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淑蓮, 吳衛(wèi)華, 謝曉奕, 陳 璐, 郭麗娜, 馬 蘭
上海市胸科醫(y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yī)院超聲科,上海 200030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是由于冠狀動脈(冠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或阻塞而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心臟疾病。經皮冠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目前治療CAD的有效方法[1],但PCI術后1年患者再發(f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再發(fā)心梗、心源性死亡及靶血管血運重建)的風險約為20%[2]。因此,臨床醫(yī)生仍需對PCI術后患者進行嚴格管理。
常規(guī)經胸超聲心動圖(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主要通過檢測CAD患者有無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異常及左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來評估左室的收縮功能。臨床上,雖然部分CAD患者已存在嚴重的冠脈狹窄,甚至多支病變,但TTE檢查時并未發(fā)現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異常[3]。因此,這類患者在PCI術后復查TTE時,左室收縮功能很難分辨與術前的區(qū)別。
二維斑點追蹤技術(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2D-STI)可不受角度和心臟運動的影響,檢測出TTE無法辨別的心肌局部和整體的功能障礙,其準確度優(yōu)于其他傳統(tǒng)超聲方法[4]。而心肌分層應變(layer-specific strain, LSS)是在2D-STI基礎上計算獲取內、中、外3層心肌的應變參數,可更加精細地進行各層心肌收縮功能的評價。本研究應用LSS技術評價無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異常的冠心病患者PCI術后遠期左室心肌收縮功能的變化,為臨床評估患者預后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上海市胸科醫(yī)院收治的行冠脈造影并同期行PCI術的冠心病患者54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4例,年齡44~78(62.3±6.8)歲,冠脈單支病變者36例,2支以上病變者18例。另選取冠脈造影結果陰性者46例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0例,女性16例,年齡42~75(61.0±7.3)歲。對照組及PCI組患者均于冠脈造影前完成超聲心動圖檢查,檢查時均無胸痛癥狀。PCI組患者在術后隨訪(21.04±2.27)個月再次行超聲心動圖檢查。
納入標準:LVEF≥55%且無靜息性局部室壁運動異常者。排除標準:既往有心衰病史、中度以上瓣膜病、其他嚴重的心臟病及心律失常、術后隨訪期間新發(fā)心肌梗死或再次行PCI術者。本研究經上海市胸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和方法 采用GE Vivid E9超聲診斷儀,M5S探頭,頻率1.5~4.5 MHz,配備EchoPAC-202超聲圖像分析工作站。被檢查者取左側臥位,連接心電圖,根據ASE超聲心動圖測量指南[5],測量左房前后徑(left atrial diameter, LAD)、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 in diastole, LVDd)、二尖瓣口舒張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二尖瓣環(huán)舒張早期峰值速度(e′),計算E/e′值;采用Simpson雙平面法測量LVEF。囑受檢者呼氣末屏氣,采集左心室心尖兩腔、三腔、四腔心切面的動態(tài)圖像(>50 幀/s),每個切面存儲3個心動周期,存盤供脫機分析。
將左室二維動態(tài)圖像導入EchoPAC-201工作站。在心肌分層應變模式下,于收縮末期勾畫左心室心內膜,軟件自動勾畫心外膜,手動調整感興趣區(qū)的寬度與心肌厚度一致,軟件自動將心肌分為心內膜下(endocardium)、中層(mid-myocardium)和心外膜下(epicardium)3層,得到左室17節(jié)段各層心肌的收縮期整體縱向應變(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 峰值和應變曲線,并計算左室心肌縱向應變跨壁梯度[ΔGLS=左室心內膜下GLS(GLSendo)-左室心外膜下GLS(GLSepi)]。所有指標均根據指南[4]要求進行,在不同心動周期測量3次取其平均值。
2.1 臨床資料比較 結果(表1)表明:PCI組高血壓患病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他臨床資料2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對照組和PCI組臨床資料比較
2.2 常規(guī)超聲心動圖參數比較 結果(表2)顯示:術前PCI組與對照組比較,LVEF、LVDd、LAD、E、e′、E/e′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PCI組與術前PCI組比較,LVEF、LVDd、LAD、E、e′、E/e′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對照組及術前、術后PCI組常規(guī)超聲參數比較
2.3 心肌分層應變參數比較 結果(表3、圖1、圖2)顯示:PCI組患者GLS從心內膜下到心外膜下逐漸減低,與正常對照組的變化規(guī)律一致。術前PCI組GLS-endo、左室心內膜中層(GLS-mid)、GLS-epi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術后PCI組GLSendo、GLSmid、GLSepi均高于術前PCI組,但仍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術前PCI組ΔGLS最低,與對照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術后PCI組ΔGLS較術前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對照組及術前、術后PCI組心肌分層應變參數比較
圖1 PCI組典型病例術前、術后心肌分層應變牛眼圖
圖2 PCI組典型病例術前、術后心尖四腔切面心肌分層應變曲線
TTE主要通過檢測CAD患者有無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異常及LVEF來評估左室的收縮功能,但在檢測亞臨床左室收縮功能障礙方面并不敏感[3]。本研究結果顯示,TTE測得的LVDd、LVEF等常規(guī)參數在PCI手術前后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原因可能是部分患者冠脈病變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機體通過復雜機制調節(jié)血液供應及心肌耗氧之間的平衡,維持LVEF在正常范圍。雖TTE檢查未發(fā)現節(jié)段性室壁運動異常,但不能排除心肌微循環(huán)已受到損傷且心肌收縮功能已發(fā)生變化[6]。
2D-STI是超聲檢查的一項新技術,由于沒有角度依賴性且能夠獲取心肌縱向、徑向、圓周、旋轉等多個方向的運動參數,可更靈敏、準確地定量評價心肌整體或局部的收縮功能[7]。但是,由于左室壁是由3層不同走行的心肌纖維組成,2D-STI把左室心肌作為一個整體去分析,忽略了3層心肌間因血流灌注、運動幅度及機械力學等差異而在疾病早期發(fā)生的不同變化。LSS 技術是通過同時連續(xù)追蹤心內膜下、中層及心外膜下心肌中的聲學斑點,分別評價各層心肌的局部及整體功能[8-10]。左室縱向纖維主要位于心內膜下,而心內膜下心肌較心外膜下心肌的收縮力強,心肌承受的壓力更大,并且由冠脈終末分支供血,因此心內膜下心肌對缺血改變更敏感。陳銀花等[8]研究表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NSTE-ACS)患者左心室各層心肌GLS不同程度減低,尤以心內膜下心肌GLS減低最顯著。因此,心肌各層GLS可定量評價CAD患者左心室各層心肌區(qū)域及整體收縮功能受損差異,用于預測冠脈顯著狹窄。Hagemann等[9]研究表明,靜息狀態(tài)下心肌各層GLS對LVEF正常的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均有診斷價值,且可以提高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體層成像(SPECT)陽性患者的診斷準確性。本研究結果與Ylmaztepe等[10]研究一致,術前PCI組患者的心內膜下、中層和心外膜下心肌縱向應變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無室壁運動異常的CAD患者各層心肌收縮功能已發(fā)生改變。
PCI術是通過在顯著狹窄冠脈內放置支架,從而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國內已有研究[11]表明,CAD患者接受PCI術后6個月內左室各層心肌縱向應變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其中心內膜下心肌縱向應變的恢復早于心外膜下心肌,因此心肌分層應變技術能較好地評估PCI術后不同時期心肌收縮功能的恢復情況。本研究追蹤隨訪(21.04±2.27)個月得出,PCI術后遠期無明顯癥狀患者的左室各層心肌GLS均較術前升高。術后PCI組患者各層心肌GLS仍低于對照組,這可能與術后遠期支架內再狹窄、新發(fā)冠脈斑塊形成或心肌微循環(huán)障礙等有關。另外,本研究中PCI組患者高血壓發(fā)病率高于對照組,以往有研究[12]表明,高血壓可增加左室后負荷、導致冠脈微循環(huán)障礙,從而使左室心肌縱向應變降低。
由于心肌收縮時心內膜增厚和縮短的變化大于心外膜,因此心肌形變率通常從心內膜到心外膜是逐漸減低的[13]。在本研究中,心肌ΔGLS在對照組和PCI組中都存在,但ΔGLS在術前PCI組患者中最低,這是由于PCI術前心內膜下心肌對缺血、缺氧更為敏感,導致心內膜下GLS的降低比心外膜下明顯。而PCI術后缺血心肌恢復灌注后,心內膜下心肌可能得到更多的血氧供應,相對于心外膜下心肌收縮功能恢復更好,因此術后PCI組患者的ΔGLS較術前升高。
本研究的局限性:(1)術后隨訪時因患者均無明顯不適癥狀,故未行冠脈造影復查,不能排除支架內再狹窄或其他新發(fā)冠脈狹窄的情況;(2)樣本量相對較少;(3)沒有單獨對受累節(jié)段心肌縱向應變進行PCI術前、術后比較。
綜上所述,CAD患者PCI術后遠期左室各層心肌GLS均較術前明顯改善,且心內膜下心肌收縮功能較心外膜下心肌恢復好。LSS技術能更敏感、準確地評價無室壁運動異常的CAD患者PCI術后遠期的左室心肌收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