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成
[摘 要]誦讀教學法是學習古代詩歌最重要的方法,但其與以記誦為目的的單純記憶性誦讀教學不同。誦讀教學包括范讀、仿讀、試讀、感情朗讀、演讀、賽讀等環(huán)節(jié)。只有通過誦讀讓學生把握、領會詩歌的語調(diào)、語速、節(jié)奏、韻律和情感等,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對詩意的領會、對情感的把握、對意境的領悟等才能水到渠成。
[關(guān)鍵詞]古詩教學;誦讀;范讀;積累;感悟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5-0010-01
誦讀教學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激勵下,對古代詩歌通過不同形式的誦讀而達到熟讀、積累、感悟、理解和運用的一種教學方法。誦讀包含背誦,但能背出并不等于誦讀,誦讀也不一定要延伸到默寫出來。誦讀教學一般應包括范讀、仿讀、試讀、感情朗讀、演讀、賽讀等環(huán)節(jié)。
一、范讀、仿讀和試讀很重要
范讀的目的在于進行有效的朗讀指導。通過范讀,學生能夠正確對接詩歌的語調(diào)、語速、節(jié)奏、韻律和情感。通過范讀,學生能在心里先有所比較,然后對詩歌的語調(diào)、語速、節(jié)奏等有所領悟,從而為接下來其他形式的誦讀做好準備。信息化時代下,范讀不一定非得要教師本人完成不可,也可以借助網(wǎng)絡資源,或者請人錄音。例如,有位教師在上公開課《春望》時,選取網(wǎng)絡中的一段朗讀視頻當堂播放,課堂效果遠遠勝過教師本人的朗讀。
范讀之后,學生一定要有一個模仿、感悟、揣摩的過程,不妨稱之為仿讀。這是學生對剛才的范讀進行消化和借鑒的過程。當然,學生也可以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朗讀處理方法。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在小組內(nèi)或同桌間進行試讀,也可以獨自吟詠。
仿讀之后,有經(jīng)驗的教師一般要先檢查一下,即挑選學生進行試讀。試讀其實也是一種針對性的朗讀指導。往往教師會先請大膽的學生或者勇于挑戰(zhàn)的學生朗讀整篇或是某一片段;朗讀完畢,師生一起進行點評;點評完畢,再請學生起來試讀,師生再及時點評、指導。比如,《漁家傲·秋思》最后一句,教師指導學生通過使用停頓和重音來體現(xiàn)將士們常年戍守邊關(guān)、無限思念家鄉(xiāng)、有家不能回的矛盾心理,同時又暗含著為國家而不得不舍棄小家的悲愴之感:“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二、誦讀指導是關(guān)鍵
試讀之后就是感情朗讀、演讀、賽讀、記背等環(huán)節(jié),教師同樣要給予學生指導。
教師要從語音、語調(diào)、停頓和感情等方面不斷指導學生進行調(diào)整、改進。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多對學生進行鼓勵,調(diào)動更多學生的誦讀熱情和積極性,想辦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進來、投入進去。
要想讓學生真正投入到誦讀中,教師必須自己先要激情投入。教師要以自己的情緒帶動學生,要以自己豐富的肢體語言、表情語言暗示學生,要放下架子,去掉難為情,和學生的情感融為一體。高效的誦讀課堂一定是人人參與、激情澎湃、活力四射的,有時甚至是按捺不住的。
當然,課堂誦讀的內(nèi)容還要以教師對本課的設計為準,不同的教師,或者同一位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他們所選取的誦讀內(nèi)容和誦讀形式也不會完全一致。
三、讓誦讀提升積累和感悟
誦讀以多少遍為宜?這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
當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且躍躍欲試之時,即說明他們對這首詩歌的語調(diào)、語速、節(jié)奏、韻律和情感等把握、領會得差不多了。接下來,對于詩句的理解、詩意的領會、情感的把握、意境的領悟等都會水到渠成。事實證明,課堂后面的理解和表達環(huán)節(jié)之所以效果不好,互動不起來,都是緣于前面的誦讀環(huán)節(jié)沒有充分、到位。
所以,教師與其花時間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節(jié)奏、節(jié)拍,什么內(nèi)容該讀何種語速,什么情感該讀何種語調(diào),什么是平仄相對、押韻,甚至于什么是抑揚頓挫、意象意境等,都不如帶領學生來一場激情四射、靈活多樣的誦讀。語言是靠不斷積累和感悟出來的,通過誦讀來提升學生對語言的積累和感悟,達到一定程度時,教師再加以適當指導和點撥,學生就會立即心領神會,實現(xiàn)螺旋式提升。
當然,誦讀之前,教師一定要給學生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寫作背景介紹是引導學生讀通詩句、讀透詩意、讀懂詩情、讀深主旨的重要基礎。背景介紹宜簡明扼要,教師在設計時要認真思考哪些信息學生已知曉,還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學生了解了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后,對于詩歌的情感把握會更加細膩、準確,誦讀教學自然也會事半功倍。
誦讀是感悟,是積累,是記誦。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牢牢抓住誦讀這把鑰匙,幫助學生打開古詩學習的大門,引領學生進入內(nèi)涵豐富的古詩意境中。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