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林萬隆 葉斌 徐卿
摘 要 目的:探討三級康復網(wǎng)絡模式對腦卒中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選取30例有康復治療需求及其指征的腦卒中患者為觀察組,在三級康復網(wǎng)絡模式下進行治療;另選取30例腦卒中患者作為對照組,在傳統(tǒng)醫(yī)療服務模式下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的中國版腦卒中簡明《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核心要素量表(以下簡稱為“簡明ICF量表”)評分、改良的Barthel指數(shù)(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和中國腦卒中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量表(Chinese stroke clinical neurological deficit scale, CSCNDS)評分的變化情況。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前的一般資料和簡明ICF量表評分、MBI、CSCNDS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在治療6周和3.5個月后的簡明ICF量表評分、CSCNDS評分均顯著更低,MBI顯著更高(P均<0.05)。結論:三級康復網(wǎng)絡模式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預后,包括促進患者康復、減輕病殘程度、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 腦卒中 康復治療 服務模式 神經(jīng)功能 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93; R743.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21)07-0017-04
*基金項目:①上海市重要薄弱學科建設項目(2015ZB0401);②上海市閘北區(qū)醫(yī)學科研項目(2015MS06)
Effect of three-level rehabilitation network mode on prognosis of stroke patients*
WANG Fang**, LIN Wanlong, YE Bin, XU Qing***(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Third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Shanghai 20043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ree-level rehabilitation network mode on the prognosis of stroke patients. Methods: Thirty stroke patients with rehabilitation needs and rehabilitation indications were selected as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treated under three-level rehabilitation network mode and another 30 stroke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a control group and treated under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service mode. Scores of Chinese stroke concis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 core elements scale (concise ICF scal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and Chinese stroke clinical neurological deficit scale (CSCND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general data, concise ICF scale scores, MBI and CSCNDS scores before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concise ICF scale and CSCND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while MBI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t 6 weeks and 3.5 months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prognosis of stroke patients including the promotion of rehabilitation, the reduction of the degree of disabili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can be improved under three-level rehabilitation network mode.
KEy WORDS stroke; rehabilitation; service mode; neurological function; quality of life
腦卒中具有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特點,其患者不僅需在住院期間接受神經(jīng)內、外科的治療,出院后仍需接受長時間的延續(xù)性治療并進行康復鍛煉。不過,患者出院后自行鍛煉的效果差,生活自理恢復率較低[1]。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腦卒中在我國的發(fā)病率持續(xù)增高,對我國腦卒中后康復醫(yī)療服務能力的提高和服務方式的轉變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三級康復網(wǎng)絡模式開始得到逐步推廣,它是指通過整合三級醫(yī)院、專業(yè)康復機構和社區(qū)醫(yī)院的資源,為腦卒中患者自急性期住院至出院后康復期提供系統(tǒng)、科學和持續(xù)的醫(yī)療服務[2-3],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預后。傳統(tǒng)醫(yī)療服務模式僅在腦卒中急性期住院期間為患者提供治療,對患者出院后的康復治療則缺乏系統(tǒng)、科學的指導,而三級康復網(wǎng)絡模式能較好地彌補這一不足。為觀察三級康復網(wǎng)絡模式對腦卒中患者預后的影響,我們進行了本研究,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2017年9月—2018年3月間,選取上海市閘北區(qū)三級綜合性醫(yī)院內有早期康復需求且有康復治療指征的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進行調查。共有30例患者接受了此調查并參與了本研究(觀察組)。另選取30例腦卒中患者作為對照(對照組)。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變類型和基礎疾病,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
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4],所有入組患者均經(jīng)臨床、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腦卒中。這些患者的年齡在45 ~ 85歲間,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單側忽略患者;精神障礙患者;腦卒中前有明顯關節(jié)疾病患者;心或肺功能嚴重下降患者。
1.2 治療方法
對對照組患者,在傳統(tǒng)醫(yī)療服務模式下進行治療。
對觀察組患者,在三級康復網(wǎng)絡模式下進行治療,具體步驟如下:①設計康復醫(yī)療服務需求調查表,內容包括基本情況、服務方式、服務種類和滿意度等,然后走訪上海市閘北區(qū)三級綜合性醫(yī)院內的部分腦卒中患者,了解他們的康復醫(yī)療服務需求情況。②設計專門表格,在全區(qū)范圍內調查可提供康復醫(yī)療服務的醫(yī)院情況,內容包括康復醫(yī)師人數(shù)、面積、設施和設備等。③選取走訪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有早期康復需求且有康復治療指征的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并按納入和排除標準進行篩選。所有入組患者均簽署了知情同意書。④建立統(tǒng)一的轉診標準、轉診流程和各階段康復治療標準化方案,并對各醫(yī)療機構的康復醫(yī)師、治療師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yè)技術水平。⑤建立康復醫(yī)療服務網(wǎng)絡體系,依托網(wǎng)絡平臺,實現(xiàn)信息共享,保證患者在各醫(yī)療機構治療的一致性、延續(xù)性。⑥對患者進行3階段治療,即由綜合性醫(yī)院實施急性救治、康復醫(yī)院進行康復治療、社區(qū)醫(yī)院延續(xù)康復鍛煉指導。⑦由專門的評定人員評定患者在各階段(入組時、綜合性醫(yī)院治療2周后、康復醫(yī)院治療4周后和社區(qū)醫(yī)院延續(xù)康復治療2個月后)的情況或治療效果。評定人員不直接參與患者治療,為單盲評定。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種醫(yī)療服務模式對腦卒中患者預后的影響,所用評定量表主要為中國版腦卒中簡明《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核心要素量表(以下簡稱為“簡明ICF量表”)、改良的Barthel指數(shù)(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和中國腦卒中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量表(Chinese stroke clinical neurological deficit scale, CSCNDS)。簡明ICF量表由ICF演化而來,是專用于腦卒中患者的一種簡明量表[5],其每類目評分為0 ~ 4分,分別表示沒有損害、輕度損害、中度損害、重度損害和完全損害。MBI是一種反映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綜合指標[6],共設10項內容(進食、洗澡、洗漱、穿衣、是否發(fā)生大便失禁、是否發(fā)生小便失禁、如廁、床-椅轉移、行走、上下樓梯),依據(jù)是否需依賴他人幫助或幫助的程度分為0、5、10、15分4個等級,總分150分,其中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獨立性越強、依賴性越小。CSCNDS評分主要反映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6],分值為0 ~ 45分,其中0分表明無神經(jīng)功能缺損,1 ~ 15分表明有輕度神經(jīng)功能缺損,16 ~ 30分表明有中度神經(jīng)功能缺損,31 ~ 45分表明有重度神經(jīng)功能缺損?;颊叩?種量表評定均由專職康復評定人員獨立進行,評定時點分別為治療前、治療2周后、6周后和3.5個月后。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簡明ICF量表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簡明ICF量表評分相當(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在治療6周和3.5個月后的簡明ICF量表評分均顯著更低(P均<0.05, 表1)。
2.2 治療前后MBI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MBI相當(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6周和3.5個月后的MBI均顯著更高(P均<0.05, 表2)。
2.3 治療前后CSCND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CSCNDS評分相當(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6周和3.5個月后的CSCNDS評分均顯著更低(P均<0.05, 表3)。
3 討論
腦卒中是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也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第一高致殘因素和第二大死亡原因[7]。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在醫(yī)院接受神經(jīng)科治療控制住病情,出院后需繼續(xù)接受系統(tǒng)、科學、持續(xù)的康復治療[8]。但現(xiàn)大多數(shù)患者出院后僅在自行進行康復鍛煉,依從性差,效果差,且早期恢復的功能也可能再次喪失。調查表明,腦卒中后患者中約有43.2%的患者生活不能自理,病殘率高達70%,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9]。因此,建立良好的腦卒中康復醫(yī)療服務模式,對提高患者康復效果,降低他們的病殘率、死亡率,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級康復網(wǎng)絡模式是一種早期康復介入護理服務模式,適用于腦癱、腦卒中后偏癱、腦損傷后遺癥、肌張力障礙等多種疾病患者[10]。這些患者首先在綜合性醫(yī)院接受臨床常規(guī)治療和早期康復治療,待部分生活自理能力恢復后再轉至社區(qū)醫(yī)院繼續(xù)接受康復治療;對短期內無法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或有嚴重功能障礙的患者,則可先轉入綜合性醫(yī)院的康復科或康復醫(yī)院進行強化康復治療,情況好轉后再轉至社區(qū)醫(yī)院進行進一步的康復治療,鞏固之前的康復成果。三級康復網(wǎng)絡模式通過整合綜合性醫(yī)院、專業(yè)康復機構和社區(qū)醫(yī)院資源,完善康復醫(yī)師培訓和康復醫(yī)療團隊建設,發(fā)揮網(wǎng)絡平臺的支持作用,為患者提供系統(tǒng)、科學、持續(xù)的康復醫(yī)療服務,使患者盡早且長期得到康復醫(yī)療服務,從而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和功能水平,提高康復效果[11-13]。近年來,隨著我國醫(yī)療體制改革、康復醫(yī)療服務需求增加和醫(yī)療技術水平提高,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各地已開始逐步試點、建設和發(fā)展三級康復網(wǎng)絡模式。
本研究比較了三級康復網(wǎng)絡模式和傳統(tǒng)醫(yī)療服務模式對腦卒中患者預后的影響。結果顯示,與在傳統(tǒng)醫(yī)療服務模式下接受治療的患者相比,接受三級康復網(wǎng)絡模式治療患者的簡明ICF量表評分和CSCNDS評分均顯著更低、MBI顯著更高,表明三級康復網(wǎng)絡模式的應用能夠促進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并減輕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三級康復網(wǎng)絡模式通過制定統(tǒng)一的康復診斷、治療和效果評定標準,整合康復醫(yī)療服務資源,利用網(wǎng)絡平臺實現(xiàn)資源和信息共享,提高康復診療水平,滿足了腦卒中患者的康復醫(yī)療服務需求,可降低腦卒中患者的病殘率、減輕病殘程度、提高生活質量,同時減輕他們家庭和社會的負擔[14]。
綜上所述,三級康復網(wǎng)絡模式的應用可改善腦卒中患者的預后,促進患者康復,減輕病殘程度,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徐衛(wèi)平, 仇玉蘭, 劉玉昌, 等. 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社區(qū)上門康復服務的康復效果觀察[J]. 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 2017, 16(3): 224-226.
[2] 翁艷秋, 陳文瑤, 張玲娟. 上海市老年醫(yī)療護理機構腦卒中康復現(xiàn)狀調查[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7, 34(2): 35-38.
[3] 黃美玲, 王玉龍, 王堯. 康復醫(yī)學??漆t(yī)療聯(lián)合體中腦卒中患者康復療效的同質化研究[J]. 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7, 32(6): 618-623.
[4] 中國神經(jīng)科學學會,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外科學分會.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 1996, 29(6): 379-380.
[5] 郝又國, 陸偉偉, 施海燕, 等. 中國版腦卒中簡明ICF核心要素量表在康復中的應用[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4, 20(3): 279-281.
[6] Kasner SE. Clinical interpretation and use of stroke scales [J]. Lancet Neurol, 2006, 5(7): 603-612.
[7] Barthels D, Das H. Current advances in ischemic stroke research and therapies [J]. Biochim Biophys Acta Mol Basis Dis, 2020, 1866(4): 165260.
[8] 張通, 趙軍, 白玉龍, 等. 中國腦血管病臨床管理指南(節(jié)選版)——卒中康復管理[J]. 中國卒中雜志, 2019, 14(8): 823-831.
[9] Feigin VL, Forouzanfar MH, Krishnamurthi R, 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burden of stroke during 1990-2010: findings from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 [J]. Lancet, 2014, 383(9913): 245-254.
[10] 袁修銀, 任俊翠, 劉暢, 等. 醫(yī)院-社區(qū)-家庭整體護理在腦卒中康復中的應用[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6, 14(3): 491-493; 514.
[11] 胡世紅, 凌晴, 許佳, 等. 基于區(qū)域醫(yī)療聯(lián)合體的腦卒中社區(qū)康復模式干預效果研究[J].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6, 19(22): 2729-2733.
[12] 強熒艷, 陳維艷. 基于家庭的延伸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日?;顒幽芰吧窠?jīng)功能的影響[J]. 護士進修雜志, 2016, 31(17): 1555-1557.
[13] 李小粉, 余麗娜, 錢新毅, 等. 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康復的研究進展[J]. 山西醫(yī)藥雜志, 2017, 46(22): 2740-2743.
[14] 牟曉洋, 王飛, 吳曉輝, 等. 基于分級診療的急性腦卒中規(guī)范化三級康復治療效果及衛(wèi)生經(jīng)濟學評價[J].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7, 20(12): 1422-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