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穎中
初夏的熱風里,麥子剛剛成熟。一壟壟,金黃而豐腴。
我那時作為插隊的年輕人,第一次參與收割麥子。隊長讓我挑麥,說是割麥我割得慢,跟不上趟兒。
挑麥是個力氣活兒,也需要技巧。麥捆上肩時,將茅擔(形如扁擔,兩端包鐵,尖頭)一端插進麥捆,一只手肘托住茅擔,再將茅擔另一端插進麥捆,然后顫悠著讓茅擔滑上肩膀。村里的壯勞力們完成這一系列動作,流暢得像表演似的。我則不行,要弓下腰,拼盡全身力氣才能挑起麥捆。
看到我邁步時笨拙的姿態(tài),一旁的婦女喊住我,教我說,要讓肩上的茅擔顫起來。每邁一步,讓茅擔顫一下,這樣,麥捆就會在肩上有節(jié)奏地彈起來。一位婦女說得更形象:“小唐,你要保持很高興的樣子挑麥捆,就可以省力氣。”我試著這樣挑著走,果然感覺輕松了一些,而且有了挑擔子的狀態(tài)。
人行走世間,肩上有各種擔子。當你負重時,保持高興的樣子,邁好穩(wěn)健的步子,顫起信念的扁擔,有了前行的狀態(tài),在肩的重擔也就顯得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