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越
【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和數(shù)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蓬勃發(fā)展,技術與文化的融合和互動成為了至關重要的課題之一。在跨文化傳播中媒介技術與社交平臺的重要性日漸凸顯,而李子柒在海外的走紅與火爆恰恰正是我國跨文化傳播領域內的一個成功實踐。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深描了李子柒短視頻的主題內容和輿論反饋,并進行了經驗性的總結與反思,從而試圖提出跨文化傳播改進的建議與方法,以此為我國講述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故事而服務。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社交媒體;李子柒;短視頻;媒介偏倚理論
中圖分類號:TN94?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448.2021.07..057
講好中國故事,將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傳播至全世界一直都是一個重大而又艱巨的課題,技術以飛快的速度進行著迭代與更新,將傳播與交往的邊界一一打破,麥克盧漢口中的地球村成為了現(xiàn)實。但事實上,我們不僅要傳播信息,更要共享意義與歷史?;ヂ?lián)網的發(fā)展為跨文化傳播帶來了許多機遇與可能,李子柒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的走紅與火爆就是互聯(lián)網時代下,利用先進技術講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故事的一個成功嘗試與典型。
1. 從傳播到傳承的理論轉折
1.1 時間與空間的偏倚調和
英尼斯認為媒介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偏倚取向,一種是空間偏倚性媒介,典型代表是電子技術;另一種是時間偏倚性媒介,典型代表是手稿和講演。
隨著技術的更新進步與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普及,媒介的空間偏移性會越來越強,傳播時間縮短,傳播范圍擴大,表面上我們的確得到了便利,然而英尼斯在技術的洪流浪潮中產生了憂慮與反思,他認為受眾會對技術越來越依賴,最終成為技術的附庸,只關注空間媒介傳播,而忽略了連續(xù)、永恒和儀式化的文化意義。
因此,英尼斯致力于呼喚口語傳播的回歸,與此相類似的是,詹姆斯·凱瑞同樣提倡要減少技術對受眾的裹挾與控制,找到時間偏倚與空間偏倚的調和與平衡,關注如何將歷史性與思想性的內容融入到傳播過程之中。
1.2 技術與文化的中間場域
德布雷的媒介觀則多關注于時間向度,他認為“傳播”和“傳遞”是有區(qū)別的,傳播是在同一個時空之中的信息傳輸,只要有技術就可以實現(xiàn),但是傳遞是在不同時空范圍內發(fā)生的,需要長時段的連續(xù)與積累,是一個復雜化的過程,這種傳遞更傾向于是一種“傳承”。
而傳承如何實現(xiàn)則是要“建立技術領域和神話領域的關系,在不斷變化的東西和能夠持續(xù)存在的東西之間建立聯(lián)系。”也就是說要找到技術與文化的中間層面的互動關系,利用技術這種不斷更新、富有進步主義的新媒介來講述和延續(xù)具有多樣性和歷史意義的文化。
德布雷預見到了傳承的危機,“共享信息變得越來越容易,但感受共同的歷史卻變得越來越難;可移動的領域越來越大,歷史意識領域卻越來越小?!保ǖ虏祭?,2014)也就是說,空間的距離在縮短,信息的觸及越來越方便,地球村看似把每個人都連接在了一起,但是卻沒能聯(lián)結在一起。
2. 深描:李子柒視頻的內容與反饋
李子柒是一位來自中國四川的短視頻博主,2019年她所發(fā)布的短視頻作品在國內外迅速走紅與火爆,一度成為網絡焦點。由于本文主要關注的是跨文化傳播領域,因此僅以國際社交平臺YouTube上李子柒的視頻作為研究內容。
2.1 主題風格的選取建構
通過數(shù)據可知,李子柒在2018和2019年間發(fā)布短視頻較為頻繁,數(shù)量較多(所占比重分別為30.5%和31.4%);而其作品時長主要集中在5-10分鐘和10-20分鐘兩種時間跨度之內(比重41.3%和22.3%),符合網絡短視頻和小型紀錄片的觀看習慣,少于5分鐘和多于20分鐘的作品較少。至于觀看量則主要集中在1000-2000萬和2000-3000萬之間(所占比重41.3%和22.3%),少數(shù)視頻的觀看量會達到3000萬以上,其中“A special program on New Year snacks年貨小零食特輯”觀看量最高,目前已達到7640萬。
在主題內容上,李子柒的短視頻多以自身的日常生活為視角,展現(xiàn)了中國農村理想化的田園生活狀態(tài),縱觀其所發(fā)布的所有視頻,可以將其主題內容大致分為四個方面:
首先是“東方美食”(所占比重71.1%),其中多以中國典型菜肴為主,如“麻婆豆腐”“四川泡菜”“螺螄粉”“緒云燒餅”“胡椒豬肚雞”“龍舟枕頭粽”等都曾作為過核心主題。她通過展示東方美食的制作方法與烹飪過程展現(xiàn)出了我國源遠流長、各具特色的地道飲食文化,所選菜品不僅是川菜,還囊括了中國各地區(qū)的特色菜品,既獨具特色,又全面豐富。
其次是“非遺技藝”(所占比重4.9%),主要是針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介紹與制作,包括藍印花布、蜀繡、千年紙和木活字等。展現(xiàn)了我國代代相傳的文化智慧與結晶,為中華傳統(tǒng)技藝的現(xiàn)代化做出了示范與創(chuàng)新。
此外是推出“一生”主題系列作品(所占比重12.3%),如“芋頭的一生”、“豌豆的一生”和“花生的一生”等,對于食材的種植、采摘、制作和烹飪等進行錄制,將食材的完整變化流程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體現(xiàn)出了中國農業(yè)的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田園之道。
最后是“手工制作”(所占比重9.0%),展示了關于羊耗毛斗篷、胭脂、蠶絲被和竹沙發(fā)等手工藝品的制作與設計。既包含了審美藝術的加工,又隱含了東方傳統(tǒng)技藝的巧妙與匠心。
2.2 社交平臺的輿情反饋
根據Google Trends,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數(shù)據,李子柒在全球的熱度指數(shù)與地區(qū)分布如圖1和圖2所示,其熱度相對穩(wěn)定、且受關注程度較高,而地區(qū)分布較為廣泛,幾乎遍布除非洲外的全球地區(qū)。
此外,李子柒相關的熱門關聯(lián)詞包括“烹飪”“中國”“漢語”“四川省”“鄉(xiāng)村”“中國菜”等詞語,熱門搜索詞則涵蓋了“YouTube liziqi”“l(fā)iziqi channel”“l(fā)iziqi cooking”“l(fā)iziqi net worth”等詞條。
根據對評論樣本具體分析可知,YouTube受眾對于李子柒作品的情感大多呈現(xiàn)積極正向的態(tài)度,而評論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首先是對視頻具體元素的討論,受眾多次在評論區(qū)中提到她所養(yǎng)的狗、雞和羊等家禽類寵物,甚至對“為什么蜜蜂不咬她”和“究竟是瓜子還是葵花籽”等內容展開討論?;蛘呤菍ε紶柍鲧R的奶奶進行評論,包括被李子柒和奶奶的相處溫情所“感動”,表達了“奶奶很可愛”“希望奶奶活到150歲”等美好祝愿。
其次是對于李子柒本人的驚嘆與贊譽,在視頻評論中多次出現(xiàn)“hardworking”“talent”“sweet”“beauty”等積極性詞語,甚至很多受眾形容李子柒為“Disney Princess”和“iron woman”。這實際上體現(xiàn)出了東西方文化符號的差異性,但無論是西方受眾評論的“迪士尼公主”還是國內受眾認為的“田園女神”,本質上都是對李子柒詩與遠方生活的贊美與驚嘆。也就是說,東西方在文化價值上產生了理解與共鳴,達到了共同的意義空間。
3. 借鑒與反思:跨文化傳播的新思路
一直以來我國跨文化傳播存在著到達量不足、聽不懂和聽不進等種種的問題,國外受眾對于中國印象依然停留在中國功夫、中國茶葉和成龍等文化符號上。但李子柒找到了跨文化傳播的又一突破口,全世界都面臨著快速、高壓和過度焦慮的生活狀態(tài),對于美食、健康生活方式與和諧自然的向往和渴求是相似統(tǒng)一的,因此,基于此來建立共同的價值體系,自然就能夠傳遞意義與內涵。
其次是廣泛涉及多媒介與多平臺。單一的傳播渠道已經不適用于目前的媒介環(huán)境,我們應當形成傳播矩陣,產生合力共同促進傳播效果的提升。在諸如YouTube、Facebook等國際媒體平臺上,我國主流媒體的駐扎力度仍然不足,涉及的媒體數(shù)量和更新頻率并不能形成良好的傳播效果。
最后是深挖互聯(lián)網思維與基因。利用好互聯(lián)網指的不僅是技術與手段,更是思維與視角。做到改變傳播話語方式,了解并運用互聯(lián)網文化和社群力量,拉近與受眾的心理距離,共同筑造相通的意義空間。學習網絡語言、理解網絡文化、感受年輕群體的興趣與關注點,這些都是主流媒體在跨文化傳播的中“內于心”而“形于外”的必要做法。
4. 結語
講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故事,在新時期,就要使用新手段、新方法;就要擁有新思維、新眼光。合心同力,才能最終實現(xiàn)東方大國的故事講述與意義共通,讓全面、真實、形象的中國聲音傳遍世界各地,傳到每個人的心里。
參考文獻:
[1]辛靜,葉倩倩.國際社交媒體平臺中國文化跨文化傳播的分析與反思[J].新聞與寫作,2020,09.
[2]李博文,徐靜茹,張志安.從李子柒走紅看網民心態(tài)與網絡外宣的啟示[J].傳媒:MEDIA,2020,09.
[3]英尼斯,傳播的偏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5]德布雷.普通媒介學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
[6]德布雷.媒介學引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