易造成鹽分濃度過高的障礙。因此,在旱地施用化肥時,一定要講究技巧。
熟化程度差的黃泥土、酸性土,團粒結(jié)構(gòu)差,有機質(zhì)含量低,因酸性較高,一般會有較多的活性鐵、錳、鋁,適宜使用碳銨、鈣鎂磷肥等一類的生理堿性肥料,不宜施用硫酸銨、過磷酸鈣等生理酸性肥料。
砂質(zhì)土壤養(yǎng)分易流失,無論是中性、酸性或堿性肥料,在施用時均應做到少量多次,并進行深施,防止流失。粘性土壤保肥能力強不易流失,可以一次性多施些,但在施用磷肥時,為防止土壤固定,應與有機肥混合施用。
鹽堿土有機質(zhì)含量少,土壤肥力低,理化性狀差,施肥原則是以施有機肥和高效復合肥為主,控制低濃度化肥的使用?;实挠昧棵看尾灰诉^多,以避免加重土壤的次生鹽漬化,施過化肥后應結(jié)合灌水,以降低土壤溶液濃度。硫酸根與土壤溶液中的氫氧化鈣和碳酸鈣反應,能生成難溶性的硫酸鈣,不會增加土壤的鹽濃度;而氯化鉀中的氯能與土壤中的硫酸鈣反應,生成易溶于水的氯化鈣,能使土壤溶液的鹽濃度增加。
氮肥的施用上,在供氧充足的旱地,銨肥在土壤中很不穩(wěn)定,一方面它易以氨的形式揮發(fā)從而對作物產(chǎn)生直接危害,同時在氨的硝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亞硝酸也能對植株產(chǎn)生反毒害。再者在旱地施肥也不會像水田那樣易于產(chǎn)生反硝化作用。此外,旱作多為喜硝態(tài)氮的作物。因此,在旱地如選用硝酸鹽(如硝酸銨和以硝酸銨為基礎成分的復混肥)就比較適宜。
氮肥和鉀肥等單質(zhì)化肥,在水中溶解度大,有效性好,容易被作物根系吸收,多用水稀釋后施于根部;而對多年生作物因根系發(fā)達、入土深,可以直接使用固體肥,不必加水稀釋后施用,但應開溝或開穴施入,施后覆土防止揮發(fā)損失;復合肥有一定的填充物,又是粒狀,與根系接觸少,可直接作種肥和追肥施用,也可溶解于水中淋施或潑施;尿素、硫酸鉀、硝酸鉀、硼砂、硼酸及磷酸二氫鉀、硫酸鋅等可作葉面追肥施用;磷肥由于溶解度小、有效成分少,可直接作基肥、種肥,也可作追肥在蔸邊施用。
旱地應做到氮、磷、鉀配合施用,這是因為旱地水分不足,施肥效果較差,特別是磷和鉀,在干旱條件下植物更易缺乏,養(yǎng)分配合得當,可以提高水分的利用率和施肥效果。目前使用的氮肥主要有尿素、碳銨、硫銨、氯化銨和硝酸銨。尿素是酰胺態(tài)氮肥,與碳銨一樣是生理中性肥料,無論在何種糧食作物上施用都比較適宜。硫酸銨宜多使用在大豆、蠶豆、花生、煙草等喜酸的作物上。氯化銨適宜在雨水多、排灌條件好的地塊施用,但在茶葉、西瓜、甘蔗、大豆、菜豆等抗氯性能較弱的作物上施用,要控制用量或避開作物對氯敏感的苗期。硝酸銨應重點施在煙草、大麻、甜菜等作物上,不僅產(chǎn)量高,而且還能改善品質(zhì)。
一般來說,以莖葉為主的旱地蔬菜作物和青飼料作物對氮的需求量大,需多配比氮素化肥;以收獲塊莖為收獲物的紅薯、芋頭、馬鈴薯等作物,除生長期所需氮肥外,還需要大量的鉀素,故必須補充鉀肥;以種子為主收獲的小麥、玉米、高梁和粟等作物,需磷量大,除施好氮磷元素的肥料外,還要施好鉀肥;旱地的大豆、花生、蠶豆等作物還應注意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如鉬肥,有利于提高根瘤菌的固氮能力。這些豆科作物一生需氮較多,30%~50%的氮素是靠根瘤菌固定空氣中的氮素,而施用鉬肥就能提高固氮能力。旱地作物中的煙草、甘蔗、柑桔、馬鈴薯、茶樹、葡萄等是忌氯作物,不能施用含氮的化肥,因為這些含氮化肥中的氯離子能抑制作物體內(nèi)β-淀粉和蔗糖的合成,因而降低淀粉和糖分含量,也就降低了農(nóng)產(chǎn)品的品質(zhì)。
旱地施用化肥還要看作物生長發(fā)育對營養(yǎng)的需要量。如超過最佳定量施用,既增加了生產(chǎn)成本,造成肥料浪費,又會引起肥害。旱地作物目前的施肥水平,一般每畝用純氮7~10千克、五氧化二磷4~6千克、氯化鉀3~5千克,在施用時做到在上述標準下,以底肥、苗肥、中后期追肥施用,不能過量,氮肥過量施用會引起徒長,導致作物后期貪青晚施,造成減產(chǎn);磷肥過量會抑制作物對鋅的吸收,生殖生長加快,使作物株體早衰;過量的鉀會影響作物對鈣鎂的吸收,從而降低作物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