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宇頌 ,楊世昆,林 杰,段 鍵,孔金輝,陳熊熊
1.昆明醫(yī)科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2.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肝膽外二科
肝膽管結核作為梗阻性黃疸罕見病因之一,在診療過程中極易被臨床醫(yī)師所忽略。然而,隨著結核病的死灰復燃和耐多藥結核分枝桿菌的出現(xiàn),其發(fā)病率可能會逐年升高。本文報道1例由肝膽管結核引起的梗阻性黃疸,重點介紹其術前診療流程和誤診因素。
病例患者,男,51歲,因發(fā)現(xiàn)皮膚、鞏膜黃染1個月余入院。1個月余前患者無意間發(fā)現(xiàn)皮膚、鞏膜黃染,伴腹脹,無惡心、嘔吐;無發(fā)熱、寒戰(zhàn);無腹痛、腹瀉等癥狀,于當?shù)蒯t(yī)院行腹部CT示:(1)肝內膽管擴張;(2)膽囊形態(tài)增大,壁增厚,膽囊結石。遂至我院求診,門診以“梗阻性黃疸查因”收住我科。自起病以來,精神欠佳,納差,睡眠可,1周前尿液變?yōu)椴枭?,大便顏色變淺,體質量減輕6 kg。平素身體健康,否認心肺慢性病史、傳染病史及手術史。查體:體溫36.8 ℃,脈搏82次/min,呼吸16次/min,血壓122/80 mmHg。皮膚及鞏膜黃染,右上腹輕壓痛,余無特殊。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 9.55×109L-1,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61.4%,血紅蛋白 152 g/L,血小板 390×109L-1;肝功能示:總膽紅素 122.8 μmmol/L,直接膽紅素 117.2 μmmol/L,總膽汁酸 290.7 μmmol/L,總蛋白 79.3 g/L,白蛋白 43.1 g/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 295.7 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 193.6 U/L,堿性磷酸酶2 337 U/L,γ-谷氨酰轉移酶2 658 U/L;腫瘤標志物示:CA19-9 1 000 U/ml,甲胎蛋白及癌胚抗原未見異常。肺部CT診斷意見:左肺上葉結節(jié)狀鈣化,建議隨訪觀察,余未見異常(見圖1)。上腹部增強CT診斷意見:(1)肝門區(qū)膽管壁增厚并膽道梗阻,腫瘤待排,請結合MRI檢查。(2)肝右葉膽管結石或鈣化。(3)膽囊壁增厚,囊內高密度影,結石可能(見圖2)。腹部MRI診斷意見:(1)肝門區(qū)片狀異常信號,累及肝門區(qū)膽管、肝總管、膽囊管及膽總管上段壁增厚并膽道梗阻,多考慮膽管Ca可能。(2)S5及S6段肝包膜下結片狀異常信號,建議定期復查排查有無遠處轉移。(3)膽囊炎及膽囊多發(fā)結石。(4)附見:右腎小囊腫(見圖3)。綜合各項血液及影像學檢查結果,仍考慮肝門部膽管惡性腫瘤可能性大,按計劃行剖腹探查+肝門部膽管癌根治術。術中見肝臟呈淤膽狀,左肝膈面及臟面、右肝S7見多發(fā)粟粒樣結節(jié),質硬,懷疑為轉移性結節(jié);膽囊腫大,大小約9 cm×7 cm,呈亞急性炎癥改變,膽囊管部可見質硬結節(jié),與肝臟多發(fā)結節(jié)灶性質相似;胃、十二指腸及胰腺均未捫及異常。使用尖刀片分別切取左肝、右肝、膽囊及膽囊管上4處典型質硬結節(jié),送術中快速冰凍病理切片,結果回示所取4處組織均為慢性肉芽腫炎,傾向結核可能性大(見圖4),遂與家屬行術中談話,告知其目前情況,決定更改手術方案為肝門部病灶切除+膽管成形+高位膽管空腸Roux-Y吻合+膽囊切除+T管引流術。術后病理診斷示:(1)(膽囊、膽總管)肉芽腫性炎,結合“結核qPCR”檢測結果提示,支持結核病變,部分上皮高級別上皮內瘤變。(2)其余結節(jié)(左肝、右肝及9、12組淋巴結)均為肉芽腫炎,傾向結核(見圖5)。術后予留置胃管、T管引流、腹腔引流、抗炎護肝、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治療,病情平穩(wěn)后帶T管出院。出院后行規(guī)范抗結核治療,隨訪1年余未見復發(fā)。
圖1 胸部CT:左肺上葉鈣化灶;圖2 腹部增強CT:肝門區(qū)占位;圖3 腹部MRI:冠狀位肝門區(qū)異常信號Fig 1 Chest CT:calcification in the upper lobe of left lung;Fig 2 Abdominal enhanced CT:the occupation of hepatic portal;Fig 3 Abdominal MRI:abnormal signals in the hepatic portal area
圖4 術中病理(HE染色,放大100倍):肉芽腫炎;圖5 術后病理(HE染色,放大100倍):肉芽腫炎伴壞死Fig 4 Intraoperative pathology: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Fig 5 Postoperative pathology: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 with necrosis
討論疾病概況:肝膽管結核屬臨床少見疾病,其發(fā)病率占結核總發(fā)病率的不足0.1%[1],自1989年由Fan等[2]報道了首例孤立性肝膽管結核后,至今國內外有20余例相關報道[3],而此類病例在我院尚屬首例。Stemmerman[4]在1 500例結核患者的尸檢中發(fā)現(xiàn)45例膽道結核,發(fā)生率約3%。此外,45例中只有3例(6.7%)出現(xiàn)黃疸。結核性膽道狹窄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原發(fā)性膽道受累,或受影響的鄰近器官(如淋巴結、肝肉芽腫、腸道等)外源性壓迫膽道所致[5]。但在臨床診療過程中,無論其膽道病變是局限性的或彌漫性的,均很難與膽管惡性腫瘤相鑒別[6-8],故術前診斷較為困難。
診斷方法:對疑似病例的術前診斷,不同的影像學成像方式既有各自的優(yōu)點,又是相輔相成的。據(jù)報道,75%的肝膽管結核患者的胸部X光異常顯示為肺結核[9],但胸部X光片檢查陰性不應排除結核可能。腹部超聲及CT主要表現(xiàn)包括膽管擴張、狹窄和其他伴隨性表現(xiàn),如肝鈣化或結核球,若影像學發(fā)現(xiàn)肝內多發(fā)密集的粉末狀鈣化,及肝門區(qū)或膽總管走形區(qū)結節(jié)狀鈣化,則仍需重點考慮結核感染[10-12]。結核性孤立腫塊的磁共振成像在T1加權像上通常表現(xiàn)為低信號,而在T2加權像上表現(xiàn)為等信號或低信號,且MRI比CT更有助于腹腔結核性淋巴結腫大的鑒別診斷[13-15]。此外,Alvarez等[16]提出了肝膽結核的特征性膽管造影表現(xiàn),包括肝門狹窄伴近端膽管擴張,硬化性膽管炎樣改變,以及累及遠端膽管不規(guī)則串珠樣彎曲狹窄。
然而,上述影像學表現(xiàn)均不能單獨作為結核性肝膽管病變的確診依據(jù),最終仍需通過獲取組織或微生物學標本來進行判斷。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作為臨床常用的診斷治療手段,其優(yōu)點是除了膽汁和組織的取樣外,還可通過放置支架來減壓阻塞的膽道,防治膽道狹窄。另外,利用內鏡超聲引導下細針抽吸術(EUS-FNA)微創(chuàng)獲得的組織進行結核分枝桿菌聚合酶鏈反應(TB-PCR)檢測,可在數(shù)小時內快速完成,且比抗酸桿菌涂片(AFB)或結核分枝桿菌培養(yǎng)等方法更為成功[17]。在組織病理學方面,于肝活檢或術后標本中發(fā)現(xiàn)干酪樣肉芽腫或朗格漢斯巨細胞被認為是結核疾病診斷的金標準[18]。
治療策略:目前肝膽管結核尚不存在標準的診療指南或共識,但根據(jù)Chong及Lim[19]總結的對疑似病例的診療流程,肝膽管結核的治療策略主要取決于病變的解剖部位、結核瘢痕對膽管損傷的嚴重程度以及對抗結核藥物的反應等。膽管結核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按照指南及??漆t(yī)師意見行規(guī)范的抗結核治療;二是若并發(fā)結核性膽道狹窄,則需通過ERCP及支架置入、經(jīng)皮肝膽管穿刺或外科手術干預等手段來實現(xiàn)膽道引流的作用[20-21]。
標準抗結核治療適用于所有肝膽系統(tǒng)受累的病例[1,22]。目前雖存在僅用藥物治療可完全緩解病例[23-24],但仍需注意評估抗結核藥物引起的肝毒性,并進行動態(tài)的肝功能監(jiān)測,以排除可能潛在的藥物性肝損傷[25]。事實上,在大多數(shù)報道的病例中,結核性膽道狹窄不能單獨通過藥物治療緩解,通常需要聯(lián)合其他治療手段[19]。多個塑料支架的更替放置已經(jīng)被證明是有效的,因為支架既能使膽管引流,又能起到擴張器的作用[26],雖然通過以上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治療后依舊存在瘢痕狹窄的風險,故需要長期隨訪[27]。對于多發(fā)且復雜的結核性膽道狹窄,若出現(xiàn)上述抗結核藥物及內鏡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或合并門脈高壓、膽道出血、急腹癥及與惡性病變混淆等情況,則仍需通過外科手術及時干預救治,遠端膽總管狹窄可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多處狹窄則可行膽管空腸Roux-Y吻合術等[19,28]。
誤診分析及防范措施:在本例患者身上,診斷和治療均具有挑戰(zhàn)性。首先,由于該患者梗阻性黃疸的臨床表現(xiàn)與其他常見病因相似,缺乏發(fā)熱、盜汗等活動性肺結核的典型癥狀,自述無肺結核病史,并且未將左肺上葉結節(jié)狀鈣化作為陳舊性肺結核的重要影像學證據(jù);其次,該患者出現(xiàn)黃疸、乏力、納差、體質量下降等癥狀,腫瘤標志物CA19-9明顯升高且腹部CT、磁共振等影像學結果判讀與膽道惡性腫瘤鑒別不清;最后,臨床醫(yī)師在對梗阻性黃疸類疾病的病因分析中,未將結核類病因仔細納入鑒別診斷,亦未在術前充分利用各類侵入性操作獲取直接證據(jù),故導致術前診斷錯誤。然而,在對該患者進行外科手術干預時,也正是由于術中及時獲取組織行快速冰凍活檢,最終避免了進一步的過度醫(yī)療措施。
為避免此類情況再次出現(xiàn),臨床上對疑似病例應采取以下措施:(1)年輕醫(yī)師應加強對肝膽管結核疾病流行病學及臨床特點的認知與警惕,對于具有結核病史及典型臨床特征,或合并免疫缺陷類疾病的患者,需嚴格追溯病史資料,及時行胸部X片、T細胞斑點試驗及AFB等檢查,充分考慮到結核性病因致膽道梗阻可能;(2)術前應反復閱讀CT、MRI、膽道造影等各項影像學檢查,借助相關文獻資料及影像??漆t(yī)師意見,對可疑影像學變化進行仔細分析,綜合評判;(3)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利用內鏡下逆行造影或細針穿刺等侵入性手段,了解膽道有無典型異常改變并嘗試獲取膽汁或病灶組織,以尋求組織或微生物學方面的有力證據(jù);(4)術中冰凍活檢可協(xié)助手術醫(yī)師快速判別良惡性病變,故在術前診斷不明或存在爭議的情況下,嚴格執(zhí)行術中冰凍可極大程度避免對患者的過度治療;(5)外科醫(yī)師必須時刻謹記,無論在術前或是術中獲得結核性膽道梗阻的確切證據(jù),均應科學客觀地結合患者自身情況、病變特點與程度及可靠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為患者提供最佳的個性化治療方案,避免誤診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