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玉華
摘要:目的:探討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治療和臨床護理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27例發(fā)生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兒臨床資料,總結臨床治療和護理方法。結果:27例患兒給予對癥治療、采取心理及重要臟器出血護理措施后,患兒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消失,均治愈出院,無死亡病例。結論:在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臨床干預過程中,將臨床護理措施和治療相結合才能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臨床護理
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組自身免疫出血綜合征,是由多種因素造成血小板減少而引起的、以皮膚黏膜自發(fā)性出血為特性的出血性疾病。臨床表現:急性型5歲以下兒童多見,大多數病前有感染史(如上感、風疹等),全身散在針尖大小皮內或皮下出血點,亦可有片狀瘀斑,四肢多見;可出現牙齦出血或鼻出血;嚴重時出現顱內出血或消化道出血;脾可腫大,病程短于6個月;慢性型學齡兒童多見,常在外傷后出現瘀斑,癥狀可反復發(fā)作,病程大于6個月,骨髓影像顯示巨核系統(tǒng)有改變,產板型巨核細胞減少。
2020年1~12月,我院收治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兒27例,經精心治療及護理,取得滿意效果?,F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27例發(fā)生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兒臨床資料,均符合《血液病學診斷及療效標準》。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齡1個月~3歲,平均(1.8±0.62)個月;病程5 d~9個月;急性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9例,慢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8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減少現象;頭顱血腫者3例,皮膚瘀斑13例,鼻出血7例,脾腫大1例,胃腸道出血3例。
1.2 治療方法
(1)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急性型一般用3~4周;慢性型待出血停止,治療有效后逐漸減量直至停藥。(2)輸血或輸血小板。(3)各種止血藥治療。(4)大量維生素C和維生素P治療。(5)反復出血持續(xù)半年或1年以上,激素治療無效時可做脾切除手術,減少血小板的破壞。(6)脾切除術后效果不佳可用免疫抑制劑治療[1]。
2護理措施
2.1 病情觀察
密切觀察患兒身體狀態(tài),一旦發(fā)生巨大變化要及時采取相關措施,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對出血點進行檢測,綜合判斷顏色、淤點數量。此外,仔細觀察齒齦、鼻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是否也有病癥發(fā)生。嚴密監(jiān)測血小板數量,一旦出現大出血要及時通知主治醫(yī)生采取必要的緊急處理,做好手術準備,隨時準備進行緊急救治處置[2]。
2.2 一般護理
在病患出現出血癥狀時,要避免劇烈活動,完全臥床休息,保持良好的病房環(huán)境,通過合理的飲食調整,加快恢復速度。食物選擇上要以易消化食物為主,必要時可以給予流食。整個過程切記不要給予自主飲食患者營養(yǎng)液治療。
2.3 藥物治療護理
在臨床上,治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可以應用丙種球蛋白。丙種球蛋白是一種免疫調節(jié)劑,可應用于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治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用法是0.4 g/kg·d,連用5 d;還可以用糖皮質激素、重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等藥物治療。丙種球蛋白往往應用于病情較重的患者。
2.4 對癥護理
2.4.1 皮膚出血護理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自發(fā)性出血,應及時查看出血點和瘀斑進行,避免患兒出現過激行為,定期洗澡、剪指甲。
2.4.2 口腔黏膜出血護理
避免口腔感染也很重要,出現出血時,可涂抹碘甘油、明膠海綿壓迫緩解出血癥狀。
2.4.3 鼻出血護理
患兒鼻腔少量出血時,可同時運用消毒棉球填塞和冷敷,重者予以碘仿紗條填塞止血,為防止血液倒流,可協(xié)助患兒采取半臥位,頭偏向一側。
2.4.4 胃腸道出血護理
嚴密觀察患兒是否有腹脹、頭暈、惡心、嘔吐等癥狀,以及排便次數、嘔吐物、大便顏色和性狀。發(fā)現患兒有休克征兆時,應立即報告醫(yī)生采取搶救措施。
2.4.5 顱內出血護理
顱內出血可能會危及生命,醫(yī)護人員需嚴密觀察患兒顱內出血先兆,如果患兒出現一系列意外癥狀,應配合醫(yī)師進行降顱內壓及止血、鎮(zhèn)靜等一系列搶救措施。
3討論
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為出血性疾病,一般兒童多為急性型,成人多為慢性型,治療時需有效控制血小板計數減少,針對不同表象特征加強觀察,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雷婷,梁影,李存杰.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48例臨床分析[J].醫(yī)學綜述,2013,19(16):3009-3011.
[2]尤黎明.內科護理學[M].北泉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31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