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燁
(常州市武進中醫(yī)醫(yī)院 婦科,江蘇 常州 213161)
非特異性外陰炎是指由物理、化學等非病原體所致的外陰皮膚或黏膜炎癥,這些因素包括經(jīng)血、陰道分泌物、糞便、內(nèi)褲、衛(wèi)生棉等刺激,加之摩擦、潮濕和不透氣,最終導致非特異性外陰炎[1]。非特異性外陰炎又分為急性炎癥期和慢性炎癥期,其中急性炎癥期,主要為濕熱下注所致,外陰瘙癢、疼痛和皮膚破損等癥狀明顯,其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去除病因和對癥治療。對癥治療方法包括外陰局部清洗和涂抹抗生素軟膏[2]。本研究擬分別采用膚芩洗劑或高錳酸鉀稀釋液清洗聯(lián)合紅霉素軟膏治療我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急性炎癥期非特異性外陰炎患者120例,現(xiàn)將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急性炎癥期非特異性外陰炎患者120例,年齡26~59歲,平均(42.6±18.9)歲,病程1~4 d,平均(2.4±1.7)d。采用隨機數(shù)字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其中觀察組年齡28~58歲,平均(42.9±19.2)歲,病程1~4 d,平均(2.3±1.6)d。對照組年齡26~59歲,平均(42.3±18.5)歲,病程1~4 d,平均(2.5±1.7)d。兩組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均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符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婦產(chǎn)科學(第9版)》非特異性外陰炎急性炎癥期診斷標準[1]。外陰皮膚黏膜有瘙癢、疼痛和燒灼感,且活動、性交、排便或排尿時加重。外陰充血、腫脹、糜爛,常伴濕疹、抓痕或破潰。③刺激產(chǎn)生非特異性外陰炎的物理或化學明確。②年齡20~60歲;③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排除病原菌感染所致的外陰炎。②排除紅霉素軟膏、高錳酸鉀溶液和酒精過敏患者。③排除近2周內(nèi)服用過或外用過皮質(zhì)類固醇激素、抗組胺藥物等藥物治療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采用對因治療,排出引發(fā)特異性外陰炎的物理或化學因素。觀察組在對因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膚芩洗劑(批準文號:國藥準字B20040030生產(chǎn)企業(yè):杭州旺華藥業(yè)有限公司)聯(lián)合紅霉素軟膏(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3020696生產(chǎn)企業(yè):浙江盛基藥業(yè)有限公司)治療,取膚芩洗劑10 mL,采用40~50℃溫開水按1:100比例稀釋,外陰清洗,5 min/次,擦干后在外陰涂抹紅霉素軟膏治療,2次/天,連用7天。對照組在對因治療的基礎上采用高錳酸鉀稀釋溶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2026515,生產(chǎn)企業(yè):吉林省東盟制藥有限公司)聯(lián)合紅霉素軟膏治療,采用40~50℃溫開水按1∶5000比例稀釋高錳酸鉀溶液適量,外陰清洗,5 min/次,清洗擦干后在外陰涂抹紅霉素軟膏治療,2次/天,連用7天。
1.3 療效評價
主要指標: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國中醫(yī)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中醫(yī)婦科學》[3],治愈:無瘙癢、疼痛,外陰皮膚損傷痊愈;顯效:瘙癢、疼痛和外陰皮膚破損評分較治療前均下降50%以上;有效:瘙癢、疼痛和外陰皮膚破損三項評分中有一項以上較治療前下降,且無一項較治療前評分升高;無效:瘙癢、疼痛和外陰皮膚破損均無明顯改善或加重。
次要指標:在醫(yī)師指導后,治療前1天、治療開始直至治療結束的每一天,由患者自行對外陰瘙癢、疼痛和外陰皮膚破損進行評分。外陰瘙癢、疼痛患者自行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簡稱VAS)評分,0~10分,分數(shù)越高,瘙癢和疼痛越嚴重。外陰皮膚破損由患者根據(jù)破損面積占整個外陰皮膚面積的占比來評分,0~10分,分數(shù)越高,外陰皮膚破損越嚴重,0分為該癥狀消失。記錄比較兩組癥狀消失時間,治療結束時癥狀未消失的,消失時間按7天計算。比較兩組治療前后外陰瘙癢、疼痛和外陰皮膚破損評分。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6.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中計量數(shù)據(jù)表達為(±s),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表達為n(%),采用卡方檢驗。采用信度α=0.05為判斷統(tǒng)計學差異的標準。
2.1 兩組療效評價比較。治療后評價兩組治療有效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評價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各癥狀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后瘙癢評分、疼痛評分和皮損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治療后瘙癢評分、疼痛評分和皮損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治療后評分,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癥狀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癥狀評分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瘙癢評分 疼痛評分 皮損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0 7.97±2.71 0.66±0.13★# 6.72±1.98 0.41±0.09★# 3.56±1.13 0.33±0.06★#對照組 60 7.93±2.86 1.01±0.31★ 6.66±1.87 0.75±0.11★ 3.62±1.01 0.64±0.12★
2.3 兩組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治療過程中觀察兩組各癥狀消失時間,結果顯示觀察組瘙癢、疼痛和皮膚破損消失時間均較對照組更短,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各癥狀消失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瘙癢(d) 疼痛(d) 皮膚破損(d)觀察組 60 1.85±0.91 2.32±1.06 4.76±1.85對照組 60 2.31±1.32 2.83±1.59 5.57±2.01 t - -2.222 -2.067 -2.297 P - 0.028 0.041 0.023
非特異性外陰炎是臨床常見的婦科炎癥[4]。其中急性炎癥期臨床表現(xiàn)為外陰充血、腫脹、糜爛,常伴濕疹、抓痕或破潰,疼癢難忍,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5]。所以,對于急性炎癥期的非特異性外陰炎患者,除了及時對因治療,去除刺激因素外,止癢、消腫、促進破潰愈合等對癥治療也非常重要[6]。非特異性外陰炎屬于中醫(yī)理論的“前陰病”、“陰濕”、“陰癢”范疇,外邪侵擾,濕熱下注,導致外陰濕熱淤積,這與西醫(yī)非特異性外陰炎急性炎癥期的表現(xiàn)是一致的,其中醫(yī)治療原則為清熱燥濕、解毒止癢[7]。
膚芩洗劑是一種婦產(chǎn)科常用的中藥洗劑,采用乙醇滲漉法純植物提取,高效提取止癢物質(zhì),止癢效果顯著。膚芩洗劑組方藥材包括苦參、艾葉、紫蘇葉、地膚子、黃芩、蒲公英、花椒。其中苦參、地膚子、蒲公英、花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艾葉、紫蘇葉、黃芩具有瀉火解毒、祛濕止癢的功效。全方共奏清熱燥濕、解毒止癢的功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組方中地膚子中的三萜皂苷,花椒中的花椒總生物堿和苦參中的苦參堿具有止癢的作用,另外苦參中的苦參堿和黃芩中的黃芩苷、黃芩素具有抗炎作用[8-11]。非常適合用于急性炎癥期非特異性外陰炎的治療。
本研究采用膚芩洗劑稀釋清洗聯(lián)合紅霉素軟膏外涂治療急性炎癥期非特異性外陰炎,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3.33%(P<0.05)。觀察組治療后平均(1.85±0.91)d外陰瘙癢癥狀消失,止癢速度快于對照組的(2.31±1.32)d(P<0.05);觀察組治療后平均(2.32±1.06)d外陰疼痛癥狀消失,止痛速度快于對照組的(2.83±1.59)d(P<0.05);觀察組治療后平均(4.76±1.85)d外陰皮膚破損消失,皮膚愈合速度快于對照組的(5.57±2.01)d(P<0.05)。表明膚芩洗劑稀釋清洗聯(lián)合紅霉素軟膏外涂治療急性炎癥期非特異性外陰炎療效更佳,且止癢、止痛和促進破損皮膚愈合的作用更快。張睿等采用膚芩洗劑聯(lián)合美辛唑酮紅古豆醇酯栓治療痔瘡,也證明膚芩洗劑清洗可有效改善肛周皮膚的瘙癢、疼痛癥狀[12]。
綜上所述,膚芩洗劑聯(lián)合紅霉素軟膏外涂治療急性炎癥期非特異性外陰炎療效顯著。膚芩洗劑具有快速止癢、止痛、促愈合的效果,推薦膚芩洗劑用于治療急性炎癥期非特異性外陰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