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含茹
鐵道線上,鋼筋鐵骨,縱橫千里。
一群身著黃色防護服的線路工躬身于鐵路大動脈,為我們的安全保駕護航。于他們而言,無論烈日當空,荊棘載途,只要有任務,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擋他們的腳步。
李山,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一名就職于中國鐵路武漢局麻城工務段的高鐵線路工。
夜間11點30分,鬧鐘清亮,吵醒了寂靜的夜。在這個大多數(shù)人尚未入睡或準備入睡的時刻,李山開始起床穿衣,著手清點工具,準備奔赴工作場地。雖然晝伏夜出已成工作常態(tài),但他眼中仍泛著紅血絲。當高鐵的最后一聲鳴笛劃破天際,軌道就開啟了李山忙碌的剪影。
2016年,李山從大學畢業(yè),懷揣著憧憬和向往進入鐵路工作。但由于剛?cè)肼饭ぷ?,對高鐵線路知識知之甚少。一開始,他不適應夜間作業(yè),常迷迷糊糊起床、點名、上軌道車,車還沒開出2公里,他就又趴著睡著了。到了現(xiàn)場,李山提著工具跟著師父走走停停,仍睡眼惺忪,一頭霧水。
由于工區(qū)的老師傅言傳身教、孜孜不倦,在溝通和刻苦練習中,李山逐漸對鐵路業(yè)務的基本操作熟能生巧。鐵路的工作乏味卻精細。因為高鐵速度快,在行駛過程中會對鐵路造成較強沖擊,擾動鋼軌幾何尺寸,所以軌道的每一絲細微變化都會影響到高鐵的行駛安全。螺栓涂油、零件聯(lián)結(jié)等作業(yè),都是線路無傷病、數(shù)據(jù)毫厘不差的必要保障。從檢查到維修再到復檢,需要幾十次的反復作業(yè)。正是由于這些翻來覆去的日常工作,李山也曾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認為線路工就是干體力活的。
2016年12月的一次契機,李山對工務作業(yè)有了全新的認識。在一次整治道岔病害作業(yè)中,大家按部就班,例行處理問題,但一個漏洞周而復始,始終未能得到徹底解決。工長江勇到達現(xiàn)場后,通過測量、分析數(shù)據(jù)的方式,很快找到了問題所在,利用次日天窗期對該組道岔進行工電聯(lián)整,道岔病害終于得到有效整治。
自此,李山宵衣旰食,埋頭鉆研理論,苦練技能。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在2017年11月的“高鐵有砟線路工技能競賽”中桂折一枝,獲得“個人全能第一”的好成績。之后,大家都親切地稱他為“李狀元”。
為了不斷提升自我、更好地帶動工區(qū)的團員青年,李山于2019年8月報名參加了集團公司“青年講師團”的遴選,并以青年榜樣故事為題,翻閱大量資料、精心制作PPT,在兩周后的演講中成功入選。爾后,李山高擎?zhèn)鬟f青年榜樣的旗幟,不斷激勵其他團員。
除了專業(yè)領域的標桿,李山還獨具一種飄逸氣質(zhì)。工作之余,他喜歡閱讀哲學、文學類書籍。這一方面是為了緩解在看似一成不變的工作中那份虛度的慌恐和彷徨,另一方面是探索一種精神加持與慎獨的泰然。李山常說:“大道行思,取則行遠。”人生白駒過隙,他也想在時間的裂隙中留下點什么。
合武客運專線提速后,道岔滑床板常折斷的隱患在兩三年間懸而未決。李山帶領QC小組(Quality Control Circle)成員勇挑重擔,積極開展攻關。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也將繼續(xù)發(fā)揮團隊協(xié)作精神并一以貫之。”李山說。面對挑戰(zhàn),他跟著了魔似的,把大把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在求解技術難題上,觀察光帶、分析鋼軌廓形和波形圖。為找到“病灶”,無論雨淋霜凍,凜冽寒冬,無數(shù)個夜晚,李山身穿厚棉襖,戴著防寒帽,趴在鋼軌上測量道岔結(jié)構(gòu)參數(shù),寒風吹徹臉頰,凍紅了鼻子,他依然全神貫注、俯身軌道。鐵道線無限延伸,那一刻,是千千萬萬如李山一樣的線路工們賦予了軌道以生命,他們,是鐵路的脈搏。
不知道彎了多少次腰、熬了多少個通宵、測量了多少次軌道,李山只是精確地記錄著每一軌距、水平、軌向和尖軌離縫的數(shù)據(jù)。
“采用新工藝滑床板、人工搗固道床、打磨鋼軌廓形?!崩钌教岢鲎詈蟮慕鉀Q方案。但這種方案的實施在有砟高鐵上有著舉重若輕的影響。車間經(jīng)過多次評估,決定先試驗、后推廣。
試驗那天,封鎖命令在風雨交加中下達。李山扎緊雨衣,第一個拿起工具,沖上線路。在他的帶領下,職工們緊隨其后,有條不紊地進行挖砟、回填、搗固、質(zhì)量回檢等工作。次日早晨5點,他們回到車間,渾身濕透,鞋子里灌滿了泥漿,腳也被雨水泡得發(fā)白。
“越是雨天,我越要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多查一遍,確保施工安全?!崩钌秸f。那天,他最后一個下道,也最后一個出網(wǎng)。
在QC小組的不懈努力下,這組道岔各項指標均恢復到正常值,滑床板再也沒有折斷過。
新冠疫情發(fā)生后,各個工種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李山堅信,無論何時,我們必須接受宏觀,并在微觀處有所作為。他立足崗位,在以身作則中貫徹“交通強國,鐵路先行”的思想。
大局危急之際,李山主動請纓在工區(qū)值班,除了日常巡檢養(yǎng)護,他還負責工區(qū)疫情防控工作。封閉管理中值班人員測體溫、戴口罩、就餐、院內(nèi)及宿舍消毒、工區(qū)大門管理等情況,他一日三復,不厭其煩,都一一對照清單落實到位。食堂人手不夠時,李山也主動買菜、幫廚。
當時各個工區(qū)都實行封閉管理,所有人皆不允許外出,所需食材全部由志愿者送上門,但由于特殊情況,鄉(xiāng)鎮(zhèn)志愿者不能送貨到李山所在工區(qū),食堂采購就出現(xiàn)了問題。李山想辦法得到附近超市經(jīng)理的聯(lián)系方式,并通過協(xié)調(diào)溝通后達成協(xié)議。經(jīng)理每日將工區(qū)所需食材準備好放在超市門口固定區(qū)域,李山就在約定時間開車去取。
李山十歲左右就開始學做飯,那時候個子不高,他就搭個凳子扒在灶臺上搗鼓。小時候的訓練為疫情期間幫廚奠定了良好基礎。醬牛肉、酸菜魚、煲雞湯……只要報得上來的菜名,李山皆得心應手。他切菜顛勺間的每一寸功夫都游刃有余,菜香菜色更是令人咂嘴咂舌,備受好評。
有這樣一位多才多藝的同志,整個工區(qū)自然其樂融融。
在口碑載道、夸獎李山恪盡職守的氛圍中,他依然謙遜地回應:“甚至談不上腳踏實地,這就是我們每一個鐵路職工應該做的。”